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写在开篇

近日,2017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揭晓,两名科技工作者荣获科技突出贡献奖,140项成果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两家单位荣获企业技术创新奖。

事实上,重庆科技奖的获奖人物、团队和企业,是我市近年来创新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开设“创新故事汇”专栏,讲述重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团队经历,让读者了解他们在创新道路上勇敢前行、敢于开拓的故事。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第二期

蒋树屏

蒋树屏,国内公路隧道领军人物,重庆渝中区人,博士研究生,重庆市“两江学者”,全国工程勘探设计大师。

近日

蒋树屏荣获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

在此之前

他已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银奖

以及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

支撑计划等项目并取得60项科研成果

“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历经6年筹备、8年建设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

“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

比一段马拉松赛事还要长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这项“超级工程”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部分

就是

我国修建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

而承担

“离岸特长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

的项目组组长

就是蒋树屏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我们不仅要穿越崇山峻岭,

也要深入离岸深水。”

和隧道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蒋树屏说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为一手资料亲设1:1隧道

“传统公路隧道逃生通道的设置间隔是200-250米,海底隧道因其特殊性不能原样照搬。”为获取一手数据资料,蒋树屏亲任总指挥,蒋树屏带领的团队专门在福建漳州建设了150米的港珠澳大桥1∶1足尺沉管试验隧道,最终通过严密的实验数据,找出了最适合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逃生通道的间隔——67.5米。

“每一条隧道都像自己的儿子一样。”

每介绍一条隧道时

他都如数家珍

眼里充满着回忆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白云隧道

“重庆94%的区域为山地,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高速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隧道占公路的比例为全国之最。”蒋树屏说。重庆这样的自然地势条件,也

为隧道的建设带来了许多难题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武隆至水江高速公路的白云隧道是重庆三大特长隧道之一,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岩溶涌水等多种不良地质的难题。

经过实地考察蒋树屏发现到处都是泉眼,这样的富水性岩洞使得隧道建设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蒋树屏团队并没有放弃,通过调查研究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将7200米隧道向北平行移动500多米,实际开挖涌水量降至20000方”,为隧道后续施工作创造条件,确保了隧道施工的安全。同时,针对上述富水岩溶隧道,蒋树屏提出

水压折减方法,开发了地下水控排技术和溶洞回填处治技术,进而保护了地下水体环境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开创性技术破解隧道难题

这项开创性的技术不仅破解了隧道施工中的难题,得到有效的实施,更是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获得了重庆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重庆山区隧道特别多,

围岩坍塌问题一直是我们心头的病。”

蒋树屏带领团队围绕开展理论研究,建立了隧道非确定性反分析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围岩变形、坍塌的随机性预报问题,提高了工程预警准确度,为重庆公路交通的平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耕耘了四十余载 仍奋战在一线

在隧道领域耕耘了四十余载

如今蒋树屏带领他的团队仍奋战在一线

据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工作的员工介绍

有时还能在晚上十点多钟

看到设计院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他们还在为我国的公路隧道建设加班加点……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

部分素材来源新华网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大家都爱读│

「创新故事汇」他把隧道当“亲儿子”,为渝修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