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怕背害賢之名,連劉備、禰衡都沒敢殺,卻爲何敢殺孔融?

成喜英


文|小河對岸

漢末三國乃大爭之世,而大爭之世最怕背上“害賢”之名。據《三國志·郭嘉傳》記載:..(198年)劉備來奔,..或謂太祖(曹操)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太祖以問(郭)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迴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

曹操與郭嘉等人雖看出劉備有英雄的志向,必將成為後患,但因怕揹負“害賢”之名,而沒有敢殺掉劉備。同樣,彌衡恃才傲物,屢對曹操出言不遜,曹操雖懷忿在心卻仍惜其才名。其後,孔融多次向曹操舉薦彌衡。曹操便任命彌衡為鼓史以殺殺彌衡的氣焰,結果反遭彌衡裸身擊鼓以羞辱(曹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事後,孔融又多次對曹操說道,彌衡乃是大雅之士,其本性如此,勸曹操召見彌衡,而彌衡亦允諾向曹操道歉。曹操大喜,滿懷期待,結果卻等來了彌衡在營門口的捶地大罵。史載:操怒,謂融曰:“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於是遣人騎送之。

曹操對彌衡如此忍讓而不殺,並將其送於劉表,顯然也是怕背上“害賢”之名。而孔融的名氣,要遠大於當初的劉備、彌衡。孔融當初任北海國相而遭黃巾軍圍困時,派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劉備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隨即派兵相救。可見,孔融在漢末時期的名氣之大,且還是孔聖人的嫡裔。為何曹操卻不怕揹負“害賢”之名,而敢殺死孔融呢?

首先,時機已經不一樣了。曹操放過劉備、彌衡之時,北方尚未平定,曹操的勢力也並不十分強大。而曹操殺害孔融之時(208年),曹操已經基本上平定了北方,併成為當時天下的最大勢力。

再則,曹操殺孔融乃是維護當時的“社會公德”。這在今天的人看來,有些匪夷所思,但的確如此。兩漢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諡號,通常都會附有“孝”,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乃至孝獻皇帝。兩漢的官吏選拔制度--察舉制,“孝”是最為主要的考核指標。而孔融當然不會不孝,卻有“不孝”之言論。孔融曾說道: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

孔融這種言論,在當時的背景之下,論罪是可以治死的。而曹操殺孔融,也就成為了維護“社會公德”。幾十年後,司馬昭殺嵇康,也是因為嵇康的好友呂安被誣陷以“不孝”之罪名。嵇康為呂安佐證而陷入其案,被司馬昭趁機殺死。

參考史籍:《三國志》、《後漢書》等等;


歷史聞知社


不殺劉備原因是劉備為人出事低調,沒有給曹操足夠殺他的理由。

禰禰的死也和曹操妥不了關係,而且有足夠的殺法,曹操何必自己親自動手。當初曹操也不是暗中讓人殺劉備!

孔融吧!犯下的錯誤太大了,既然在曹操出兵的時候在後方說曹操出兵不仁必敗之類的話,曹操不殺他早晚也有人殺他的!


大漢軍團彭德懷


劉備,禰衡那會是建安初年,曹操雖然已迎獻帝定都於許,但是周圍依然強敵環繞。殺劉備,禰衡有害無益,自然而然不會對劉備,禰衡怎麼樣。

而殺孔融的時候,曹操已一統北方,罷三公,自為丞相。早已和劉備,禰衡那會的情勢不同。而且和孔融的積隙已經數年,自然而然,即使孔融有重名,殺孔融也就很正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