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偏鄉僻壤的窮小子走到東漢朝堂最高處的?

手握京城軍權、掌管整個中央、皇帝的親舅舅大將軍何進,在勸說不了剛當太后的妹妹誅殺宦官的情況下,在袁紹等催促下,開始秘密徵調各方軍馬進駐到京城來。何進徵調的人馬包括前將軍董卓、東郡太守橋瑁、武猛都尉丁原。何進讓董卓帶兵進駐關中上林苑、讓橋瑁帶兵進駐城皋,讓丁原帶兵進駐到孟津,同時還讓自己府中的太山人王匡回老家招募弓箭手。丁原帶軍隊來到孟津,不知是遇到了抵抗,還是其他事情,火燒孟津。孟津離洛陽城很近,孟津火整個洛陽城都能看到。京城的百姓中看到這樣的異常狀況,自然會四處打聽,於是傳言四起,都說要誅殺宦官了。可是即便面對這樣的狀況,何太后依然不答應何進誅殺宦官的請求。

董卓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偏鄉僻壤的窮小子走到東漢朝堂最高處的?

圖1、丁原

何進召集進京的人員名單,董卓、丁原這兩名字大家應該很熟悉。丁原稍微不熟悉的話,他賬下的乾兒子呂布大家一定是知道的。三國演義中的第一猛將、三姓家奴呂布的三姓,除去本姓呂之外,其他兩個一個是董、一個是丁,就來自於這兩個人。呂布這會還只是丁原下面不知名的部將,我們先說三國演義開場的最重要的人物董卓。

董卓是涼州人,莊稼漢出身,沒有什麼顯赫的身世。從小就喜歡遊歷、結交羌人。在家種地的時候,羌人來做客,居然把自己的耕牛殺了來招待客人。一下把被招待的羌人弄得很是感動,回去弄了上千頭牲畜來回報董卓。董卓一下子名利雙手,不僅僅得了上千頭的牲畜,還在鄉間得到了俠義好客的好名聲。董卓臂力過人,能一左一右佩戴兩個弓匣並在飛奔的馬上左右持續開弓射箭,可能是因為有如此無禮,戰亂中的羌人都很敬畏他,也才願意結交他,願意吃一頓飯就送上千頭牛羊給他。

不是世家出身,要做官除了能力,還要一步一步往上升。董卓就是這樣的狀況,他先是因為在鄉間的名聲,被招募到郡裡做事。涼州是羌人叛亂不斷的地方,東漢朝廷為此撓頭了上百年。即使大的叛亂平定了,散落下來的羌人一樣小亂不斷。身在涼州,好武又粗猛有謀的董卓,因為自己的武功,在郡裡逐漸暫露頭腳。因有功,被涼州刺史召為兵馬從事。在平定羌人叛亂中,董卓表現優異。裴松之在《三國志》董卓傳記的引述裡說,董卓在平定羌胡叛亂中,前後打了百餘仗。

董卓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偏鄉僻壤的窮小子走到東漢朝堂最高處的?

圖2、連環畫《董卓進京》收到何進密令的董卓

之後在涼州的董卓,因平定羌亂的功勞,被舉薦到司徒袁隗的府中。再之後,董卓以良家子弟的名義,被徵召入“涼州三明”之一張奐的軍隊中,成為羽林郎。成為羽林郎,是董卓生命中階層跨越的大一步。這其中一定有袁隗在背後幫忙。如果將這事與何進的這次徵調聯繫,董卓和袁家的這層關係不能不考慮在內。董卓不單單是何進找來的幫手,和袁紹、和汝南袁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張奐的軍隊,董卓表現不錯,因平定羌人有功,拜郎中,賜縑九千匹。豪爽的董卓把所得的全部賞賜都分給了部下。之後,董卓在西域戊己校尉的任上因事被免,但不久後復出,先後擔任過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在平定黃巾的叛亂中,他接替被宦官陷害的盧植,成為平定黃巾軍的主將。可是這一次,董卓表現不得力,因征討無效被判了減死罪一等,相當於無期徒刑。幸虧之後接替他平叛主將的皇甫嵩,剿滅黃巾軍主力,漢靈帝大赦天下,董卓才沒有把牢底坐穿。

一年後,羌人叛亂再起,依靠平定羌人叛亂起家的董卓,再次被起用,被任命為中郎將。作為平滅黃巾軍、車騎將軍皇甫嵩的副手,和皇甫嵩一起去平定羌亂。不久,皇甫嵩因得罪宦官被免。在新任上司張溫賬下,董卓帶兵取得了美陽大捷,被朝廷封斄鄉侯。董卓出侯入相,正式進入士人階層。之後張溫被調走。不久羌人叛亂又一次鬧翻天,涼州刺史耿鄙被殺。這就和我們開篇劉焉提建議的背景就接上了,正是因為耿鄙被殺,劉焉才提出了設立州牧的建議。

董卓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偏鄉僻壤的窮小子走到東漢朝堂最高處的?

