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羅卓英?

ou-zhou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三十九:陸軍上將、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抗日名將羅卓英。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傑出的抗日名將,其功績不在薛嶽、關麟徵、王耀武、杜聿明之下。因為問答裡找不到關於他的提問,所以發晚啦。

此人叫羅卓英,字尤青,廣東大埔人。保定軍校畢業,參加過東征北伐、中原大戰、八年抗戰。其儒雅低調,文學修養極高,堪稱儒將;不但擅長指揮、運籌帷幄;也能治軍、練軍;更能身先士卒、不畏生死。

抗戰中羅卓英率部參加了幾乎所有重大戰役,別號“救火隊”。若論國軍將領中參加戰役之頻繁、跨越戰區之大、戰果之輝煌,抗戰名將無一出其右。

“中正一日不可無辭修”,陳誠卻對羅卓英言聽計從。羅卓英是陳誠四大金剛之首、“土木系”實際操盤手、靈魂人物。期間帶出了4位總司令、4位參謀總長、20多位軍長。

抗戰勝利後主政廣東,大力革新、期間行辦教育,並奪回南海被佔島嶼。47年協助陳誠治理東北,半年後任東南軍政副長官,負責整編到臺國軍。



羅卓英出身保定軍校,與陳誠是同班同學。其後參加東征、北伐、中原大戰。依靠戰功逐步升遷到高級將領。

羅卓英(1896-1961年),原名東潘,字尤青,別號慈威,廣東省大埔縣人,幼年過嗣給叔父。叔父務農,羅卓英自幼耕讀並做,不但讀了私塾,還讀了中學。

之後羅卓英考入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與陳誠結為莫逆之交、結拜為兄弟。畢業後回鄉創辦湖山中學,受舉薦任湖梅軍少校參謀,隨即辭職。

1925年黃埔軍校軍東征歸來,羅卓英正式加入革命軍,擔任炮兵指揮官。第二次東征攻打惠州時,羅卓英指揮炮兵精確射擊,轟開城樓。

此後參加北伐,由閩浙入蘇,參與殲滅孫傳芳戰役。此後一路升級,歷任團長、第11師參謀長、第33旅旅長、第11師副師長、師長。


抗戰期間,羅卓英矢志報國,歷經幾乎所有戰役,戰功耀眼。征戰半個中國,堪稱抗日第一戰將。

抗戰期間羅卓英矢志報國,率部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之羅店爭奪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平滿納戰役重大戰役,立下赫赫戰功。

在抗戰中,與薛嶽、白崇禧、衛立煌王耀武、杜聿明等名將等名將比起來,羅卓英參加大型會戰次數之多,戰區跨度之大,戰果之輝煌無人能出其右。

有人說,第9戰區薛嶽功勞比羅卓英大,那是羅卓英資歷不夠。早在東征北伐之時,薛嶽就是少將了,那時候陳誠和羅卓英才是個連長。

後來薛嶽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負責統籌全局;羅卓英擔任第9戰區前敵總指揮,指揮具體作戰指揮。特別在贛北方向,有羅卓英坐鎮指揮,幾乎不需要薛嶽操心。


羅卓英憑藉自己傑出軍事指揮能力及耀眼戰功,又在在蔣介石、陳誠的信賴提攜下,快速升遷,歷任軍職相當多。

羅卓英早期任炮兵連長、副營長,第21師參謀處長、參謀長;浙江省警備師警備團長、第11師參謀長;第33旅旅長、第11師師長、第18軍副軍長、軍長。

抗戰時歷任第16軍團司令、第15集團軍總司令、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武漢衛戍總司令兼第5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前敵總司令、副司令長官;第19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軍委會軍令部次長、青年軍總監,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國民大會代表等職。

抗戰勝利後,羅卓英任廣東省主席兼保安司令。1947年陳誠接任熊式輝任東北行轅主任,點將羅卓英出任副主任。1948年陳誠調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羅卓英副之。


