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汊河镇,地处滁州市来安县,与南京江北新区仅一河之隔。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如今已有近百家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落户。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苏滁现代产业园

苏州工业园区首个省外合作共建项目——苏滁现代产业园一期12平方公里实现“九通一平”,完成投资超百亿,落户企业超百家。

因改革著称的“大包干”发源地滁州,近年来通过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和南京、合肥都市圈,滁州“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区域中心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尤其是深度融入南京市,是滁州多年来的一个共识。按照“拓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这一定位,滁州市不断强规划、打基础、重共享,与南京的唱响了“双城之恋”交响曲。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作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滁州市不断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步伐。如今,面对南京江北新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滁州正加速迈进“大江北”时代。目前,滁州与南京江北新区正在建立多层次对接机制,致力于把滁州打造成南京江北新区的拓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跑出了融入南京都市圈加速度。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7月6日,虽然是个工作日,滁州市来安县汊河经开区孔雀城项目售楼部却挤满了人。“目前在售的是五六两期,前四期已经卖完。”一位销售人员介绍说。在汊河,新开的楼盘从来不愁卖,并且价格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三四年前,每平米大概三四千,现在涨到了1万多。”汊河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正秋到管委会已10年,见证了汊河地产业的腾飞。

“来买房的八成以上都是南京人。”李正秋说,汊河与南京一河之隔,从汊河经开区出发,仅7公里就到南京高新区,只要一刻钟车程就能直抵南京长江大桥。“但南京人愿意过来买房,与我们的两地协同一致的规划有很大关系。”李正秋坦言,如果没有与南京“一张蓝图”的规划,再近他们也不愿意来。

区域合作,规划先行。为了抢抓机遇,滁州市注重规划衔接和区域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对接南京、融入长三角的步伐。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5月份我们又去了趟南京规划局,对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大能力交通项目的规划。”滁州市规划建设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经常往南京跑,先后参与了《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滁州市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江北乌衣汊河全椒地区发展协调规划》等综合、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同时,他们还邀请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同一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启动滁宁协同发展区规划研究工作。

“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与南京市规划局对接,主动加强与江北新区的空间统筹,构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城镇体系。”该工作人员进一步说道。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轨道车辆装备和零部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民营科技型企业,2009年从南京浦口区搬迁而来。得益于汊河经开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加之企业领导层对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经过近10年的发展,企业已经实现了向轨道机车车辆核心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成功转型。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土地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是来安带给我们的最大‘红利’。”回想起企业落户之初,企业行政总监孙剑群说,当时和盛世高科一起从南京前来落户的企业还有其他7家,现在发展得都不错,企业员工大部分都是南京人,他们有的已经在汊河买了房,安家落户,也有的每天乘坐厂里的通勤车往返滁宁两地。

“我们利用滁宁地缘相邻的特点,积极推进和南京都市圈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创建科研创新平台,同时做好项目落地的建设帮扶工作。”滁州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发展办公室主任科员王岐说,目前,滁州在都市圈产业合作方面的项目主要来自南京,在滁投资的南京企业数量更是多达300多家。主要涉及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零部件、家电、新材料、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滁州市充分发挥边际效应,错位发展,沿南京边界布局建设了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8个省级开发园区,引导南京产业向滁州有序转移。据初步统计,2017年来,自南京的亿元以上项目79个,占江苏省转移项目总数的一半。

“我们在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等领域与南京市产业关联度逐年提升,特别是轨道交通装备与南京市形成高低搭配、链条完整的生产协作体系。”滁州市发改委投资科科长董大育说道。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7月6日,恰好是程龙霞来到南京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一周年的日子。每天在这所花园式的校园里教书育人,身为校长,程龙霞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这里原来就是一所农村学校,无论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没法和现在比。”程龙霞说,在南京和滁州两市领导的大力推动下,2015年9月,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正式开始招生。两校实行的是集团化办学的模式,统一办学理念,统一教学管理。南京琅琊路小学副校长任苏滁分校校长。此外,南京方面会有老师定期上门送教,对分校课题研究提供指导。合作办学后,不仅学生数量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宁滁全方位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速,滁州市民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同城化发展带来的实惠。

2015年,滁宁公交换乘中心开建,2016年8月,滁州108路公交进驻滁宁换乘中心,2017年4月,南京扬子公交611路延伸至滁宁换乘中心,成为全国第一条跨省公交线路。“亭城通”市民卡与南京等全国110多个城市实现联网互刷。仅苏滁现代产业园就有14条通道直接通往南京。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挂牌运营,市第一人民医院加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集团,并率先接入南京都市圈网上预约挂号平台。

