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聲處34
這個問題應該說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政治原因,還有就是軍事原因。
鎮壓華沙起義的俄國偽軍,這些偽軍對付正規軍不行,就會拿波蘭老百姓開刀。
政治原因就是發動華沙起義的指揮者,是波蘭流亡政府,流亡政府發動起義的原因是為了搶在蘇聯攻佔華沙之前取得一個政治上的存在,這個就象後來俄國在科索沃戰爭中,派兵搶佔普裡什蒂納機場的行動是一樣的。
蘇聯和波蘭流亡政府的關係很糟,這個不是秘密,蘇聯出兵和德國瓜分波蘭,並且在卡庭處決了約2萬波蘭軍官,這一點波蘭流亡政府心知肚明,當時蘇軍開始向德國本土推進,也就是說波蘭的本土以後肯定會被蘇聯佔領,如何保持在本土的政治存在就是流亡政府的一項重要議題,佔領華沙可以保證戰後在波蘭本土佔有很大的影響力,況且波蘭人發動華沙起義的時候,正好是德軍在白俄羅斯兵敗如山倒,而後邊的蘇軍是一路向西,德軍在華沙已經大部分撤走了,這種條件下,舉行起義佔領華沙,保持戰後波蘭國內的影響力,就成為波蘭流亡政府的合理選擇。
但是,對於蘇聯來說,手裡已經有了一個波蘭的親蘇力量,就是被稱為貝林格軍團的波蘭第1集團軍,毫無疑問的是蘇聯在戰後肯定會以貝林格軍團作為班底組建一個親蘇的政權。這樣對於倫敦流亡政府也就是最好不存在,而且戰後對於控制波蘭來說,肯定是不能讓一個反蘇的政權存在,否則這個仗就真的白打了,人也白死了。所以,如果華沙起義的武裝力量是以後要和蘇聯作對的,那麼就先借助德國人的手消滅了最好。
而軍事上的因素也是有一些的。蘇軍打到華沙城下是處於白俄羅斯戰役的後期,就是大名鼎鼎的巴格拉季昂計劃後期,在白俄羅斯蘇軍消滅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一路攻入波蘭。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蘇軍也是有一點強弩之末了,由於戰線的前推,蘇軍的後勤單位和空軍機場都落在了後邊,進攻的力度正在減弱。
按照蘇軍進攻的套路,在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快到結束的時候,通常是到一條河,在河的西岸建立幾個橋頭堡,然後囤積物資,補充兵源,準備下一次進攻。不過這些橋頭堡通常是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放棄。
把華沙分為兩半的維斯瓦河是可以作為這樣一場戰役的終點的,而且當時進攻華沙的蘇軍已經是普遍減員嚴重,各個步兵師普遍只剩下4000多人,坦克集團軍還剩下300輛坦克,這種情況下,沿著維斯瓦河和德軍對峙,在河的西岸建立幾個橋頭堡就行了。要攻佔華沙這種大城市,通常都是要精心準備一番。除非的德國人直接放棄,否則是不可能從行進間就拿下那麼大的一個城市的。除了蘇軍自身力量的減弱,而德軍的反擊力量加強也是一個軍事因素,德軍已經開始不斷向蘇軍開始了反擊,蘇聯正在忙著對付這些反突擊。
如果要是華沙起義可以和蘇軍配合的話,的確是可以一同解放華沙,但是流亡政府要的是單獨解放華沙,而不能是和蘇軍一同解放華沙,蘇聯人也是波蘭動手以後才知道起義起義這回事的,配合就更無從談起了,在羅科索夫斯基的回憶錄裡邊,更是提到起義的波蘭國家軍對於蘇軍派去的聯絡軍官很沒禮貌,根本就是不理不睬。
當然一開始蘇聯人沒有搞清楚是什麼人起義,如果是自己人,肯定就算是自己已經人困馬乏也肯定是要去救出來,就算不能拿下華沙,但是把起義部隊接應出來肯定是能夠做到的。但是弄清楚國家軍是怎麼回事以後,那就是可做可不做了,正好自己也是人困馬乏需要休整,於是蘇軍的攻勢停了下來,但也不是坐山觀虎鬥,不過華沙就是一個次要目標了,於是就給人一種蘇軍按兵不動坐等德軍消滅國家軍以後再動手的印象。