蔣介石以黃埔軍校起家,尤以陳誠、羅卓英所部為班底,視為第一親信嫡系部隊,羅卓英為土木系實際操盤手,培養了眾多名將。

陳誠起家部隊第11師、第18軍,十一為土,十八為木,故該體系將領號稱“土木系”,是中央軍王牌部隊。羅卓英以“整軍經武,屢建殊勳”而升任第18軍長。

蔣、陳重大軍事決策,為確保無失,每每重大行動非羅卓英莫屬。羅也不負所望,先後以軍長、集團軍總司令、戰區正副司令長官以及大型會戰正副總指揮等身份,親率中央軍主力部隊,勇往直前。

抗戰中軍委會凡遇重大軍事行動,羅卓英總是臨危受命,率部出現在最危險、關鍵地區。羅卓英與日軍周旋鏖戰於華東、華中、中南以及滇緬各大戰場,在國軍內素有“救火隊”之譽。

在18軍歷史上,共出過5位一級上將(陳誠、羅卓英、高魁元、胡璉、方天)、4位參謀總長(陳誠、周至柔、桂永清、高魁元),兩位海軍總司令(陳誠、 桂永清)、1位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位陸軍總司令(高魁元)、20多個軍長,在國民黨軍中,絕對獨佔鰲頭。而這些名將,可以說大多都是羅卓英培養出來的。



羅卓英除長於運籌帷幄、臨陣決戰外,還擅長治軍、練軍。其獨特的軍事管理方式,使得第11師等部隊成為中央軍主力。

羅卓英擔任新編11師副師長時,就顯示特別的治軍才能,提出以"三公開"進行部隊整整治,即"經濟公開、人事公開、意見公開"。規定經濟、人事、教育、管理、訓練和作戰等軍務,不論官兵,不論級別均可提出意見和建議。

對於官兵意見要限期解決,只要不是誣告,都應妥善處理,不得打擊報復。 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及時向上一級報告,不得有誤。

羅卓英實施"官長士兵化、士兵民眾化、民眾革命化"的經驗。並且以身作則, 與士兵同吃同住,自覺遵守紀律。

在羅卓英治理下,加上第11師官兵素質高、裝備精良、訓練強度是普通部隊5倍,便成為當時中央軍嫡系頭號主力,在後來中原大戰及八年抗戰中屢建大功。

羅卓英為人低調隨和、協調能力極強,南京保衛戰時,蔣介石怕唐生智指揮不了中央軍,即派羅出任副司令長官;後來羅卓英出任第9戰區司令官和遠征軍司令官,亦負有協調斡旋之勞,說明其在高級將領中名望、能力之高。


八年抗戰績彪柄,揚威國際。八年抗戰,論作戰次數之頻繁,戰區跨度之大,戰績之輝煌,所有國軍將領中,實難有人能超過羅卓英。

凇滬會戰,總指揮羅卓英不避矢石,親臨督戰,幾次差點被日機槍擊中,幸被部屬及時按倒。有部下勸其避一避,羅卓英憤然答曰:“羅店者,乃我家之店也。此正吾人摧敵破陣之地,何懼焉!”

武漢會戰,羅卓英臨危受命,知難而進,力挽狂瀾。馬當失守後拼死奪回;北上解信陽之圍;武漢撤退時主動留下掩護主力撤退,始終參與每場戰役,被軍內稱為“救火隊”。

羅卓英連續轉戰於10大戰區之間,至少有第1、第3、第5、第7及第9戰區作戰經歷,加上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以及滇緬印戰區等,轉戰大半個中國。民國元老於右任稱其:“行三萬里程,打二百回仗”。