南京琅琊路小学、夫子庙小学分别在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滁州四小设立分校……

无缝对接,民生共享。滁宁两地合作的前景越发清晰。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探寻滁州市深度融入南京市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深度融入南京市,滁州凝聚了广泛共识,上下同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善做善成,久久为功,蓝图逐渐变成现实。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深度融入南京市,首先上下齐心。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指出:“深度融入南京市,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滁州的发展定位,更是永久坚持的战略选择。对滁州来说,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首先是要融入南京都市圈;融入南京都市圈,首先要深度融入南京市,这是我们最现实的突破口,是重要的切入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统一,就没有发展的率先;没有观念的统一,就没有发展的跨越。滁州市树立对接南京、融入南京、配套南京、服务南京的“一盘棋”思想,积极推进与南京的功能互补和融合,努力构建滁宁发展新格局。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滁州市推动建立政府引导、部门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交流机制。与南京市构建都市圈“决策—协调—执行”三级运作机制,不定期召开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市长联席会议、专委会工作会议和秘书处工作会议。历届党政领导主动赴南京会商合作事宜,对口部门实现常态化的工作对接,共同推动重大合作项目。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深度融入南京市,做到定位精准。汊河经济开发区是滁州距离南京江北新区最近的一个开发区。在整个汊河经开区,从南京江北新区转移而来的企业已经超过150家,如盛世高科、瑞发轨道、隆建泰等,占企业总数比例达到85%以上,吸引了上万名南京人至此投资兴业。“我们就一心一意当南京的配角,主动服务他们。” 李正秋说,汊河经开区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南京的配角”。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滁州对自己的定位是做南京的拓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这一定位从上到下成为一种共识。”董大育这样说。事实上,除汊河以外,滁州结合江北新区产业定位与自身优势,做了详细的产业协同规划。根据《规划》,滁州经开区承接南京智能制造转型智能家电、智能设备、智能家居等产业;苏滁产业园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结合新能源、新材料打造智能装备制造的原材料、部件供应环节;滁州高教科创城坐实智能电网设备制造、高端制冷制造、新材料主导产业地位,并结合江北新区新材料研发化工新材料低碳、绿色、无害的下游涂料产业。

滁州市发改委的一位干部说:“加大承接力度,实现错位发展是最好的选择。近几年,滁州和江北新区的产业关联度逐年提升,共迎‘大江北时代’。”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深度融入南京市,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过程中流传着许多故事:一棵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树没有被移走,而是被就地保护起来;一条滁州母亲河没有受到污染,而且河水清清,青草依依;本地居民没有被迁出,而是原地安置,住上了“高大上”的现代化小区。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在苏滁现代产业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图上怎么标的,实际中就是怎么建的,执行规划始终如一。”“园区不仅有漂亮的马路,而且有地下畅通的‘信息公路’,园区的地下管网已预留八车道,即使以后公路拓宽了,也不用‘开膛破肚’。”“与其说合作让滁州的产业升级,发展战略转型,倒不如说,合作促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进行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升华!”……对于苏滁现代产业园给滁州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滁州干部的体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04国道汊河大桥自2008年以来,先后列入皖苏两省、滁宁两市合作协议,去年8月开工建设, 10年的时间里,滁州市相关领导和部门不知道跑了多少趟,终于促成了大桥的开工。

滁州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埋下头去、俯下身来,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把规划搞好、把机制建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与南京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年年都在迈大步。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苏滁现代产业园第一小学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原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为了给园区提供高质量的小学教育,经过滁州和南京两地的高位推进,苏滁现代产业园第一小学与南京琅琊路小学正式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学校是一所公办学校,现在在校学生已有1000多人。”校长程龙霞不无自豪地说,有了名校优质资源的引领,越来越多在园区工作的南京人也把孩子送到这来上学,也吸引了更多企业来园区落户。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在深度融入南京市的过程中,滁州市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化,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了实惠。当地的老百姓很渴望与南京实现“同城化”,希望深度融入能给自己带来一些便利。“滁州有个滁宁城际轨道项目,老百姓在网上查阅这个项目的建展,点击的频率比我们政府部门都高。”董大育说。

滁州深度融入南京市,尤其体现在交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引进和消化上,因为只有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才能更加持久!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再出发特别报道⑦

静下心来品味改革开放以来滁州的发展历程,似乎都离不开一个“大”字。

从“大包干”到“大扬子”、“大滁城”再到“大江北”,从立足一村一企一城,到放眼全域、融入南京都市圈,滁州的触角一再向外延伸,滁州决策者的审时度势、科学决断也令人惊叹不已。

有人说,滁州赶上了好时机,要超越发展,国务院就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成为中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滁州又刚好紧贴着南京江北新区。但是,仔细琢磨,好像又不是那回事。“大江北”固然是一条通道,但这条通道并不是别人早就铺好的康庄大道。

为了打通“大江北”,滁州人像当年张骞“凿空”丝绸之路一样,筚路蓝缕,一点一滴去突破;为了和南京建立联系,他们有着“山不就我,我便去就山”的姿态,揣着“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勇气,怀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人说十年磨一剑,在滁州他们可以做到十年为一桥。当汊河大桥开工建设,相信滁州的当家人,已然忘记了十年间“跑断腿 磨破嘴”的辛酸,他们眼中看到的是一条依托“大江北”,逐鹿南京都市圈的希望之路;他们脑海中呈现的是循着这条希望之路,打通“大江北”,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宏伟蓝图。

采访中,我们问经验,当地干部谈得最多的是不足和差距,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无论是中层干部还是小学校长,甚至是基层工作人员,在被问到与南京的关系时,他们都能给你说上一两个小时,在他们眼中,深度融入南京市与他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成为都市圈成员城市共同的心愿,苹果会落在谁的头上?滁州的快人一步、快马加鞭,似乎说明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