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影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大片之痛”

我国电影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大片之痛”

中国电影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大片之痛”,从《英雄》开始,或者更早我们可以追溯到《荆轲刺秦王》,几乎每一部中国式功夫大片都会伴随着汹涌而来的“口水”,市场一边骂声四起,一边观众云集,票房与“板砖”齐飞的现象是中国电影最大的怪现状。

我国电影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大片之痛”

到底一部“商业大片”的成功标准是什么?《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赤壁》等电影的市场成功是否等于中国商业电影的标杆?或者说:一个口碑不佳的畅销产品是否就是好的商品呢?按照张伟平的标准,电影票就是观众手中的选票,一部商业电影票房的成功就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我国电影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大片之痛”

但是,哪怕是商业电影的成功也不能仅仅归因于票房成功与否。正是对于国产大片的极度失望才会导致《无极》放映过程中的报复性恶搞和舆论的一边倒,《无极》可谓国产大片长期积弊的牺牲品。

其实,商业无标准现象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电影的商业理论并没有随着中国电影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而发展起来,不论是电影教育、电影研究还是电影评论都还停留在艺术评判的阶段,理论失位导致市场失序。

我国电影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大片之痛”

与好莱坞标准的工业化生产相比,中国电影需要一套适合产业发展的商业评判体系。尽管《让子弹飞》存在诸多不足,但该片仍可视为中国商业电影的标杆和模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