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韓信年輕時在幹什麼,爲什麼被稱爲「兵仙」?

說到漢初的韓信,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會想到一個標籤,那便是「兵仙」。

但其實,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韓信並沒有被打上「兵仙」的標籤,「兵仙」是明朝人茅坤對韓信軍事成就的概括。茅坤之前,並沒有其他人稱韓信為「兵仙」。

茅坤眼中的「兵仙」韓信,雖被太史公司馬遷立傳,但關於韓信的信息,我們仍舊知之甚少,我們不知道韓信是否有兄弟姊妹,我們不知道韓信師從何人……

關於韓信少時的所作所為,《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記載,也很寥寥,無非是「少有異志」、「從人寄食」、「胯下之辱」而已。

“兵仙”韓信年輕時在幹什麼,為什麼被稱為“兵仙”?

但是,如果把這幾件事鉤鐮在一起分析,大概能得出一個還算靠譜的結論:韓信少年時,主要的任務是學習

司馬遷沒有正面描寫韓信的狀貌,但從淮陰屠中少年的言辭中,我們能夠認定,韓信生得高大威猛,因為淮陰屠中少年的原話是「信雖長大」。

每每看到這四個字,我的腦海中總是湧現出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是孔乙己。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著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

而司馬遷筆下的韓信,初登歷史舞臺時,也是身材長大,家貧,沒什麼可為人稱道的品行,既不能被推舉為吏,又沒本錢經商,弄得將要討飯了,只好四處吃閒飯,少言寡語,一副唯唯諾諾的形象,像極了咸亨酒店內的孔乙己,在平常人的眼中,一個「怪」字足以概括。

“兵仙”韓信年輕時在幹什麼,為什麼被稱為“兵仙”?

在漂母的眼中,韓信便是一個怪人。

一個身材長大的男人,沒病沒災的,至少可以打打長短工,混口飯吃。

但韓信偏不,他寧可到河邊釣魚充飢,也不肯為人打工餬口。

漂母是個有善心的大娘,他不忍心韓信餓死,便每天把飯食分給韓信一半。

一連幾十日後,韓信很有信心地對漂母說:「吾必有以重報母。」

韓信的話,說得很有水平,沒有做出特別具體的承諾,但給出了自己必將厚報的意願和決心。韓信之所以能如此說,並非信口雌黃,而是對自己的未來懷有信心。

“兵仙”韓信年輕時在幹什麼,為什麼被稱為“兵仙”?

從韓信日後的人生成就推斷,韓信之所以對自己的未來懷有信心,乃是因為韓信身懷經天緯地之學

陳勝揭竿而起後,天下豪傑並起,起於吳中的項氏抵達韓信家鄉時,韓信投了軍,先從項梁,項梁死從項羽,在項羽軍營中,做到了執戟郎,多次向項羽禁言獻策,不被採納。

項羽在咸陽主持分封后,韓信便離開了楚軍,投了劉邦所領導的漢軍,尋找機會,施展平生所學, 出人頭地。

感到在漢軍中仍不被重用,便離開了漢軍,意欲轉投他處,尋找機會。

若不是蕭何月夜追韓信,韓信是否能青史留名,不好說,但漢軍肯定失去一個不世之材。

“兵仙”韓信年輕時在幹什麼,為什麼被稱為“兵仙”?

另一個說明韓信對自己未來有信心的事例,便是韓信葬母。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這個事例被司馬遷放到了傳記的最末,容易被讀者忽略,所以班固著漢書時,把這個事例提到了韓信傳記的開首。

韓信家貧,韓母身死,韓信連埋葬母親的錢財都籌不到,但韓信仍舊四處尋找,尋找到一塊風水甚好的高敞地後,便把去世的母親埋了下來,韓信母親墓旁的土地非常開闊,可置萬家。

對古代的墓葬稍微熟悉的讀者便知道,韓信的這種操作,不是普通的百姓幹得出來的,韓信出人頭地的願望和信心,異乎尋常地強烈。

“兵仙”韓信年輕時在幹什麼,為什麼被稱為“兵仙”?

根據韓信少年時的事例和在戰場上的表現,我們可以斷定,韓信參軍前,便已學有所成,只是一直不被認可而已。

人非生而知之者。韓信的學問,自然也不會憑空而來,當也是勤學而來。

所以,韓信少時,怕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學習了,而研習兵法,怕是在秦末比較犯忌諱,所以韓信並沒有向家鄉人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

司馬遷為韓信立傳時,韓信已被打上了「反賊」的標籤,沒了後人,司馬遷只能到韓信的老家去搜集韓信年輕時的資料,但韓信的故鄉人也不大瞭解韓信,更不會知道韓信何時開始研習兵法,因此,司馬遷便沒有記錄韓信師從何人,沒有記錄韓信勤學兵法的事例。

“兵仙”韓信年輕時在幹什麼,為什麼被稱為“兵仙”?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