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加減法——記常德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姚陵

顯微鏡下的加減法——記常德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姚陵

人腦是人體內最複雜的器官,至今仍有許多區域沒有被我們徹底認知。在人腦及脊髓“作業”的神經外科,無疑是在“刀尖上跳舞”。然而,正因為這門學科的高挑戰,在大學實習階段姚陵就對它“一見傾心”。2004年,南華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姚陵如願進入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向這塊神秘之地發起了挑戰。

手術做槓桿 撬起生命之重

不同於其它部位的出血,每一次腦出血幾乎都是致命的。腦血管意外中,顱內動脈瘤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位。由於女性的動脈壁相對於男性更薄,40至60歲患有高血壓的女性是顱內動脈瘤的高發人群。

去年,一位53歲的女性因為劇烈頭痛被緊急送來醫院。經過檢查,該患者顱內後交通動脈上有一個7×4毫米的動脈瘤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從而引發劇烈頭痛。按照傳統做法,這種疾病一般需要開顱後,進行動脈瘤夾閉手術,即用動脈瘤夾將動脈瘤頸夾緊,防止動脈瘤再次出血。這種手術創傷大、風險大,患者術後恢復時間也較長,所以,與患者及家屬商量後,姚陵決定為患者實施介入栓塞術,即將微導管經由股動脈處到達動脈瘤內進行治療。

首先,姚陵在X線透視指引下將微導管置入病變動脈的動脈瘤內,然後再通過微導管在瘤腔內依次填塞彈簧圈,直至動脈瘤被填塞緻密,且保持正常血管通暢,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兩週後,這位患者就走出了醫院。而且,半年內她兩次複查,動脈瘤無復發,顱內血管均保持通暢。生活、工作都和往常一樣。

在姚陵看來,“刀起病落”能夠給外科醫生帶來巨大的成就感,這也是他一次次奔赴手術檯的“絕對動力”。

防患於未然 拆除致命“炸彈”

根據《中國心腦血管病報告2017》,我國心腦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處於上升階段,其中腦梗死患者已達1300萬人。據統計,20%至30%的腦梗死是由頸動脈粥樣硬化造成。

2013年,姚陵赴北京宣武醫院進修,將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這一新的手術方式帶回常德。2014年,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成為湘西北首家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醫院。

然而,令姚陵非常痛心的是,許多患者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只願意藥物保守治療而不願意接受手術。

2016年,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因為一年內反覆發生一側肢體障礙住進醫院。病人告訴姚陵,他早在3年前就被診斷出頸動脈阻塞,一直採用藥物進行保守治療。姚陵檢查後發現,病人頸動脈阻塞程度由3年前的70%發展為如今的95%,隨時可能發生完全阻塞,從而導致無法逆轉的腦梗死。在他的堅持和勸說下,病人終於同意接受手術。手術清除了血管中的斑塊,病人的頸動脈阻塞情況得到明顯改善,身體內一顆致命“炸彈”被成功拆除。術後,病人幾次複查頸動脈均保持暢通,而且肢體活動障礙再無復發。

“實施頸動脈剝脫術,切除血管內斑塊,是預防腦梗死隱患的最佳選擇。這種手術的病發症已經控制在3%以下,跟普通的膽囊切除手術安全性相當。”作為一名醫生,姚陵非常希望大家能正確認識這項手術。“這是國家腦卒中防治專家委員會推薦的預防腦卒中首要的且十分有效的手段。美國實施該項手術50多年,腦梗死的發生率已經明顯下降”。

鑽研加苦練 讓“刀尖”更精細

人腦不大,但涉及全身各種微妙的功能區,“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神經、血管密如蛛網的人腦內,任何一個無意識的觸碰,都有可能為患者帶來無可挽回的後果。所以,在中外現代醫學發展史上,神經外科歷來有著崇高的地位,堪稱外科裡難度、精細度、複雜度最高的手術之一。

為了保障手術的準確度,姚陵從來不敢停下腳步。進醫院14年,他沒有休息過一個完整的週末,即便是春節這個最重要的節日裡,他最多也只能休上2天。因為腦血管病受天氣影響明顯,溫差越大越易發生,姚陵經常半夜趕往醫院緊急實施手術。神經外科手術複雜,大部分手術過程必須在顯微鏡下完成,手術時間最短的4個小時,姚陵做過的最長的手術,一共有36個小時。

2017年,醫院建立了顯微實驗室。工作之餘,姚陵每週報到2次,每次至少要在實驗室進行3個小時的實驗操作。“要保證手術的精準度,除了訓練還是訓練,不光是我,每一位神經外科醫生都需要這麼做。”

平均每週5至6臺手術,還有日常的查房和會診,在這樣繁忙的工作之餘,姚陵仍然在2010年考取了中南大學神經外科的在職研究生。

如今,姚陵的新目標是啃下腦血管搭橋這塊“硬骨頭”。一般情況下,頸部血管直徑為7毫米左右,而腦血管需要搭橋的血管直徑在1毫米以下,且病態血管比正常血管更薄更脆,在這樣的血管上做血管吻合,稍有不慎,手術就會失敗,會給患者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我還要更努力。”姚陵說。

醫無止境,醫生在技術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會帶給許多病人生的希望,希望姚陵能不斷突破禁區,書寫出更多的職業傳奇。(記者:劉璽東 通訊員:陳穎 李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