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影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大片之痛」

我國電影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大片之痛”

中國電影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大片之痛”,從《英雄》開始,或者更早我們可以追溯到《荊軻刺秦王》,幾乎每一部中國式功夫大片都會伴隨著洶湧而來的“口水”,市場一邊罵聲四起,一邊觀眾雲集,票房與“板磚”齊飛的現象是中國電影最大的怪現狀。

我國電影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大片之痛”

到底一部“商業大片”的成功標準是什麼?《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赤壁》等電影的市場成功是否等於中國商業電影的標杆?或者說:一個口碑不佳的暢銷產品是否就是好的商品呢?按照張偉平的標準,電影票就是觀眾手中的選票,一部商業電影票房的成功就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我國電影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大片之痛”

但是,哪怕是商業電影的成功也不能僅僅歸因於票房成功與否。正是對於國產大片的極度失望才會導致《無極》放映過程中的報復性惡搞和輿論的一邊倒,《無極》可謂國產大片長期積弊的犧牲品。

其實,商業無標準現象的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電影的商業理論並沒有隨著中國電影的市場化和商業化而發展起來,不論是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還是電影評論都還停留在藝術評判的階段,理論失位導致市場失序。

我國電影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大片之痛”

與好萊塢標準的工業化生產相比,中國電影需要一套適合產業發展的商業評判體系。儘管《讓子彈飛》存在諸多不足,但該片仍可視為中國商業電影的標杆和模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