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江南古镇马鞍山——六合机站

往期回顾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

六合机站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无水则无收,这似乎一道被那把锈锁囚禁的远古魔咒,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在为解开这道魔咒而前赴后继,却收效甚微,不得已在“天命难违”中寻求一份不愿接受又无能为力的自我安慰。在数千年靠天收的农业社会里,我们的祖先智慧地创造和总结了二十四节,在顺应天时中合理种植,在最大的可能之间争取多一分收成。但面对人力不可抗拒的大旱之年,部分的修库、筑坝、挖塘依然于事无补。尤其是面对特大旱灾,遍地饥民,朝廷救济无力。穷尽数千年的努力,旧朝政权和广大民众,无法破解天灾的世纪难题,依然在登坛祭祀的香火中祈求风调雨顺。浅薄的科学意识和匮乏的物力和财力,终究未能给勤劳而善良的民众带来基础的生活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改善民众生活视为头等国策,立志将亿万农民从往昔贫穷饥饿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不惜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提高科学意识,大修水利,力求尽快地走出抗旱无力的困境,开辟一条永久的水利灌溉之源。于是,扩大塘堰,加高堤坝,特别是兴修抽水泵站,极大地提高了水利灌溉保障。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基础上,经过农业的合理密植,改良水稻品种(当时的矮脚南特,农垦58,为最时兴的品种,一是禾矮不倒,二是穗长粒大而饱满,产量成倍增长)。再加上单改双和旱改水等一系列改进,党和政府从民众面如桃花的笑容里,看到了东来曙光。只要消除崇拜于天的愚昧,走对脚下的道路,坚持不懈地努力,希望绝不会亏待勤奋努力的人们。

安山地区湖域宽阔,陆地广袤,但遭逢大旱年份的到来,湖水不能倒流,满湖的波浪滚滚却滋润不了地旱一分,心如汤煮的农民犹有望湖兴叹。在得知修建六合机站的当初,农民们奔走相告,内心里充满了祝福和期待。六合机站兴建于1959年,设计灌溉面积24000亩,全线覆盖武昌县境内的“安山、新建、山坡、河垴、新窑、贺站”六个人民公社,所以,特此命名为“六合机站”,是为当时武昌县境内特大的水利建设工程。在重视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路线指引下,六合机站应运而生。即使是在后来“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年代,广大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彻底消除饥饿和贫穷而奋斗,提倡向荒山要粮,向湖水要粮,彻底解决温饱的六七十年代,六合机站依然是一个保障胜利的基座。

六合机站坐落在新窑东面的庙咀上,只有立足置高点上,才能最大化地保证水往低流的远线供给。为了引水资源的永久畅通,机站的进水口全长5800余米,一直挖到白泥湖边,再大干旱也不能使湖底朝天。如此,在六合机站的灌溉面积里,即使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旱,也能确保供水灌溉。六合的渠道深达两米有余,面宽近十米,底宽足有五米。每当六合机站的机组一响,满渠的水流就像一条小河欢快地由南向北流淌,一群打着赤膊穿着短裤的水伙子直往渠道中跳,嬉戏打闹的水花,舒展了民众世代纠结的眉头。在六合机站第一次通水的那天,供水区里的男男女女,蜂拥地集聚在渠道沿线两边堤上。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饱含热泪地双手合什,他们感恩一个时代的到来,感恩命运冬去春来的造化。

六合机站机房高大,三台机组顶峰时启动两台足够满渠供应,一台储备永保遇险无患。为了防止大水季节的洪水吞蚀,前两年,机房又一次重新抬高新建。机器又一次更新,流量加倍增大,现在只需开动一台机组,即可达到满渠水流,两台预备,更加无忧。六合机站,从建站至今,一直保留一支专业队伍值勤与管理,在经济发展远大于农业收成的今天,政府依然没有松懈对机站的建设投资。在今天遍地建有机站就地抽水的条件下,六合机站依然提供着小型机站库源一级供水的保证。今天的安山人胆敢对天宣战,即使360天无云,安山的水田里,依然会绿禾随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