沒想到吧!爲什麼明、清史學家對徽州這個古村落感興趣?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查灣,這個地名,在徽州明、清乃至國民三十年前,曾聞名遐邇。那時查灣人才濟濟、文風昌盛。自明代弘治年間,汪標啟書香中進士,其三子汪溱,裔孫汪惟效中相繼中進士,以及其嫡系子孫連續八代在外做官。查灣進入鼎興時期,時間持續近三百年。明,清時期,查灣共出進士3名,舉人共6名,其中武舉人1名。查灣這塊神奇土地上留下許許多多動人的傳說。如:傳說明末崇禎年間,汪惟效這位都給事中(言官)曾替崇禎批閱過一天奏摺,烙下“汪惟效替天一日改為替天一月”的美談;據說離查灣村有十里遠千畝良田,原先屬於江西浮樑陳村,是一位十三歲少年,替父親打省案官司,採用契書“刮陳補陳”的方法,讓對方啞口無言;還有根據口口相傳,查灣曾出一奇人,”雙手提筆寫文章,一眼能觀六路字”。鄉試時,在南直隸(南京)報名汪鴻璵,接著快馬加鞭,在北直隸(北京)報名汪鴻瑞,結果雙雙中舉。的確,那時的查灣成為祁門各地方領軍前沿。那麼為何如今查灣名氣如此沉寂?是村莊遷徙處地人口銳減,還是村內過於分散?非也!正如汪篪老先生《查灣村簡史》所言,自鴉片戰爭後,查灣人不思進取,四肢不勤,以肯祖業為生計。後來遇上風雲變化,造成如今查灣汪氏後裔名聲逐漸趨微。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如今祁門境內,有個國家級的保護區牯牛降,還有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那就是查灣自然保護區(即查灣採育場)。查灣保護區內有一千八百公頃面積,接壤於江西浮樑的興田,鵝湖及瑤裡山界,是查灣汪氏自明、清以來多代人打下的基業。採育場的山場田地原先都屬於查灣村的,只是1974一1975年間,安徽為了安置原江北“砍伐隊”的遊民,被上級強制連田片一起免費劃出去了。因此,如今的查灣自然保護區不屬於查灣,就如同當今之婺源不屬於安徽一樣。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近期,筆者不經意在網上獲悉《時尚祁門》2014年第5期刊發署名為ssqm一篇“祁門古村落”的文章,上面提到的村莊包括歷溪、環砂、彭龍、灘下、渚口、清溪、坑口、磻村、倫坑、馬山、桃源、文堂、黃龍、武陵、石坑、奇嶺、蘆溪、塘坑頭、松潭、貴溪、六都村、赤橋。共有二十二個古村落,文中依次梗概描述村莊地貌及人文特徵。隻字未提到查灣村,令人扼腕嘆息,不知作者認為查灣村歷史底蘊不足,還是《時尚祁門》報道有所偏倚?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查灣的村名源自查姓所出,唐末至五代十國時,原為查姓所居。後來不知為何原因,而遷往別處去了。到了宋神宗時期,汪廷茂由蘆溪遷入查灣,因查灣流入蘆溪這條河叫龍溪河,查灣又居龍溪之源,故查灣在家譜或文書中也稱“龍源”。到了明代嘉靖時,有位善舉之士汪標,逢年春訊之時,必在村中每處渡口,備以“槎”而渡之。“槎”同“楂”,木筏也!故查灣也叫“槎灣”,但人們乃習慣叫查灣。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以前,查灣祠堂廟宇、牌坊書院眾多,如上屋階支的宏德堂,敬修堂(曾為查灣小學)、蛟潭祠、白石講堂等,可惜如今已毀眾多,非戰亂而人為亦。那現如今查灣村遺留下古蹟有哪些呢?有規模面積達三千平米以上古祠兩座,分別為“報本堂”及“崇本堂”。保存完好明清民居二十餘座。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幢座落在“崇本堂”附近四合院,於1934年10月3一8日成為軍團長尋淮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第十軍團的前線指揮所,並留下抗日宣傳隊的標語。也正是這座民居,解放初土地時,作為查灣人的汪振豐(士佬)對革命有功,和另一戶革命烈士軍屬,兩家在查灣分配到這幢原為地主的民居。後因舍會山離查灣村路途較遠,生產活動不便,汪振豐以其兒汪祖順、汪祖炎簽名賣給他人,那是後話。查灣有乾隆四十六年樂善好施的成仁兄弟讓路碑一座。有因汪惟效平定邊境叛亂有功,明末崇禎御賜公母白玉獅一對(注:破“四舊”時,被毀壞,但物品還存)、村口有雙溪古橋一座、古樹20餘棵、村內古書,字畫及匾額多處。還有依晰可辨的帶有石槽、石碾原始榨油作坊原址、明代汪標捐資開闢的古道就有兩條,在他的《白石詩稿》中就有記載。解放前,查灣的山場田地除個別幾戶人家外,其餘的山場田地以祖傳下的股份形式屬於公堂祠會統一管理,故49年解放初,查灣汪氏家族被劃為地主、富農成分多達七成以上!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有的主要管理者象汪友和、汪育豐被當作惡霸地主槍斃了。據當地村民介紹,此二人曾贖過為三年游擊戰的交通員汪振豐(土佬),當二人臨刑時,汪振豐巧逢外出開會,待他從平裡趕回時,人頭已落地,汪振豐只是嘆息。