而德國人為了羞辱蘇聯人,把整個華沙都摧毀了,只留下了一座畢蘇斯基的紀念碑。而華沙的解放要等到1945年1月,蘇軍發動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後才宣告解放。
有痰
當然不是如此。
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逐步擊退德軍,逼近波蘭。流亡英國的波蘭政府希望搶在蘇聯軍隊之前光復首都華沙。1944年8月1日17點,5萬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國內軍發動起義。起義持續了63天,於10月2日宣佈向德軍投降。起義軍陣亡1.8萬,受傷2.5萬,平民損傷25萬。德軍陣亡1.7萬,受傷9000。
但就在7月30日至8月3日,波蘭流亡政府總理米科萊奇克訪問蘇聯,對即將發動的起義隻字未提,也未向蘇聯政府請求援助。
對此,從其他渠道獲得消息的蘇聯為防止外交被動,也沒有下達停止進軍的命令,於1945年1月27日解放華沙。
事實上,蘇軍指揮的波蘭人民軍也於9月12日至16日突入華沙6個加強營,但此後被德軍攔截,無法後續增援。
所以,說斯大林見死不救是錯誤的。何況斯大林也沒有任何義務為流亡政府付出本國軍人的生命。
四川達州
第一,蘇聯人壓根不知道這件事,華沙起義軍錯誤的估計了德軍的實力,認為退守的德軍已經不行了,不用別人的幫助。所以華沙起義軍在準備工作的時候就沒有通知蘇聯人,蘇聯人自然也就沒法幫他們。
第二,錯誤的估計了蘇聯人的實力,華沙起義軍最開始的設想是,等到蘇聯人進攻華沙後他們動手,在德國人和蘇聯人在城外打的火熱的時候端掉城裡的德國人,然後宣佈復國,這樣蘇聯人就沒有進入華沙的理由。但是蘇聯人並沒有按照他們的預想進攻華沙,原因除了蘇聯人不知道他們要起義以外,還有就是之前的戰鬥讓蘇聯人的軍隊戰鬥力和補給大大下降,不得不修整一段時間,同時蘇聯人組織的一些試探性進攻又都被擊退。所以面對華沙中以逸待勞的德國人,蘇聯人也準備修整一段時間。而這時候華沙起義軍動手了,沒有蘇聯人牽制,自然也就讓德國人有能力對付華沙起義軍。
第三,就是華沙起義軍對蘇聯人的不信任,這支部隊是由親美流亡政權建立的,自然對蘇聯人也不信任,而英美又在遠處又使不上勁。不過這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他們本身準備就不足,沒有充足的彈藥和補給,也沒有奪取城中關鍵的建築。致使自己越打越窮,最後失敗。
此外,蘇聯人並非沒有支援他們,反而派空軍給他們提供了不少物資,只不過當時前線的蘇聯人的物資也捉襟見肘,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華沙起義軍當時只准備一週的彈藥,但是卻打了接近兩個月,說明有物資支援,而當時英美有沒有這麼遠程分運輸機,只能是蘇聯人支援他們。至於說繳獲,這又不是在華北平原打完就能跑,在城市裡靠繳獲打巷戰,除非對面是豬,否則不可能打贏)
至於有人說蘇聯人隔岸觀火這種事我是不認同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對方殘血打野正在打藍,你用戰士在一邊滿狀態路過,如果你知道他在打藍,而周圍有沒有他的隊友,你會不會去打他?蘇聯和波蘭的確世仇不假,但是那個時候德國人才是主要敵人,蘇聯人不會說因為是世仇就不去打德國人。況且趁著波蘭人給德國人下絆子使壞,狠狠地敲打德國人還能降低自己的損失。
有人可能會說我這前後矛盾,等聲明一點,如果想蘇聯人配合。首先蘇聯人得知道這事(蘇聯人知道這事是在華沙起義軍動手快一週後英美請求用蘇聯人的機場給他們運物資才知道華沙城內德國人和波蘭人開撕),蘇聯人整個過程沒有參與其中卻背了最大的黑鍋。就好比在沒有小地圖情況下,下路打起來被對面抓了以後所有人都噴在野區距離最近的打野不去支援一樣。沒有小地圖,打野自然看不到下路被打,同時下路也沒有告訴打野自己被打,而是告訴中上說求幫助。打野全程一臉懵逼,然後背黑鍋,對打野來說公平嗎?
