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中慕容博爲何要製造雁門關一役?他還有哪些見不得人的事?

遺忘99059


歡迎關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俠前後傳系列第二十二期:《天龍八部》前傳慕容博的導演生涯。

羽菱君在前兩期都說到蕭遠山當年的那場“雁門關外亂石谷大戰”,導演這場血戰的幕後黑手就是慕容博。這期我延續當年悲劇的話題,來扯扯這個“天龍最佳導演獎”獲得主的慕容博,說說他的“導演”生涯。

要扯慕容博,就必須先談大燕皇族後裔的姑蘇慕容家,這點羽菱君曾在《慕容龍城生平之謎》中有所提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詳看那一期。



姑蘇慕容,年少成名

這慕容博乃是慕容龍城的曾孫輩,當年慕容龍城創出“斗轉星移”絕技,威震武林。姑蘇慕容家,也是聞名於江湖。慕容世家,歷代皆以復國為大業,祖宗遺志歷代相承。當年慕容龍城雄心壯志,奈何時不與我,最終也是鬱鬱而終。慕容家人丁單薄,到慕容博這一代,還是家中獨子,祖宗遺志全繫於他一人身上。

慕容博自小天賦極高,普閱家中還施水閣歷代祖先收藏的各派武學典籍,也是勤練家傳絕技“斗轉星移”。他父親在他十歲之時,就去世了。他的母親,使個堅烈的女子,遵循其夫遺命,將祖宗遺志刻復灌輸給慕容博,慕容博也是自小立志復國。到慕容博十五六歲時,已是學有所成,家傳絕技也見成效。

有一次他跟隨母親外出,途遇黃眉僧路見不平,瞬間把三名打家劫舍的盜賊用“金剛指”殺死,但在慕容博看來卻不外如是,於是譏諷黃眉僧功力不夠火候。黃眉僧見慕容博一個少年,說他不知天高地厚,笑他沒實力不要胡說,慕容博卻瞬間反用“金剛指”打穿黃眉胸口。所幸的是黃眉僧天生異人,心臟長在右側,因而逃過一劫。但慕容博的母親卻以為慕容博功力不夠,罵他功力不夠火候就不要出手。黃眉心知自己的功力遠不及這少年,昏死了過去。慕容博和其母親認為他也是命不久矣,方才作罷,遠離而去。



不久之後,慕容博的母親也去世了,慕容博在家守孝三年。三年後開始闖蕩江湖,廣交英豪,拉攏人心,在江湖中多行善舉,逐漸聲名鵲起,但他時刻不忘復國大業。當年慕容龍城為了起事,數十年籌備錢糧,再經幾代籌措,慕容家中已是金銀山積。慕容博用這些資本,暗中糾結羽翼,時機一到,即可起事。他在遊歷劍閣之時,徒生一個念頭,當然也是跟他復國大業息息相關。

王圖霸業,初露鋒芒

原來他在劍閣,看到入川的棧道,想起當年漢高祖入川之時,燒燬棧道,麻痺霸王之事。這川蜀之地,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天府之國,漢高祖因之而成帝業,自己何不效仿當年漢高祖入川,另建乾坤,日後再仿韓信,暗渡陳倉,顛覆大宋江山,取而代之,則霸業可成。打定主意,於是欣而入川,尋找良機。



他在川府成都,遇到了以為落第的老秀才,滿腹牢騷,抨擊朝廷。這正合慕容博心意,於是化名與之相交,邀其至酒館,聽他牢騷之言。然後趁機煽風點火,將老秀才的一絲不滿燃燒成反叛之意。這老秀才屢次科考不中,心生怨氣已久,被慕容博這樣一煽動,即刻就心生反意,雄心勃勃,恨不得即刻功成,也化身當年黃巢,直搗汴梁。

慕容博教這老秀才,若想功成,必先策反成都太守,燒斷棧道自立,借其手起事。其實慕容博有他自身考慮,倘若成都太守反叛,大事一起,自己就取而代之,則霸業可圖;若是太守忠於大宋,謀反之事敗露,也有老秀才背鍋,不至於引火燒身。這老秀才昏庸之至,哪裡會想到這一層,主意已定,當下就修書一封,獻詩給成都太守,詩言“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策反太守。

奈何這成都太守卻是大宋忠臣,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馬上就派人將這老秀才抓了起來,把他縛送京城。慕容博早就收到風信,逃離了川府。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朝廷對此事的處置讓他大感驚訝。此時的大宋,仁宗皇帝當政,仁政寬和。仁宗皇帝認為這老秀才只不過是想當官想瘋了,寫詩洩憤而已,不但沒再深層追究,反而授其為“司戶參軍”,給他官職,教他回去安撫民心。



