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項目和傳統項目的異同

昨天專員和DRC項目方聊了聊什麼是區塊鏈?區塊鏈項目和傳統項目的異同之處在哪裡?我們應該怎麼做好一個區塊鏈項目?所以專員今天給大家聊聊,區塊鏈項目和傳統項目的異同。

首先,專員這裡用的詞是區塊鏈項目,涵蓋了基於Token機制的項目。Token機制只是區塊鏈裡的一個特性,並不能代表區塊鏈,現在很多朋友和項目方認為Token = 區塊鏈,這是不對的,但是隻有基於區塊鏈的Token才是真的Token。

區塊鏈項目和傳統項目的異同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是否有思考過,我們現在的Token和傳統的積分有啥區別?我在超市裡花了一大筆錢,獲得了一堆積分,但是大家從來不會認為這個積分有什麼特別價值,最多就換點小禮品。而你通過交易所買了很多Token,你卻覺得這個Token能夠升值,即使這個項目方並沒有做出什麼實質性的工作,哈哈。

所以這裡回到第一個問題,

1

Token和傳統積分的區塊是什麼?

1.稀缺性。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早期區塊鏈系統,都是依靠Token的稀缺性人為製造熱點,讓大家有一種,再不買就買不到的感覺。當然,這裡的稀缺性不能是某一個機構做擔保,而是大家都能看得到、摸得著的,一旦制定了規則,誰也無法停止。簡單來說,大家都在挖礦,少你一家也不會對全網有任何影響。

2.不可篡改。不可篡改帶來了信任,這也是EOS有點讓專員蛋疼的地方,一開始社區治理規則沒有做好,現在改的有點面目全非,不過也沒辦法,EOS畢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們需要給他點時間。比特幣用不可篡改的特性,規定了BTC的總量是2100萬,每四年收益減半,誰也改不了。以太坊用不可篡改的特性,引入了智能合約概念,開啟了區塊鏈2.0的時代。

3.匿名可追溯。說真的,匿名這個特性真是讓專員非常非常著迷的一個特性,以前大家都說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標誌是——聊天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對面坐的是人是狗,當然,其實是能知道的,比如運營商、比如政府。但是在區塊鏈時代,是真的可以做到匿名,你只需要一把私鑰就可以創建一個身份,這也導致了全世界都在找中本聰的身份。雖然現在有很多人號稱自己是中本聰,但是專員更傾向於,中本聰在用這種方式在和全世界的人說——"find me if you can"。

4.方便流轉。我們只需要一個錢包,一把私鑰,就可以在幾分鐘,最多一小時內,將自己的Token在全世界進行流轉,形成一個經濟體系,真正的做到了跨國界,跨地域,比傳統的轉賬操作要更迅速、更可靠,這是Swift這些老牌跨境公司難以達到的。

小結

上面我們講了那麼多Token和傳統積分的區別,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基於Token的項目具有了更多有趣的特性,這些特性能夠給一個傳統的社區帶來更多的活力和機遇.

2

Token項目有趣特性主要包含以下幾部分:

1.項目方有更多的資金去做好一件事,專注產品設計和社區的建設,而這會讓項目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前期可以快速吸引大量用戶的關注。現在,如果一個區塊鏈項目真的靠譜,宣傳到位,那立刻會有很多用戶會進入這個社區。以幣乎為例,專員知道幣乎官方的小夥伴們都非常用心的經營社區,不斷進行版本的迭代、更新,所以包括專員在內的一大批自媒體朋友都會堅持每日在幣乎發文,和大家一起建設幣乎。

3.Token應該是一個項目的血液。Token最重要的是帶來了更多的活力,成為了這個生態中的一部分,如何玩轉這個生態,專員會在明天的文章裡和大家介紹。幣乎就做的非常好,現在項目方、幣乎官方、內容分享者、讀者都從這個平臺中收益,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這才是基於Token的區塊鏈項目存在的意義。

小結

但是Token只是區塊鏈的一個特性,利用了區塊鏈的特點實現了項目早期的推進作用,而還有很多其他的特性也是不應該被我們所忽視的。

3

其他不能忽視的特性

1.公約自制。區塊鏈2.0的另一個特性就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裡不應該只記錄代幣的信息,更應該記錄一些規則,這些規則代表了社區的治理規範,誰也無法篡改的規範才是有意義的,這也是區塊鏈吸引人的一個地方。

2.信息記錄上鍊。目前以太坊信息上鍊的成本太高,專員認為這麼做還為時尚早,但是如果哪一天,我們可以以極低的成本進行信息上鍊,那專員認為,我們的項目將會變得更加可靠、可信。比如說,交易所會將自己的營收信息、詳情上鍊,不可篡改;項目方將自己的資金花費情況上鍊,可審計。

3.匿名。如果大家看過頭號玩家,會發現,裡面的角色都是完全匿名的,除非你自己傻乎乎的洩露了自己的真實信息,否則誰也查不到你。所以專員相信,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匿名是有可能實現的,而區塊鏈技術則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文末

講了那麼多,相信大家對區塊鏈項目和傳統項目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專員這裡只是做為一個引子,更多的內容還是需要我們從項目本身去挖掘的,專員也會跟大家不斷分享這些項目,讓大家能夠更好的理解區塊鏈、理解Tok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