寫遊戲同人的小阿
波蘭是德國在歐洲發動侵略戰爭受害最早的國家,波蘭人民與其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1942年波蘭工人黨建立後,立即建立了人民近衛軍。1943年,近衛軍同德軍作戰2OO餘次。同年4~5月,華沙猶太區舉行了反迫害的英勇起義,這次起義慘遭鎮壓,在波蘭反法西斯鬥爭史上留下了悲壯一頁。
1943年底,波蘭工人黨聯合其它政黨成立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同時組成了波蘭人民軍。1944年波蘭人民軍已擁有6萬人,作戰900餘次。7月以後,波蘭人民軍配合蘇軍的攻勢,解放了部分波蘭領土。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宣佈成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作為全國的行政領導機構,後改為波蘭臨時政府。
流亡在倫敦的波蘭政府領導的國內武裝力量的國家軍,也於1944年8月1日舉行了華沙起義,許多居民、特別是愛國青年積極奮起參加,起義隊伍發展至約5萬人。但是,這次起又由於準備不足,雙方力量過於懸殊,也沒有取得外部的有力支援,經過63天的激烈戰鬥,最終又被鎮壓下去了。波蘭人民犧牲20萬人,華沙成為一片廢墟。
1945年1月,波蘭人民軍和蘇軍並肩作戰,解放華沙,5月全國解放。
那麼問題是流亡在倫敦的波蘭政府,所領導的這次國內華沙的武裝起義,為什麼沒有得到蘇軍的大力援助呢?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波蘭這個流亡政府同前蘇聯的關係,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奴役波蘭的3個國家的政府先後被本國人民推翻。其中,俄國十月革命最迅速、最徹底,它推翻了舊的剝削制度,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制度。從此,波蘭擺脫了外國雙役,宣告獨立,成立了以畢蘇茨基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作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波蘭國家元首畢蘇茨基,既反對本國的無產階級革命,也敵視俄國的無產階級政府。他就任波蘭國家元首後即於1919年7月下令以武力解散了全國的工農代表蘇維埃,同時他把恢復1772年波蘭被瓜分的歷史邊界和建立包括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內的波蘭聯邦共和國作為復國的基礎。他的聯邦制主張既附和波蘭地主資產階級利益,也反映了國際帝國主義扼殺蘇維埃俄國的願望。就這樣繼而爆發了蘇波戰爭,並以蘇軍失敗而告終。
從以上的敘述當中,我們就大概不難找到所提問題的答案了吧?
飛龍在天231272723
實際情況根本不是象西方輿論喧囂的那樣。
當時組織起義的是長駐倫敦的親西方(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流亡政府總理是“斯坦尼斯拉夫·米科拉伊奇克斯”。起義也是在倫敦政府極力推動下,波蘭流亡政府也想趕在蘇聯紅軍打進波蘭前先把政權拿下。