羅卓英參與抗日會戰一:淞滬會戰之羅店爭奪戰。親率第18軍激戰羅店,堪稱中國戰場血肉磨房。

1937年8月國軍發起淞滬會戰後,率先攻擊虹口日軍陸戰隊。22日,上海派遣軍先鋒3、11師團和一個航母戰鬥群到達上海,中日軍隊攻受逆轉,雙方在羅店展開反覆爭奪。

新組建的陳誠第15集團軍趕到淞滬戰場,加入顧祝同第三戰區戰鬥序列。該集團軍所轄全是國軍精銳:胡宗南第1軍、羅卓英第18軍、俞濟時第74軍及第39軍。

8月25日羅店再次落入日軍手裡,軍委會下死令,命羅卓英當晚必須奪回羅店,並構築防禦工事,向登陸日11師團發起反突擊。


羅卓英奉命率18軍奮戰於羅店、寶山,並親臨一線陣地督戰。與日軍在2平方公里陣地上反覆廝殺:三來三往、十蕩十決;一個子彈一個敵,一寸河山一寸血。

羅店戰場堪稱淞滬會戰血肉磨坊,羅卓英指揮若定、殊死作戰,使得日軍不能跨越瀏河、嘉定之線一步。戰後升任第16軍團長,第15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

羅店爭奪戰慘烈到什麼程度?18軍的炊事兵們早上扛著一桶桶米飯送到前線,晚上去收拾炊具,一個個都哭著回來了:人都死的差不多了,以後沒人吃我燒的飯了......

羅卓英參與抗戰會戰之二:南京保衛戰。臨危受命擔任南京衛戍副司令,協助唐生智保衛南京。

上海淪陷後,日第10軍在華東方面軍默許下,不等大本營批覆,直接進軍南京。

11月19日,唐生智自告奮勇,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南京衛戍部隊多為上海會戰撤下來的中央軍,蔣介石擔心唐生智指揮不了中央軍,任命羅卓英為副司令長官,協助唐生智守衛南京。

日軍很快突破南京外圍陣地,逼近城垣。在雙方爭奪中華門時,羅卓英親自指揮反擊,將攻入城內的日軍全部擊斃,暫時穩住了局勢。

12月12日,日軍對南京形成合圍,全線展開進攻。中午前後中華門首先失守,南京城防全線動搖。唐生智認為按原計劃14日晚撤退已來不及,遂決定提前至當晚撤退。

南京失守後,羅卓英接替薛嶽擔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歸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指揮。




羅卓英參與的抗戰會戰之三: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規模最大、時間最久、殲敵最多的一場戰役。國軍投入兵力逾百萬,戰線綿延數千公里。最終以傷亡40萬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7萬餘人,此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其間羅卓英多次臨危受命,在戰役中升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武漢衛戍總司令和第5兵團司令官。

胡宗南第1軍丟失信陽後,武漢守軍有合圍之險,於是軍委會開始部署撤軍。蔣介石問時任武漢衛戍司令羅卓英:“武漢尚能守幾日?”羅卓英回答:“兩週當可無虞”。蔣介石大喜,指令:“你守十日即可”。羅卓英不負眾望,親自斷後,掩護主力撤出武漢。


羅卓英參與抗日會戰之四:南昌會戰。

武漢會戰後,日大本營鑑於戰線過長、兵力損失巨大,提出不擴大佔領區,只進行重點進攻策略,主要作戰目標是佔領江西、湖南。

1939年3月第9戰區以羅卓英19集團軍為主力防禦南昌北正面。日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實施“仁號作戰”,率4個師團進攻南昌。

3月24日日軍攻陷吳城鎮,並強渡修水。羅卓英下令各部避開敵鋒,逐漸建立起修水以南、贛江以北陣地,與日第101、106師團對峙。


4月下旬,羅卓英以前敵總指揮負責指揮1、19、27、30集團軍等部,對南昌之日軍大規模反攻,計劃奪回南昌。

21日晚,羅卓英指揮各部多路進攻南昌,由於未能切斷南潯鐵路,日軍援兵到達,加上遭日軍反擊的第79師違令退縮,錯失良機,使第一次反攻只得暫停。

5 月1日中國軍隊再次攻擊南昌,日軍依靠猛烈炮火和航空兵支援,固守南昌外圍陣地,並進行反擊, 羅軍傷亡十分嚴重。5月9日停止攻擊,南昌戰役後,羅卓英放棄城市爭奪戰,改為殲滅日軍有生力量為主。


羅卓英參與抗日會戰之五:上高戰役。上高戰役與臺兒莊戰役、萬家嶺戰役並稱為抗日三場大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