慕容博開始反思自己,認識到自己此舉實在是天真幼嫩,也明白到當今朝廷,仁政寬和,太平盛世,人心思定,想要煽動內亂,自己趁機獲利,實是難似登天,想要有所成事,只有借外邦侵宋,燃起戰火,天下大亂,自己才有機可承。於是他將目光轉移到了北朝大遼,再生謀劃。慕容博回家之後,迎娶了姑蘇王家之女(王語嫣的姑姑),幾個月後,就拜別妻室,遠赴遼國而去。

挑事生非,雁門泣血

此時的宋遼在“澶淵之盟”後,兩國修好,已有數十年不識兵革。慕容博攜帶資財,在遼國設法與契丹貴人結交,更進一步熟識了遼國宮廷內情。得知遼國太后掌權,而太后最信任的族人,乃屬珊軍總教頭蕭遠山。此人武功極高,平生主張遼宋交好,每當遼朝有將帥官員倡議侵宋,蕭遠山必向太后進言,力陳兩國休兵之福:遼國正坐收宋朝銀帛,朝野富足,一旦兵連禍結,不但生民塗炭,且奸佞弄權,家國必亂。太后對蕭遠山甚為信服,因此侵宋之議始終未成。慕容博料知復國之機當在除去此人,於是暗中籌謀,打聽此人平素喜好,欲設法從其弱點下手。



一天,他聽得蕭遠山的一個親戚說起,九月初八是蕭遠山嶽父的生辰,該日他必攜同妻兒前往武州拜壽。他料定蕭遠山前往武州必經雁門關,於是心生一計,欲除蕭遠山。便即趕赴少林寺報訊,說道遼國派出高手,於重陽節前後大舉進襲少林寺,意在劫奪寺中所藏武學典籍,以上乘武功傳授遼國兵將。不出數年,遼國大軍南下,疆場之上,宋軍決非其敵,漢人江山便危亡無日了。

此事幹系重大,少林寺不敢妄做主張,於是召集各路英雄,齊聚少林,共謀對策。這慕容博歷來慷慨,廣交豪傑,在武林中甚有名望。此時的他剛從遼國南京歸來,對遼國信息可謂瞭如指掌,說得一清二楚,並無半點破綻,各路英雄,皆信以為真。在他的挑撥之下,群雄阻擊契丹武士之意洶湧,皆立志保衛少林。



經群雄議定,分批前往武州、代州、朔州、應州設法阻截。雁門關是遼國南下要道,中原武人更集中好手,挑選二十一名義士,由少林玄慈充當帶頭大哥,率領守在雁門關外亂石谷中,以候遼國高手進犯。回家省親的蕭遠山及其族人就這樣成了中原武人眼中的遼國高手,一場血戰,血肉橫飛,悲劇已釀,大錯鑄成。而躲在遠處山岩後面,關注著這一場血戰的慕容博,也被嚇得魂飛魄散,六神無主的逃回燕子塢。

慕容博沒想到,蕭遠山的武功竟然會如此之高,中原武人,若不是他手下留情,早已是全軍覆滅。他回到參合莊後,在門戶緊閉的地窖裡躲了七天。整整七日,他全身顫抖,心下駭懼,不論妻子如何柔聲安慰,溫言開解,他心中的恐懼始終減不了一分一毫。雁門關外那血肉橫飛的情景令他難以成眠,便是在睡夢之中,也是噩夢其境。

偷書詐死,包藏禍心

慕容博料定,事後群雄發現事態有變,肯定會來找他一問究竟的,這事關係到他慕容家在中原的存亡,於是跟他妻子商定,若有人來,即以外出未歸推脫過去。此後十年間,發現鑄成大錯的玄慈好幾次派人前往參合莊,邀請慕容博上少林對質,皆被慕容家人搪推而過。最後一次,玄慈再次派玄悲大師來到燕子塢,慕容博令其子慕容復告知外出未歸,卻讓玄悲發現了慕容博意圖謀反的蛛絲馬跡。

原來慕容博這十年之間,易容化為商販,表面在登封一帶經商,實則卻是為了接近少林,偷取藏經閣少林武學。他認為少林武功是中原武學之首,如能求得七十二絕技功訣,傳授於暗中糾舉的羽翼人馬,則慕容氏復國實力將如虎添翼,更形壯大。因而這十年之中,往返幾次,竟將少林五十多項絕技,抄錄而回。他化名燕龍淵,在江湖中廣交好友,蓄意謀事,暗中已經集結了一幫羽翼之徒。期間他的兒子慕容復出世,慕容博更將心血灌注在他兒子身上,自小教他武藝,父子二人博覽群籍,武功也是隨日而長。