因為早在1943年初,德軍在東線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慘敗給蘇聯紅軍,隨後紅軍逐步向西反攻,希特勒被迫向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方向投入大量兵力,對波蘭的軍事控制就相對放鬆。到1944年6月底,蘇聯第一白俄羅斯陣線的部隊衝向華沙,雖然攻進了600多公里,可士兵也相當疲勞且後勤補給跟不上。連當時的美國駐蘇聯大使“W-埃夫里爾哈里曼”都說:“紅軍最近取得了如此迅速的突破,證明它與後續部隊脫節。那一刻,紅軍既沒有運輸浮橋,也沒有建造橋樑的手段。“1944年7月17日,蘇聯第一烏克蘭陣線的部隊越過蘇聯國界,進入波蘭領土。
此時,德軍為了反擊,在華沙附近集中了51.5萬兵力,1,158門炮,600輛坦克。而最接近波蘭首都的蘇聯第二裝甲軍只有32,000名士兵,468門炮,425輛坦克。
德國人從三面立刻進攻,將蘇聯第一白俄羅斯陣線部隊擊垮,蘇聯軍隊失去了一百多輛坦克。
在這種情況下,倫敦的“戰略家”估計現在波蘭流亡政府利用自己的軍隊“AK”發起行動,可以趕在蘇聯紅軍前面奪取勝利果實,同時承諾會給波蘭流亡政府的“起義”提供幫助,波蘭流亡政府也自認為此時行動機會難得。可此刻正在歐洲開闢第二戰線的英國人和美國人其實根本無暇也不會積極援助他們。
但是此刻,什麼也阻擋不了流亡政府總理斯坦尼斯拉夫·米科拉伊奇克斯“起義”的決心。在行動開始前,倫敦要求“AK”指揮部對蘇聯領導人保密。
就在起義前夕,7月26日米科拉伊奇克斯抵達了莫斯科,7月31日他在那裡會見了蘇聯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並舉行了會談。8月1日華沙就開始起義,而米科拉伊奇克斯認為沒有必要通知他有關計劃。
8月3日,在與斯大林的會晤中,米科拉伊奇克斯說波蘭首都已經開始起義了,有幾位流亡政府的部長已經在指揮行動。他要飛往華沙!斯大林說,現在還有大批德國軍隊在那裡。這位傲慢的波蘭政治家則表示,“華沙每天都是自由的”。
我們再回到7月21日,在得到暗殺希特勒未遂事件的消息後,AK指揮官領導起義的Bur-Komorowski將軍,召集他的副手Leopold Okulitsky將軍及其參謀長TadeuszPelczyński將軍向倫敦傳達他們的顧慮即:東部戰線上德國遭遇失敗......對希特勒暗殺也失敗,加上德軍的戒備森嚴,起義準備也不夠完善,這些可能隨時導致起義失敗。
可同時,Bur-Komorows也認為,這也許不是德國國防軍加強了戒備,而是蘇聯軍隊的暫時疲勞而沒有繼續進攻。儘管有許多未知風險,但在8月1日下午5點,Bur-Komorowski還是命令行動開始。而莫斯科卻還矇在鼓裡。
第一白俄羅斯陣線指揮官Pokossovsky回憶說:”8月2日,我們的情報機構收到消息,據悉華沙正在起義反對納粹入侵者。這個消息使我們大為震驚。前總部立即開始收集信息並瞭解起義的規模情況等。一切都發生得如此出乎意料,以至於我們最開始猜測是不是德國人故意傳播這些謠言,如果是,哪又是出於什麼目的?“
8月9日,在離開莫斯科之前,米科拉伊奇克斯不再談怎麼將德國人驅逐出華沙,而是要求斯大林幫助“起義”提供武器和彈藥。雖然米科拉伊奇克斯“起義”不符合克里姆林宮的利益,但蘇聯領導人還是承諾提供武器和彈藥幫助。
其實斯大林對起義的前景是持懷疑態度的。他很清楚倫敦“戰略家”的真實目的,就是希望從親蘇的波蘭左翼勢力手中儘快奪取政權,以免將來的波蘭政府屬於蘇聯一方。
客觀來評論,即使莫斯科的負面反應也很正常。從第一天開始,波蘭流亡政府就一再表現出對蘇聯的敵意,並且一直常駐在倫敦。
斯大林曾認為:“由於起義缺少必須的武器,波蘭地下軍在華沙起義的整個事件都是不切實際的......德國人只會殺死所有波蘭人。我為這些波蘭人感到難過。“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蘇聯紅軍想支援起義都無能為力。
8月下旬,蘇聯軍隊再次展開攻勢。來自第一和第二白俄羅斯方面軍的增援部隊發起進攻。在華沙東部——布拉格繼續戰鬥。但德軍摧毀了河對岸的所有橋樑,起義軍又無法保護這些橋樑。