在那個年代,只要他發話,命還是可以保住的。而村中能識文斷字的好好先生(包括開店鋪及教私墊的人員)則紛紛逃到外地。正因為上述原因,1950一1978年期間,查灣汪氏成分不好的子女,讀完小學後基本均被限制上初中。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事。當年,有文化對村史特別熟悉而成分不好的老人如汪卓甫、汪思純等(筆者注,兩人現已作古)不會說,也不敢說;較年輕人,由於成份不好,又沒文化,對村史一無所知,甚至有人還和“知青”一起參與破壞文物。因此,最終造成查灣輝煌歷史沉入鉛華。兩年前,即2016年,就連安徽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副研究員康健博士“明未徽州異姓共業山場的析分實態——以《抄白標書》為中心”的論文,在臺灣演講時,既不知《抄白標書》中最大的股東汪澹石就是明末進士汪惟效,也不知“龍源汪氏”就是指“查灣汪氏”。事後,據他所言,過了一年後,才從祁門汪氏通譜時中,才得知一二。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正因為查灣歷史的特殊性,許多遷出查灣的老長輩及其子女對查灣歷史都選擇沉默。如報本祠永善支的汪欽箬私塾先生所生三子,伯昌(字琴)、仲昌(字篪)、叔昌(字彬)。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伯昌、叔昌遷往屯溪,而仲昌遷往貴州都勻市。不過,他們對村中祠堂修理,給予很大經濟援助。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查灣村作為古徽州最大的佃僕制村莊,各種古書籍、典章、文獻、契約及魚籠冊等是必不可少的。遙想當年,那些寶典由祠內專人保管,疾首思今,現已幾乎不存。查灣所流出外地的書籍及善本,筆者知道的有:<1>史學家葉顯恩保存的《查灣各地山場鬮書》。<2>劉伯山先生保存的《祁門十三都二圖謝家坦汪氏文書》之〈抄白標書〉。<3>上海圖書館收藏的查灣《五股標書》。嘉靖寫本,線普編號53772。<4>雅昌拍賣公司展示的汪惟效的父母誥命書即聖旨。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查灣有強大的文化底蘊,強大的經濟基礎,無論是宗法、軍事(有獨立保安團)、姻親(與奇嶺、渚口成為祁門西南鼎足之勢)、祭祀、迎駕等,在徽州屈指可數。如今,正由於查灣村的沉寂,許多重要的歷史事實,也被他鄉不斷切割。譬如,祁門部分西、南鄉人為了紅茶鼻祖爭得不可開交,就連部分政府官員也發文一決雌雄,不嗤以笑。沒有人去關注為祁門經濟作出重要貢獻的櫧樹茶葉品種。我曾見過一篇短文,在談話中報道過,現代茶聖吳覺龍認為祁門櫧樹茶葉品種是祁門人從雲南引進而來的。翻閱資料得知,祁門的茶葉品種在唐、宋之前只為小葉種,即梨漆葉。而大葉茶品種原種在雲南一帶。明代嘉靖年間,查灣人汪標,在雲南大理做官十年,任過按察司副使,後由正四品進階從三品。年老告老還鄉,從雲南帶回大量奴婢,肯定也帶回大理的地方特產,精雕的銀飾品及大葉茶品種。帶回的奴婢給予婚配、那些奴婢按放在如今“茗疃”等四十八個佃莊之中。茗瞳的原意就是製茶的村莊。再說如今蘆溪“儺舞”,儺戲又叫“跳回”,有人說儺舞也叫“平安戲”,這是不懂此戲種根源,說雅些是祈福平安,其實就是古人抓鬼弄神,消災避難的把戲罷了。正如端午節插艾葉,喝雄黃酒一樣,豈有祝福之理?解放前,每當正月開春及春社、秋社,紀念汪華“太陽神”等重大節日,查灣有專門的佃莊佃農表演“儺戲”,一個是屬於現查灣行政村的上田組的道士莊,還有一個是現屬於蘆溪行政村的中洲組的嗩吶莊。還有諸如搭臺莊、火把莊、花轎莊、守木莊、守墓莊、挑桃祭祀莊、拳鬥莊等。各莊分工明確。其中以拳鬥莊的地位較高。可以想象,解放前,查灣村表演的“儺舞”規模怎樣。在“中憲第”牌坊下十八級街,用十八根石柱旗杆搭成幹欄式的戲臺。明清時期,整個祁門汪氏的宗祠建造,家譜登記等,都是以查灣人為首操辦的。現保存在黃龍口的族譜中還有明代進士查灣人汪溱為首,為汪氏通譜作的序言記載。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圖片說明:汪振豐(即土佬),因對革命有貢獻,土改時,作為查灣人與草契中的關係人鄭福鏡(其父為烈屬)共分配一幢查灣村,原地主家的四合院。

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這張草契,由於汪振豐為監證人,只以其二子(汪祖炎、汪祖順)原業主的身份賣與他人。

總之,查灣村的確是個古村落,最起碼,在祁門算一個有著徽文化底蘊的村落吧!

加入我們

“微祁門”公眾號由中共祁門縣委宣傳部主辦,旨在秉承歷史使命,報道客觀消息,推進祁門發展,共創美好明天。

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清史学家对徽州这个古村落感兴趣?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