在少林偷書之時,他遇到了同在藏經閣的蕭遠山,兩人曾三次比拼,不分勝負。只是兩人不知各自身份,但同是偷書之人,反而志同道合,相安無事。也是在此時,他遇到上少林表面交流佛法,實則覬覦少林武學的鳩摩智。鳩摩智敬佩他高深武學,以“火焰刀”交換了他在少林最後一次抄錄的三十多冊少林絕技功訣,慕容博還慫恿鳩摩智奪取大理“六脈神劍”,事成後到他燕子塢交換餘下二十冊少林絕技,鳩摩智欣然答應,這就是後話了,有機會我們扯鳩摩智時再表。

慕容博知道玄悲發現了他謀反意圖,為了不再惹事上身,於是跟妻子商議,決心詐死以絕後患。此舉,確實騙過武林人士,包括了他的兒子及家臣。慕容博詐死之後,再次以燕龍淵身份,出入江湖,在兩淮一帶營商出沒,自稱是“姑蘇慕容”氏部屬,傳出黑字燕旗令,以高明武功懾服歸順的江湖豪傑,廣擴勢力,卻不露絲毫風聲。

數年之後,獲悉玄悲前往大理,為了了結玄悲,保其慕容家謀反機密不再洩露,在陸涼州身戒寺中陡施襲擊。玄悲大師出其不意,以少林絕技“大韋陀杵”迎擊。慕容博徑以家傳武技抵禦,不料玄悲武功淵深,“大韋陀杵”威力奇勁,遠出慕容博意料,他一時輕敵,登感不支,只得施出“斗轉星移”之技,將“大韋陀杵”還擊玄悲自身,玄悲登時中招斃命。但此舉卻讓其子慕容復陷入不白之地,以至於後來,少林認定慕容復殺死玄悲,要他上少林對質。

也是在少林,藏匿三十年之久的慕容博與蕭遠山同時現身,解開了這番三十年紛爭的背後真相。在蕭遠山蕭峰父子要找他報仇時,他還不忘復國大業,企圖用自己的性命,換取慕容複復國的基業。只是喬峰悲天憫人,以天下蒼生為念,拒絕了他這一番最後的意圖。



慕容博窮其一生之功,念念不忘祖宗遺志,立志復國,但屢屢受挫,皆因其心不正,利己而害人。雖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他屢次造事生非,陰謀為體,罔顧天下蒼生,天時地利人和皆無,談何事成!最終自己雖皈依佛門,但在羽菱君看來卻是為了打消喬峰報仇之心,讓其子慕容復得以避過一難,繼承慕容家遺志而已。不然他為何不勸告慕容復放棄復國之念,好生做一個良民百姓呢?此中用意,實在教人不由再發臆測一番。

前期回顧:

第二十一期《掃地僧身份之謎》

第二十期《蕭遠山授業恩師之謎(2)》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說實話,看到慕容家族,我就忍不住想笑,這真是一個神奇的家族。這道題目既然說到了慕容博還幹過哪些壞事,那我就想就著這個題目把慕容博幹了什麼以及他為什麼要這麼幹都一起說說,所言所說皆是根據金庸小說,並無歷史依據。當然,裡面有些補充內容也都是自己推測。

要說慕容博幹了什麼,那一定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慕容龍城,作為慕容搞笑復國世家的始作俑者,雖然書中僅是一筆帶過,但也一定要好好說一下。慕容龍城作為五代末的頂尖大高手,一直以慕容大燕國後裔自居,他究竟是受了何等刺激,一定要復興早已滅亡幾百年的燕國呢。


慕容龍城作為五代末的絕世高手,他一定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宋太祖,據說,他是中國古代武功最高的幾個皇帝之一。在明清小說裡,就有著宋太祖千里送秋娘的故事,展示了他的膽識武藝。而在金庸小說裡也有多次提及,比如天龍里面,喬峰以一套太祖長拳大戰天下豪傑,神鵰裡面,也有一位趙老爵爺,是宋皇室後裔,憑藉一套三十二路太祖長拳和十八路齊眉棍法馳名江湖,按照當時郭靖的敬重程度看,武功估計起碼跟瀟湘子差不多。由此可以想見,當年宋太祖也是一位武林高手。