9月14日晚上,蘇聯軍隊抵達了維斯瓦河。
9月15日早晨,伯林命令嚴守維斯瓦河。
9月16日黎明,波蘭軍隊因為一直在為過境做準備太久,進攻開始後就遭到德軍大規模炮擊,經過7天的戰鬥,最終德軍打敗了波蘭軍隊,波蘭部隊造成3,764人傷亡。
9月27日,德國人對反叛地區展開攻勢,鎮壓華沙起義者。
10月2日,Bur Komorowski與駐華沙德軍指揮官SS E. von dem Bach-Zelewski簽署了投降協議。根據參與起義的歷史學家R. Nazarevich的說法,超過17,000名反叛者投降了。在六十三天裡,納粹消滅了華沙20多萬居民,其中不到10%是“AK”軍隊的士兵。其餘的是平民,包括婦女,老人和兒童。
1945年5月Bur Komorowski被美軍從營地釋放,然後在倫敦活到1966年。
俄羅斯歷史學家稱,“儘管有關真正罪魁禍首的真相以及華沙起義失敗的原因早已為人所知,但西方的宣傳卻強加在前蘇聯的加盟國俄羅斯,並繼續指責莫斯科。”
2014年6月23日,這個謊言再一次被英國衛報復制,後者指責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拒絕“為波蘭人提供象徵性的支持”。
俄羅斯指責英國記者E.奧斯本在他的文章中偽造了部分歷史。英國報紙“電訊報”發表了他的文章“俄羅斯和波蘭:400年的敵意”。
血色黃昏的黃昏
前面的網友回答的很全面了,談到的我不再贅述。
眼看著華沙起義軍被德軍鎮壓,蘇軍只是起初按兵不動,事實上蘇軍並非一直按兵不動。在華沙附近的不僅僅是蘇軍,還有數萬名蘇聯訓練的且經歷實戰的波蘭軍隊,他們同樣接到命令,起初他們與蘇軍一起隔岸觀火。
據朱可夫戰後回憶,當時的蘇軍很疲憊,亟待休整,軍事行動不是幫人打架,發起進攻牽扯到千軍萬馬一個龐大系統的運作。
個人認為,這只是次要因素,幫不幫華沙起義軍實質上是個政治問題。即使要戰鬥,為誰流血?斯大林首先考慮到華沙起義軍背後的影子,對他而言那是個資產階級的流亡政府,是戰後潛在的對手,務實的斯大林是不可能讓蘇軍為他們流血。何況蘇聯自己已經扶持了波蘭黨一個班子,他們將隨著蘇軍去接管戰後的波蘭,如果幫助華沙起義軍,那幫蘇聯境內的政治家還如何凱旋?
1944年8月1日開始的華沙起義,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來自倫敦的指示,其目的是要搶在蘇軍之前解放華沙以防赤化。
既然倫敦方面把一場戰役政治化,老謀深算的斯大林,自然也以政治博弈待之。這就註定了起義軍的悲情色彩。
到了9月5日,德軍優勢兵力壓向華沙中心城區,波蘭起義軍節節抵抗,但雙方力量懸殊,起義軍危在旦夕。
9月10日,補給已經十分困難的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還是出手了,他們向維斯瓦河東岸的德軍發起進攻,其協同作戰的波蘭人民軍一個師甚至突破到維斯瓦河西岸。可是,德軍增援部隊也在此時趕到,導致波蘭人民軍沒能守住西岸橋頭堡,起義軍的最後希望破滅了。儘管蘇聯飛機冒著德軍的防空炮火,向起義軍空投補給,但由於天氣惡劣,加之起義軍已經丟失陣地,大部分物資悉數落入敵手。
一切無可挽回。
9月24日,德軍向起義軍發起最後總攻。起義軍投降。
在63天的戰鬥中,波蘭起義軍犧牲1.5萬人,2.5萬人受傷,約18萬華沙市民喪生,華沙全城變成廢墟。德軍1.6萬人被擊斃,9000人受傷。
儘管起義軍失敗,華沙人民為民族而戰的英勇壯舉值得後世銘記。
2019.2.25
掌上三言兩語
起義軍是想在德軍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奪回波蘭政權,這種行為的性質屬於摘桃子。
起義開始本身就沒怎麼主動聯繫過蘇聯,就想單幹獨佔果實,到後來實在摘不下桃子的時候才想起向蘇聯求援,蘇聯救援可能嗎?