圖3、皇甫嵩

無奈之下,朝廷再一次啟用平定黃巾軍有功的皇甫嵩,而董卓又一次作為皇甫嵩的副手,再次一起去平定羌人叛亂。皇甫嵩能力確實不一般,運籌帷幄,取得了陳倉大捷。之後羌人叛軍中內訌,羌亂再一次被平定了下去。

何進徵調董卓之前,漢靈帝活著的時候,朝廷已經兩次下旨,徵調董卓。朝廷對董卓這樣手上有軍隊的軍頭很是不放心,要把他挪走。可朝廷的兩次徵調,都被董卓以各種理由拒絕。第一次是調董卓去當九卿之一少府,少府是主管皇室財政的高官,掌管著皇室財產,算是個肥差。可被董卓以屬下的羌族胡兵阻擾為由給拒絕了。

董卓第一次被徵調的時間肯定在189年三月陳倉大捷之後,這個時間點和何進被漢靈帝派去平定羌亂的時間一致。董卓敢於違抗聖旨,其中或多或少應該和何進要被調到涼州有關。雙方很有可能在私底下聯繫。當然董卓憑藉的肯定不止何進的許諾,還有自己一手帶起來的部下。

因為是平民出身,靠著打仗一步步起來,董卓有著皇甫嵩這一類名將不具備的優勢,就是和屬下的士兵打成一片,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某種程度上,董卓此時已經具備了割據一方的實力。“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樂盡力命”,袁紹寬慰何進的話,此時放在董卓身上應該更合適一些。朝廷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想著把董卓調走,可沒想到被董卓抗旨拒絕了。

在東漢這樣的中央帝國,不奉旨這樣的行為,絕對是大逆不道、不可容忍的行為,按理是要被殺頭、甚至誅九族的。可朝廷這時候拿董卓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忍著。接著再下詔書,第二次徵召董卓,任命董卓為幷州牧。董卓這一次沒有不答應,州牧是有兵權在手的職位,而且兼任地方民政長官。董卓這一次找了個藉口回旨說,自己和自己的部下分不開,要求朝廷答應自己帶著原來的屬下一起去就任幷州牧。

再然後,董卓就帶著五千兵馬,駐紮在離幷州治所晉陽(今太原)、涼州、京城洛陽都很近的河東郡的河津(今運城境內)觀察形勢。何進秘召董卓進京的信件,是被送到河津的,而不是董卓原來駐紮的長安。

董卓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偏鄉僻壤的窮小子走到東漢朝堂最高處的?

圖4、連環畫《董卓進京》中的何進與袁紹

對於何進召董卓進京的事,周邊很多人全都反對,包括侍御史鄭泰,劉備、公孫瓚的老師、集名儒、名將、名臣於一身的盧植。侍御史鄭泰最是憤慨激昂,甚至在何進不聽勸誡之後,憤然離職,走的時候說了一句大實話:“何進這個人實在是一個扶不起的爛泥牆呀”。如果何進生在劉禪之後的話,鄭泰一定會說:“何進這個扶不起的阿斗,輔佐他作甚,沒前途,趕快走。”

鄭泰勸告何進的話,很是意味深長。鄭泰這樣勸何進:“董卓這個人一向寡情薄意,貪得無厭。如想依靠他的力量來處理朝政,將大事的決策權給他,他一定會為所欲為,讓朝廷陷入危局。明公你身為皇親國戚,又是大權在握,就應該行專斷之權,誅殺有罪的宦官,不應該奢望去借助董卓的力量作為援手。而且私底下謀劃的事,拖得越久,就越容易發生變故。前朝竇武的事沒有過去多久,教訓就是要快刀暫亂麻,快快決斷才是上策。”

董卓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偏鄉僻壤的窮小子走到東漢朝堂最高處的?

圖5、連環畫《董卓進京》勸誡何進

作為一個歷史的解讀者,你會發現鄭泰說的是如此的對,後續的局勢發展果然就如他料的。不是正面,而是反面。可惜,何進沒有後悔藥可吃。以他的性格,遲早要發生類似的事情的,性格決定命運,有些事情是逃不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