可能的情況是這樣的,慕容龍城出身慕容世家,他自己偏偏又是武學奇才,自創了斗轉星移、參合指等絕學,打遍天下無敵手。而當時恰逢亂世,慕容龍城憑藉絕世武功已經成為武林盟主,一呼百應,好不威風,由於他祖上是大燕國,當時各國並立,他看到自己威望很高,就有了統領群豪復國大燕的想法。趙匡胤當時素來喜歡遊歷,闖蕩江湖,對慕容龍城這等絕世高手也好生相敬,曾經以小弟身份見過慕容龍城。不過趙匡胤志不在江湖,後來投到郭威門下,後來輔佐郭威養子柴榮,也就是後周世宗,沒幾年,柴榮死了,他年幼兒子即位,沒幾年,發生了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成了宋太祖。而這時候的慕容龍城還沉浸在憑藉武林盟主身份一統天下的美夢中,要知道,武林人士大多桀驁不馴,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江湖地位,對謀取天下不感興趣,而且互相之間有矛盾仇恨的很多,眾多武林人士只是表面給慕容龍城面子,裝裝樣子,實際上對他是陽奉陰違。

慕容家族有個很大缺點,就是他們以大燕皇族自居,不願意讀書,所以儘管慕容龍城武功奇高,見識卻是一般。當他一直在想著如何借用江湖豪傑復興大燕時,趙匡胤已經平荊湖,滅了後蜀、南漢、南唐等國家,逐步實現了大統一局面。慕容龍城看著自己曾經小弟居然當了天下的皇帝,心中十分鬱悶,他不禁想這趙匡胤不過運氣好罷了,自己武功蓋世,如果也有這好運氣,早就可以一統天下了。不過當時天下已定,短時間內再次造反是不可能了,隨著年紀漸老,慕容龍城就把復國的重擔傳給了下一代。

由於慕容龍城在世時候武功天下無敵,也確實憑藉武功贏得了江湖好漢的敬重,他覺得以後復國肯定還是要靠江湖豪傑。不過他沒有多讀讀書,看看歷史上還有他祖宗都是怎麼立國的,只憑他自己失敗的經驗教育後代,結果是一代不如一代,離復國越來越遠了。其實他只要稍微讀點書,比如看看項羽,就知道建國立業,需要的是萬人敵的本領,個人武學對建立一個國家來說,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到了慕容博的時候,他雖然依舊瞧不起漢人的書籍,但腦子卻要聰明不少,不過他依舊缺乏大局觀,陰謀詭計倒是學了不少。他深記祖訓,要完成復國大業,對於慕容龍城單憑武功建國的思想有些不以為然,他覺得鷸蚌相爭 漁人獲利才是最好的方式。開始時候,他就是在各國邊境處搞搞暗殺活動,製造些爭端之類。後來,他的目光已經不侷限於一般武林人士身上了,開始深入調查各國高層,希望利用他們弱點製造大規模衝突。比如鳩摩智是吐蕃國國師,又是個武痴,就慫恿他去大理討要六脈神劍。蕭遠山武功高強又在大遼擔任要職,就讓他跟中原武林豪傑結怨。本來他對自己的計策頗為自得,就等著幾個國家可以搞出人命,爆發大規模衝突,可是當他看到蕭遠山殺人的快捷狠辣時,他又覺得祖宗慕容龍城的思想是對的,絕對的武力碾壓確實是一個大殺器啊。



慕容家族雖然以皇族後裔自居,但是從來不跟外人提,中原武林豪傑都以為他們是漢人。慕容博挑撥那麼多中原高手去殺蕭遠山,結果死傷大半,他怕人家找上門,就索性裝死,大家都以為他已經死了,他卻跑到少林寺偷學絕技。當然,即便如此,江湖上一些跨國紛爭未必就沒有他在背後使壞,由於他公開身份是已經死掉了,做起壞事來是更加方便,比如挑唆一下丐幫與鄰國的關係啦,去大理殺殺人乾點壞事啦,跟他年輕時候一樣,沒有絲毫長進。後來他兒子慕容復倒是在江湖上博下了南慕容的名聲,然而人才武功都不是頂尖,而且依舊不喜歡讀書,對於復國什麼的似乎一個無頭蒼蠅,也不知道他到底要做什麼。慕容博一直都活著,也不去出來指點一下慕容復,導致慕容覆在江湖上是接連吃虧,甚至少室山大戰直接輸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段譽,名譽掃地。這時候他才跳出來,結果遇到掃地僧,露面幾下就去當了和尚,我想那時候慕容復心中一定有一萬隻羊在狂奔。