另外蘇聯的實際利益的原因。
一、組織起義的流亡政府和蘇聯是死敵。1939年是德國和蘇聯共同出兵滅亡了波蘭,導致他們流亡海外。
二、蘇聯已經建立了一個親蘇的波蘭政府——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怎麼會容忍波蘭出現一個仇視蘇聯的政府。
歷史小知
題主的問題有一個根本性的偏差,就是把華沙起義失敗的首要責任歸咎於蘇聯按兵不動。
有關事件的細節真相,也許永遠湮滅在歷史塵埃裡,但大體脈絡還是清楚的。其一,波蘭流亡政府發起的華沙起義,壓根兒就沒打算依賴蘇軍支援,反而是要著力避免與蘇軍發生合作!親英美的波蘭流亡政府誤判了大勢,高估了自己實力,意圖在蘇聯接近華沙前憑藉自己的力量奪取華沙,讓流亡政府“落地”成為合法政府,從而避免世仇蘇聯染指波蘭主權。其二,波蘭抵抗軍並不掌握工業基礎,打游擊戰是可以的,但不要蘇聯策應,想憑一己之力在華沙和德軍精銳硬碰硬巷戰,實在是不具備這個物質基礎。游擊戰積攢的那點兒家底兒迅速敗光,起義軍在彈藥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抵抗德軍鎮壓,雖然打得非常英勇,給德軍造成巨大傷亡,但終究彈盡援絕無以為繼。所以指揮的波蘭流亡政府不知己不知彼,發起起義之時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這實在怨不到蘇聯人。
在蘇聯這邊,確實也負有一定責任,但相對波蘭流亡政府的責任,就小得多了。因為世仇是相互的,波蘭人不想蘇聯支援,蘇聯也從不是樂善好施的國家,沒義務免費用蘇軍的生命鮮血去成全波蘭流亡政府。蘇聯官方的說法是起義前沒有得到消息,理論上這沒問題。波蘭人確實沒發出消息。不過華沙作為蘇軍兵鋒所向的目標,且考慮蘇軍中有波蘭籍部隊並實際“掌握”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蘇聯人在華沙以至整個波蘭沒有自己的情報網是不可能的!蘇聯必然是掌握華沙起義的情報的,不過蘇聯人更清楚瞭解波蘭流亡政府的意圖。因此蘇聯人就順水推舟的佯作不知。起義發動後,波蘭人指不上英美支援,不得不試圖求助於蘇聯,盟軍也敦促蘇聯進軍。蘇聯人呢,嚴格地說並未如題主所言按兵不動,確實發動了一系列攻擊行動,但未獲成功。蘇聯人是有意放水,還是確實力所不及?誅心之論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不過個人意見,蘇聯應該有能力在華沙起義被徹底鎮壓前攻入華沙。但蘇軍久戰疲敝一定程度也是事實。於是蘇軍就半心半意的發起了試探攻擊——如果德軍無力支撐,這不失為一個以低代價攻克華沙的機會(如果德軍軟弱到真被起義軍趕走,流亡政府變身合法政府,蘇聯人可就後悔莫及了)。至於流亡政府,我大軍打進華沙後就是解放者,救命恩人,想認你就認,不想認就不認,誰耐我何?但試探發現德軍實力很強,不但抵抗非常頑強,且還有餘力發起局部反擊,那麼要想迅速攻入華沙,必然會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這樣的話對蘇聯就划不來了,北極熊可不做賠本買賣。於是蘇軍利用波蘭籍部隊象徵性的繼續發起進攻,念著同胞情誼的波蘭籍部隊奮勇力戰甚至少量渡河滲透入城,但由於河流始終掌握在德軍手中,物資無法輸入,終究無濟於事。
綜上所述,華沙起義的失敗主要責任在於波蘭流亡政府對局勢和自身實力的誤判,次要責任才是蘇聯救援不力(有意還是無意並無確證,但相當多的人認為是故意如此)。
錫兵中士
