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从楼下传来的争吵声……

每晚,从楼下传来的争吵声……

01

小时候住平房。

傍晚,全院人围坐在一家看电视;夏天,铺着凉席躺在院中数星星;谁家做肉了会给每户都端些分享;谁家夫妻吵架了全院人一起劝架。

院子里的邻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后来住楼房,单位家属院。

一院子的熟人,上班下班都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谁家有事随时招呼一声。需要加班,邻居帮忙接孩子,需要出远门,邻居帮忙看家,都很正常。

完全应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

再后来,住商品房。

和左邻右舍的照面时间,大概就是在电梯间。

邻居是男是女或者非男非女都不清楚了。

以前住平房,住家属院人感觉没隐私,现在住商品房,人又感觉挺孤单。

02

因为是学区房,我家的邻居有许多是租客。

几乎每晚,大约11点左右,我都会听见楼下传来愤怒的母亲和暴躁的孩子由功课引发的争吵声。

夜深人静,母子俩每次交谈情绪都很激动,声音很高,我被迫总能听清。

孩子大概是在变声期,嗓音又尖又细,我至今也没见过母子真人,所以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

我对母子的判断和了解全部来自夜晚他们的争吵式对话。

在文中我就姑且当他是个男生吧。

一晚,孩子对妈妈说不想上学了。

妈妈反复询问他原因,他就是闭口不提,但坚持不想继续上学。

妈妈说明早我陪你去学校,去找你们班主任,问一问他为什么你不想上学。

孩子依旧坚定拒绝。

俩人一直争执不下。

后来,妈妈妥协,不住的乞求孩子,“你真不想上学也坚持把这个学期上完吧?你爸为你租的房也快到期了,到时候再说行不行?”

再后来,或许是孩子同意了,或许是我睡着了,他们说了什么,或者什么也没说,我不记得了。

但母子俩的争吵从未停歇,有时是摔门声,有时是摔书声,有时是孩子的哭泣声,有时母亲的怒斥声......

每晚,孩子的痛苦,不情愿和母亲的焦虑,愤怒,伴我入眠.....

这就是他们追求的教育模式和母子相处模式吗?

03

我还有一段时间的租房经历,那是在北京,我住在一间仅有十几平米没有暖气的单身公寓。

因为是由废旧厂房改造而成,隔音效果很差。

在人来人往的北京,邻居更替的频率非常频繁。

记得,一个周末的清晨,我本想多睡一会儿。

但突然被女人的尖叫声吵醒,仔细分辨,原来是隔壁在吵架。

从此,我发现,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两个人不吵的时候,也挺甜蜜,一口一个老公老婆的叫,但每次吵架都很歇斯底里。

有一次,我出门跟他们碰了个照面,长得很斯文的两个年轻人,再想到那些从他们口中传出的咒骂声、呻吟声、叹息声、哭泣声...我竟有些恍惚。

不禁想,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状态吗?

04

《跳楼记》

我从11楼跳下去......

看见10楼恩爱夫妻正在互殴

看到了9楼平常坚强的Peter正在偷偷哭

看到了8楼的阿妹发现未婚夫跟最好的朋友在床上

看到了7楼的丹丹在吃她的抗抑郁症药

看到了6楼失业的阿喜还是每天买7份报找工作

看到了5楼受人敬重的罗老师正在偷穿老婆的内衣

看到了4楼的Rose又和男友闹分手

看到了3楼的阿伯每天都盼望有人拜访他

看到了2楼的丽丽还在看她那结婚半年就失踪的老公照片

在我跳下之前我以为我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

现在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困境

我看完他们之后深深觉得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

所有刚才被我看到的人,现在都在看着

我想他们看了我以后,也会觉得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

隔着一堵墙,各种声音,反映着人世百态,有多少辛酸,有多少无奈?

鲁迅在《而已集》的最后一篇《小杂感》中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的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边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先生是在讽刺社会的冷漠,还是自己的冷漠,抑或中国文人的冷漠?

众人皆孤独。

多少看似华丽的裘服上面爬满了虱子......

有时,我真的想住在山里,静一静。

没错,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