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高鐵的中國嘗試:速度對決成本

當我們談論“超級高鐵”時,也許我們在談輪船、火車、汽車以及飛機之後的“第五種交通方式”。

交通出行行業從不缺少熱點。

系統複雜的自動駕駛已經開始下沉。從行業熱點下沉到產業,下沉到工程師的每一行代碼的競爭之中。於是飛行汽車接過這一棒,帶你暢想三維立體的出行方式解決擁堵,之後,超級高鐵就來了。

而最近的超級高鐵熱,更是離不開中國資本的助推。

7 月 19 日,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簡稱 HTT)與貴州省銅仁市政府簽署協議,雙方正研究在中國修建第一條 10 公里長的超級高鐵的可能性,初始成本約為 3 億美元。預計將於六個月後公佈可行性報告,如果可行將會開始破土動工。

而另一邊,同樣是總部位於洛杉磯的美國超級高鐵公司 Arrivo 宣佈與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下屬公司 Genertec America(GTA)建立戰略伙伴關係。根據協議規定,GTA 將提供 10 億美元的信用額度,Arrivo 全球各地的項目均可使用此信用額度。

獲得資金的幫助有助於解決超級高鐵系統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即便速度飛快,它們的建造成本也同樣高昂。自五年前馬斯克向公眾介紹了他理解的超級高鐵的概念以來,涉足這一領域的企業雖然眾多,但大家只是籌集了足夠的資金來支持自己的運營,建立一套單獨的系統測試項目需要的大量資金可能與運營成本相當,同時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在超級高鐵上實現商業化。

但中國資本和政府的支持,讓一些超級高鐵公司看到了“中國機會”。

超級高鐵的“中國路”

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一小時,從北京到新疆烏魯木齊只需要兩個小時,但超級高鐵不僅僅是一個速度的理想國。

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 2013 年的時候提出了 Hyperloop——也就是所謂的“超級高鐵”的設想,這一設計速度超過飛機的新型“膠囊列車”就備受世人矚目。

隨後,有一些人在這個設想的基礎上成立公司想要製造出真正的超級高鐵,其中的兩家美國公司非常引人矚目,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HTT)和 Hyperloop One,而在中國也同樣在測試、考量和研究這套方案的可行性。

超級高鐵的中國嘗試:速度對決成本

中國航天科技工業集團公司(航天科工)已經宣佈計劃在武漢試點超音速超級高鐵技術,能將高鐵的最高時速提至 1000 公里。

“中國版超級高鐵將採用『高溫超導磁懸浮+真空管』技術,目前已著手探討時速 1500 公里的可行性。”另一邊,今年 6 月的 2018 世界交通運輸大會“高速鐵路技術發展論壇”上,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張衛華這麼說。

“『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或在今年 9 月獲國家批准,測試項目從開始實施到建成約需 31 個月。”張衛華透露。其實“高鐵”在中國早已不陌生,它的測試速度早已經超過了 400 公里。但對於現階段的交通效率來說,在未來“超級高鐵”依然必要。

只是現階段下,全球的“超級高鐵”項目都還處於一個“可行性的驗證階段”,更重要的是,這不僅僅是驗證技術原理的可行性和穩定性,還是一個速度與成本之間的抉擇。

公開資料顯示,2015 年中國高鐵平均造價約為每公里 1 億元人民幣,美國高鐵的預算造價每公里接近 10 億元人民幣。這不僅是簡單的價格差距,更是一個“超級高鐵”能否在中國落地的關鍵因素。

速度與成本對決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提出 Hyperloop 的原始前提是其速度能達到每小時 1200 公里以上,甚至比現在普通飛機速度高出一大截,Hyperloop One 正是瞄準這個目標,而 Arrivo 這套系統則沒有依照這個標準。

Arrivo,這家新成立的公司由前 SpaceX 公司和 Hyperloop One 工程師 Brogan BamBrogan 成立。與 Musk 專注於數百英里的城市之間高速旅行不同,Arrivo 希望成為更短,更本地化路線的交通網絡,與其稱之為“超級高鐵”項目,它也許更像一個“高級高速公路”。

這套方案沒有“管道”,沒有接近真空的狀態,所以不能達到近似於超音速行駛。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加“溫和”的方案——沿著原有的高速公路建立的磁化軌道,它能夠實現真正的 200 英里每小時(約 322 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布加迪威航最快可以跑 434 公里每小時,同時與現有高鐵速度類似。

這套系統擁有完美的“兼容性”,不僅可以支持私家車、貨車,還可以是自己專門設計的車輛,例如公交車,同時這些車也可以在正常的道路上行駛。與 Hyperloop 不同的是,這些車也不是被“藏”在管子或地下隧道里。Arrivo 公司稱這套系統為“超級城市網絡”。

速度低了一些,成本也在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落地時間也更近了。Arrivo 公司計劃將在 2019 年開工建設,目標是兩年後投入運營。

Hyperloop One 和 Arrivo 看似在用“高速”解決同樣的交通問題,但他們卻思路截然不同。另一方面,美國超級高鐵落地中國,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嗎?中美“超級高鐵”的差異究竟是什麼?現階段和未來超級高鐵的競爭焦點將會是什麼?這些問題也許只有當事人可以回答了。

有意思的是,原 Hyperloop One 副總裁、Arrivo 聯合創始人 Dr. Knut Sauer 最近來到中國,將和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張衛華共同參加一個圓桌討論,在本月 26 日,高德地圖主辦的“未來交通 2035”2018 未來交通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並進行首次對話。

“超級高鐵”是現有技術的一系列完美整合,將管道,真空系統,磁懸浮等等結合在一起,這變成了一個非常酷和未來的東西。它也有可能成為在輪船、火車、汽車以及飛機之後的“第五種交通方式”。

當我們談論“超級高鐵”時,也許就是我們談論的下一種改變時代的“交通方式”,包括現在層出不窮的“飛行汽車”,不過這可能要比造一輛革命性的汽車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支持,也需要擁有更多的耐心和想像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