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從樓下傳來的爭吵聲……

每晚,從樓下傳來的爭吵聲……

01

小時候住平房。

傍晚,全院人圍坐在一家看電視;夏天,鋪著涼蓆躺在院中數星星;誰家做肉了會給每戶都端些分享;誰家夫妻吵架了全院人一起勸架。

院子裡的鄰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後來住樓房,單位家屬院。

一院子的熟人,上班下班都在一起,低頭不見抬頭見,誰家有事隨時招呼一聲。需要加班,鄰居幫忙接孩子,需要出遠門,鄰居幫忙看家,都很正常。

完全應了“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

再後來,住商品房。

和左鄰右舍的照面時間,大概就是在電梯間。

鄰居是男是女或者非男非女都不清楚了。

以前住平房,住家屬院人感覺沒隱私,現在住商品房,人又感覺挺孤單。

02

因為是學區房,我家的鄰居有許多是租客。

幾乎每晚,大約11點左右,我都會聽見樓下傳來憤怒的母親和暴躁的孩子由功課引發的爭吵聲。

夜深人靜,母子倆每次交談情緒都很激動,聲音很高,我被迫總能聽清。

孩子大概是在變聲期,嗓音又尖又細,我至今也沒見過母子真人,所以不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

我對母子的判斷和了解全部來自夜晚他們的爭吵式對話。

在文中我就姑且當他是個男生吧。

一晚,孩子對媽媽說不想上學了。

媽媽反覆詢問他原因,他就是閉口不提,但堅持不想繼續上學。

媽媽說明早我陪你去學校,去找你們班主任,問一問他為什麼你不想上學。

孩子依舊堅定拒絕。

倆人一直爭執不下。

後來,媽媽妥協,不住的乞求孩子,“你真不想上學也堅持把這個學期上完吧?你爸為你租的房也快到期了,到時候再說行不行?”

再後來,或許是孩子同意了,或許是我睡著了,他們說了什麼,或者什麼也沒說,我不記得了。

但母子倆的爭吵從未停歇,有時是摔門聲,有時是摔書聲,有時是孩子的哭泣聲,有時母親的怒斥聲......

每晚,孩子的痛苦,不情願和母親的焦慮,憤怒,伴我入眠.....

這就是他們追求的教育模式和母子相處模式嗎?

03

我還有一段時間的租房經歷,那是在北京,我住在一間僅有十幾平米沒有暖氣的單身公寓。

因為是由廢舊廠房改造而成,隔音效果很差。

在人來人往的北京,鄰居更替的頻率非常頻繁。

記得,一個週末的清晨,我本想多睡一會兒。

但突然被女人的尖叫聲吵醒,仔細分辨,原來是隔壁在吵架。

從此,我發現,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兩個人不吵的時候,也挺甜蜜,一口一個老公老婆的叫,但每次吵架都很歇斯底里。

有一次,我出門跟他們碰了個照面,長得很斯文的兩個年輕人,再想到那些從他們口中傳出的咒罵聲、呻吟聲、嘆息聲、哭泣聲...我竟有些恍惚。

不禁想,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生活狀態嗎?

04

《跳樓記》

我從11樓跳下去......

看見10樓恩愛夫妻正在互毆

看到了9樓平常堅強的Peter正在偷偷哭

看到了8樓的阿妹發現未婚夫跟最好的朋友在床上

看到了7樓的丹丹在吃她的抗抑鬱症藥

看到了6樓失業的阿喜還是每天買7份報找工作

看到了5樓受人敬重的羅老師正在偷穿老婆的內衣

看到了4樓的Rose又和男友鬧分手

看到了3樓的阿伯每天都盼望有人拜訪他

看到了2樓的麗麗還在看她那結婚半年就失蹤的老公照片

在我跳下之前我以為我是世界上最倒黴的人

現在我才知道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困境

我看完他們之後深深覺得其實自己過得還不錯

所有剛才被我看到的人,現在都在看著

我想他們看了我以後,也會覺得其實自己過得還不錯

隔著一堵牆,各種聲音,反映著人世百態,有多少辛酸,有多少無奈?

魯迅在《而已集》的最後一篇《小雜感》中寫道,樓下一個男人病的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個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魯迅先生是在諷刺社會的冷漠,還是自己的冷漠,抑或中國文人的冷漠?

眾人皆孤獨。

多少看似華麗的裘服上面爬滿了蝨子......

有時,我真的想住在山裡,靜一靜。

沒錯,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