個人認為蘇軍之所以按兵不動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其一:借刀殺人。蘇聯在二戰前期也是四處侵略他國的國家之一,如果沒有四處攻擊的德國惹仇恨,蘇聯才是世界的公敵,畢竟其明目張膽的吞併國家,攻擊國家。包括德國,德國不閃擊蘇聯,蘇聯也會侵略德國的。而當年,在波蘭被蘇德瓜分時,蘇聯估計就已經圖謀好了,謀取佔領整個波蘭。所以說從根源上,蘇聯就已經把波蘭納入自己以後的勢力版圖中了,那麼為了以後納入版圖後,缺少反抗者,最好的辦法就是看著德軍迅速撲滅殺死波蘭反抗人士(畢竟他們很可能就是反抗蘇聯的人士,當年烏克蘭以及波蘭羅地海諸國可是被斯大林血洗夠嗆,據說現在你要是用俄語在那裡說話,都沒人搭理你,大家就是這麼仇恨蘇聯)。
其二:管理者的問題。剛才說了,蘇聯謀取波蘭,那麼如果蘇聯幫助華沙人民起義成功了,那麼華沙以後的管理者是誰?是波蘭人民,但是如果起義失敗了,蘇聯再進行進攻,打敗德軍,在解放波蘭沒有做出任何貢獻的前提下,蘇聯完全可以漫天要價,畢竟華沙是蘇聯打下的,不是華沙人民起義成功的(和當年英國不配合我軍入緬對抗日軍一樣,都是未來歸屬的問題)。一句話,誰打敗敵人很重要!
其三:歷史問題。作為蘇聯來說,憑什麼幫助波蘭復國啊,蘇聯和波蘭可是世仇,原先就打個不可開交,現在更沒理由幫助波蘭人啊(二戰結束後,蘇聯侵佔波蘭的領土,一畝地都沒還)。而波蘭人這麼鬧騰,必然消耗德軍的精力以及人力。有這麼一個前鋒在前面衝著送死,我們的蘇聯同志們沒理由不高興啊。
蘇軍在二戰中確實很爛,上到領導者是個勝利的希特勒(四處吞併小國,攻擊他國),下到蘇軍和日軍比次(簡單一句話,蘇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姦淫婦女,我們只知道中國有個南京大屠殺,蘇軍攻克柏林時那才是人間地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polityW
其實有些答主已經回答了此問題。
我看過《羅科索夫斯基回憶錄》,他是當時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司令員,他用很大的篇幅在談華沙起義這個問題。其內容也與有些答主相同。波蘭流亡政府揹著蘇聯發動華沙起義,又極力拒絕蘇聯的援助,生怕蘇聯指染華沙。難免遭到優勢德軍的圍殲。事實也是這樣。
掩上歷史的塵土,就說當今社會,波蘭不是在拆除蘇軍二戰紀念碑,不是利用卡廷慘案在極力散佈對俄羅斯的仇恨?在這種土壤中,怎麼能種出對俄友好的莊稼呢?想想今天滿懷仇恨的波蘭人,就知道昨天波蘭人會想什麼?
從《羅科索夫斯基回憶錄》得知,自蘇聯紅軍追擊德軍踏上波蘭土地上,就能感覺到波蘭人對他們複雜的心理,流亡政府領導的國內軍根本拒絕與他們合作,連接觸都很困難。可想而知,在華沙起義過程中,他們對待蘇聯人持什麼樣的態度。他們會說,我們起義了,你來援助我們吧?不會的,波蘭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們拒絕與蘇聯人合作。這也就決定了華沙起義的最終命運!
當然起義失敗了,有人倒打一耘,說蘇聯人見死不救!這又有什麼用呢?起義失敗了,被殺的是波蘭人,被毀的是華沙城,而不是其它。多對蘇聯人沷一盆汙水,那些死去的波蘭人能活過來嗎?顯然不能!波蘭人是受害者!又有人說,如果波蘭人當時與蘇聯人合作,華沙人能受這麼大損失嗎?不會的。當時流亡政府的立場導致他們不會與蘇聯合作。而流亡政府是受倫敦控制的。
也就是說,是英國政府一一波蘭流亡政府的共同政治需要,在不合適的時機,選擇不合適的方式,組織華沙人民發動了一次失敗的起義,讓人民充當了波蘭流亡政府的炮灰。現如今,有許多波蘭人仍然頭腦不清醒,為外國人充當反俄的急先鋒,歷史乍有這麼多驚人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