最後的結局是慕容博當和尚,慕容復失心瘋,所謂痴人說夢般的慕容家族復國幻想終於斷絕了。


一覽眾河小


慕容博父親在他十五歲那年就死了,但是更可能是假死,因為他實現不了慕容龍城留下的復國宏願,毅然看破世事,化身到少林,在少林做了掃地的僧人(這之前有過分析),當然,這一切慕容博並不知曉。

慕容博的成長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來自於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也是非同小可的人物,她是李秋水的妹妹,無崖子所暗戀的小妹子。

可見,慕容博的母親從小接觸的人物都是“逍遙派”精英,她的姐姐劉秋水,姐夫無崖子,蒐集了天下武學,收藏在大理無量玉洞“琅嬛福地”。而從小,她都對這些武功秘籍有初步的瞭解。

但是,李秋水和無崖子在她十二三歲就都離開了無量玉洞,而她在她們離開以後就把無量玉洞的武功秘籍全都抄了副本,留為己用。

由此可見,慕容博的母親是一個很有心計和遠見之人,而這份心計是從她是小姑娘的時候就已然具備。她的性格自然會影響到她的婚姻和她的後代。

所以,她選擇的意中人必然是有一定實力和想法之人,不然她壓根看不起,而姑蘇慕容家多出俊傑,當遇到慕容博的父親之時,他就被他的氣質和志向所吸引。她願意做他身後的女人,把自己所擁有的武功秘籍全部帶到慕容家,一心輔佐他實現家族的宏願:復國大燕。

而她這聰明伶俐的基因,完全繼承給了她的兒子慕容博。



慕容博是幸運的,他的母親母親都是當世響噹噹的高手;慕容博是不幸的,他的父親在他年幼之時離他而去。隨後,他母親就把他父親沒有完成的宏願全部寄託在他身上。

他父親更多的是因為實現不了復國的願望而選擇逃避,其實他母親自然是對這種行為很看不起。他母親就把對他父親的失望全部釋放在他的身上,逼迫他快速成長。

於是,慕容博的性格更多的是受到母親的影響,他是慕容家武功集大成者,既學會了家族武功“斗轉星移”“參合指”等,又學會了他母親所帶來的各門各派的武功,最終在江湖上闖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威名。隨後,他就把母親留下的武功秘籍全部收藏在一個書閣裡,取名“還施水閣”。

他母親的遠見也影響到了他,於是他心存復國的抱負在江湖上東奔西走,結交江湖人士,像少林玄慈,丐幫汪劍通,吐蕃鳩摩智等等。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實現復國的願望。

然而,四海昇平,並沒有合適的機會讓他能夠揭竿而起,他一直在尋思如何藉助外力去創造機會,只可惜,時不我與。

他先去了西夏,他聯繫自己的姨媽李秋水,李秋水對其想法自然是心存顧慮,但是也願意在西夏皇帝面前幫他說話,只可惜,沒過多久,西夏皇帝過世,他的兒子繼位,李秋水就成了皇太妃,無權無勢。慕容博在西夏的佈局算是一場空!

隨後,他去了大理,面見了大理皇帝(段延慶的父親),只是大理邊陲小國,志得意滿,不願意再起干戈。慕容博費勁口舌,也難以說服大理皇帝,只能作罷。

接著,他又去找了大輪明王鳩摩智,為了拉攏鳩摩智,他送給鳩摩智多部武功秘籍,其中包涵李秋水的“小無相功”秘訣,當然,鳩摩智對其感激涕零,二人相約精誠合作。隨後,鳩摩智在吐蕃崛起,成了吐蕃的國師,配合著慕容博,也算是慕容博在吐蕃佈局。



大宋一片太平,慕容博就需要找機會,故而他看到了宋遼邊境的矛盾一觸即發,於是,他就向玄慈假傳信息,說大遼有高手來少林搶奪秘籍。

於是,玄慈信以為真,就聯和江湖高手,埋伏雁門關外,一場血案由此而生。

此事並未引起宋遼之間的大規模衝突,也讓慕容博失望透頂,他已然派人聯絡鳩摩智,從吐蕃借兵,然而,宋遼並未發生大規模衝突,導致了慕容博無從下手。

大遼的按兵不動讓慕容博難以想象,他就沒有機會下手,只能由此作罷。然而,玄慈卻派人找上門來,問明情況。慕容博深知玄慈對此事是深為痛心,他肯定找自己要個說法,慕容博也難以解釋。

苦思無計,隨後選擇詐死,以便讓玄慈無從查起。

可見,慕容博的苦心積慮最終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收尾,他沒有想到大遼會如此淡定,所以他也沒有辦法下臺,只有詐死才能讓玄慈善罷甘休!



*忠肝義膽嶽老三聊武俠第6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