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的軍隊戰鬥力爲什麼衰敗如此之快?


明朝末期的軍隊戰鬥力為什麼衰敗如此之快?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明朝的衛所兵制度,衛所兵是世襲制的,也就是世兵制,它是屯守合一的軍事制度,衛所兵有兩種,一種是守衛地方,一種則是屯田生產,守衛地方城池的叫稱守軍,屯田生產的叫稱屯軍,屯軍以屯田生產的收穫,滿足自身需求,也供給給守軍,所以,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一種兵制,而老百姓則不需要承擔養兵的義務和責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衛所兵負擔很重,更難以養家戶口,如果你是衛所兵,你不單要養活一家人,還要承擔其他軍卒的補給,導致時間一長,很多軍戶貧困潦倒,很多軍士為了生計,不得不逃離,導致到正統時期,逃亡的軍士就達160多萬之多,而還留守在軍籍的不是老弱病殘,就是不堪戰鬥的。導致戰鬥力十分低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如入無人之境,衛所兵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簡直令人咋舌!衛所兵不能用了,明朝又不得不採用徵募的方式,來採用新的兵源。這些募兵戰時為兵,戰事平息後可自由退伍,由朝廷派發軍餉,士兵的負擔沒有了,而且工資還比衛所兵高,而且募兵專門挑選那些青壯年,年輕氣盛,好鬥,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是戚繼光親自募兵,精挑細選,然後再加以訓練,加上戚繼光的戰術訓練等,戰鬥力自然而然就比衛所強了許多。但是為什麼到了明朝末年,為什麼連募兵制都救不了明朝呢?


明朝末期的軍隊戰鬥力為什麼衰敗如此之快?


首先我們來看下明朝的軍事領導體系,明初的時候,衛所兵的訓練和作戰時的領導是分開不同的,也就是訓練的將官,出征的時候又是上面另外派人領兵出征,這就導致,戰時,士兵和兵互相不熟悉,而訓練的將官,抱著反正也不是自己領兵出征,訓練則就不會那麼用心了。後來營哨的建立,練兵,作戰,籌集餉糧都有總兵官負責,營哨的軍官訓練的軍隊,戰時自己就帶著出征,士兵更能領會將領的戰術指令,戰鬥力提高不少,但是明朝為了防止鎮守各地的總兵權利過大,正統之後,朝廷開始派巡撫等文官參與部隊的管理,削弱總兵的權利,但凡有軍機要事,都得和巡撫等官員共議,而臨時調兵的時候,設經理和經略的職位,總兵受其制約,舉個簡單的例子,薩爾滸之戰的經略楊鎬,軍事才能低下,導致明軍慘敗。而其中的劉鋌等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了,戰功赫赫,卻被這樣的愚蠢軍事行動致死。


明朝末期的軍隊戰鬥力為什麼衰敗如此之快?


明朝後期,將領受到文官集團的制約,才幹受到壓制,甚至導致軍事行動的直接失敗,本來一批有才幹的將領辛苦訓練出來的強兵,卻屢屢因為上級的愚蠢軍事行動,而導致不堪的覆滅。時間一長,能打的基本被消耗光了,而中央層的戰略錯誤,更導致明朝雪上加霜,加上明朝的稅收問題,只向農民加稅,導致越是戰敗,農民越是沉重的賦稅,導致農民的不滿逐漸堆積,最後爆發就一發不可收拾,使得明朝兩線交戰,慢慢的把自己拖入埋葬的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