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江南古鎮馬鞍山——六合機站

往期回顧

姿勢已擺好

就等你點啦

六合機站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無水則無收,這似乎一道被那把鏽鎖囚禁的遠古魔咒,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都在為解開這道魔咒而前赴後繼,卻收效甚微,不得已在“天命難違”中尋求一份不願接受又無能為力的自我安慰。在數千年靠天收的農業社會里,我們的祖先智慧地創造和總結了二十四節,在順應天時中合理種植,在最大的可能之間爭取多一分收成。但面對人力不可抗拒的大旱之年,部分的修庫、築壩、挖塘依然於事無補。尤其是面對特大旱災,遍地饑民,朝廷救濟無力。窮盡數千年的努力,舊朝政權和廣大民眾,無法破解天災的世紀難題,依然在登壇祭祀的香火中祈求風調雨順。淺薄的科學意識和匱乏的物力和財力,終究未能給勤勞而善良的民眾帶來基礎的生活保障。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將改善民眾生活視為頭等國策,立志將億萬農民從往昔貧窮飢餓的痛苦中解放出來,不惜舉全國之力,集全民之智,提高科學意識,大修水利,力求儘快地走出抗旱無力的困境,開闢一條永久的水利灌溉之源。於是,擴大塘堰,加高堤壩,特別是興修抽水泵站,極大地提高了水利灌溉保障。在興修水利工程的基礎上,經過農業的合理密植,改良水稻品種(當時的矮腳南特,農墾58,為最時興的品種,一是禾矮不倒,二是穗長粒大而飽滿,產量成倍增長)。再加上單改雙和旱改水等一系列改進,黨和政府從民眾面如桃花的笑容裡,看到了東來曙光。只要消除崇拜於天的愚昧,走對腳下的道路,堅持不懈地努力,希望絕不會虧待勤奮努力的人們。

安山地區湖域寬闊,陸地廣袤,但遭逢大旱年份的到來,湖水不能倒流,滿湖的波浪滾滾卻滋潤不了地旱一分,心如湯煮的農民猶有望湖興嘆。在得知修建六合機站的當初,農民們奔走相告,內心裡充滿了祝福和期待。六合機站興建於1959年,設計灌溉面積24000畝,全線覆蓋武昌縣境內的“安山、新建、山坡、河堖、新窯、賀站”六個人民公社,所以,特此命名為“六合機站”,是為當時武昌縣境內特大的水利建設工程。在重視農業生產,提高糧食產量的路線指引下,六合機站應運而生。即使是在後來“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年代,廣大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徹底消除飢餓和貧窮而奮鬥,提倡向荒山要糧,向湖水要糧,徹底解決溫飽的六七十年代,六合機站依然是一個保障勝利的基座。

六合機站坐落在新窯東面的廟咀上,只有立足置高點上,才能最大化地保證水往低流的遠線供給。為了引水資源的永久暢通,機站的進水口全長5800餘米,一直挖到白泥湖邊,再大幹旱也不能使湖底朝天。如此,在六合機站的灌溉面積裡,即使面對百年一遇的大旱,也能確保供水灌溉。六合的渠道深達兩米有餘,面寬近十米,底寬足有五米。每當六合機站的機組一響,滿渠的水流就像一條小河歡快地由南向北流淌,一群打著赤膊穿著短褲的水夥子直往渠道中跳,嬉戲打鬧的水花,舒展了民眾世代糾結的眉頭。在六合機站第一次通水的那天,供水區裡的男男女女,蜂擁地集聚在渠道沿線兩邊堤上。那些白髮蒼蒼的老人們,飽含熱淚地雙手合什,他們感恩一個時代的到來,感恩命運冬去春來的造化。

六合機站機房高大,三臺機組頂峰時啟動兩臺足夠滿渠供應,一臺儲備永保遇險無患。為了防止大水季節的洪水吞蝕,前兩年,機房又一次重新抬高新建。機器又一次更新,流量加倍增大,現在只需開動一臺機組,即可達到滿渠水流,兩臺預備,更加無憂。六合機站,從建站至今,一直保留一支專業隊伍值勤與管理,在經濟發展遠大於農業收成的今天,政府依然沒有鬆懈對機站的建設投資。在今天遍地建有機站就地抽水的條件下,六合機站依然提供著小型機站庫源一級供水的保證。今天的安山人膽敢對天宣戰,即使360天無雲,安山的水田裡,依然會綠禾隨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