日軍戰略企圖,以第33、34師團、第20旅團合圍19集團軍。

1940年,日軍準備把南昌的第33師團調往華北,第34師團提出乘33師團北調之前,會同協防南昌的第20旅團打擊國軍,以減輕日後防守壓力。

日軍戰役企圖,兵分三路,將高安一帶國軍羅卓英19集團軍司令部、第70、74軍壓縮至上高一帶,聚而殲之。

41年3月15日,日軍北路第33師團進攻安義第70軍;中路34師團進攻高安;南路20旅團沿錦江南岸進攻灰埠。日軍進展迅速,奉新、曲安、高安先後失守。


上高會戰第74軍軍長王耀武。

北路日軍第33師團遭中國軍隊反擊,損失重大,戰役中途退出戰場。

日軍企圖將第70軍往南壓縮至上高一帶,羅卓英並未上當,命70軍退往西北方向富山區地帶。

第33師團尾隨追擊,遭遇第70軍、第72軍圍攻,經過2日激戰,日軍傷亡重大,只得拼死突圍,退往奉新。

19日,日第33師團認為配合第34師團作戰任務已經完成,逐轉入休整,準備調往華北。
上高會戰74軍57師師長餘程萬。


南路日軍混成第20旅團攻擊受挫,反遭中國軍隊尾擊。

日第20旅團攻佔曲江後,留下一個大隊駐守掩護左翼,主力3個大隊20日佔領灰埠。然後北渡錦江,與第34師團匯合,以加強上高方向攻擊力。

羅卓英抓住戰機,命南昌以南的第49軍迅速渡過贛江,在泉港截擊日贛江支隊,殲滅大部。然後第49軍馬不停歇,尾追第20旅團,擊其側背。


上高會戰74軍51師師長李天霞。

中路日軍第34師團不顧南北兩路日軍情況,孤軍冒進,猛攻第74軍陣地。

中路第34師團於18日佔領高安後,不顧南北兩路日軍受挫,繼續向西突擊,猛攻74軍陣地。

羅卓英於19日下決心:利用既設陣地,逐次抗擊,誘日第34師團進入上高地區,予以圍殲。當即電令:“嚴飭各軍積極對敵猛攻,務將深入之敵,殲滅於高安錦河南北地區。"

為了增強羅集團的攻擊力量,第9戰區長官部抽調王陵基川軍陳良基、傅翼兩個師由三都導區兼程南下。


羅卓英抓住戰機,準備在上高地區合圍第34師團。

各軍懾於羅卓英軍律森嚴,又知援軍即將到達,士氣大振,奮勇爭先與敵搏鬥,在上高地區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

日第34師團還不知道被合圍。19日發起對第74軍的猛烈攻擊,被餘程萬57師阻止於泗水東、泗溪附近後,20日第34師團又採取錐形突擊戰術,繼續猛攻,被廖齡奇第58師拼死擋住。

在總司令羅卓英嚴厲督戰下,各軍無不用命,第74軍尤勝。軍長王耀武命51師李天霞南渡錦江,切斷第34師團退路。


王耀武第74軍作戰尤為出色,是上高戰役殲敵主力。

李天霞師剛抵達錦江南岸,原來北渡的日第20旅團發現不妙,主力又南渡錦江,與李天霞部相遇,發生激戰。

李天霞不敵日軍強大陸空火力,退守石頭街。王耀武命李天霞部往左轉用,急調軍直屬野戰補充團急行軍,於21日7時趕到華陽,堵住第20旅團。

日軍拼死進攻華陽陣地不成,主力轉向左翼,遇到李天霞部猛烈抵抗。第20旅團使用毒氣彈燃燒彈突破陣地,隨即被李天霞的2個團反擊奪回,第20旅團陷入背水作戰窘境。

戰至24日,第34師團攻勢完全被餘程萬、廖齡奇師擋住,又將錦江南岸第20旅團殘部3000餘人調來參戰,亦無進展。


第34師團進攻被74軍阻擋,退路被斷,羅卓英已將日軍合圍在上高地區。

羅卓英原命令各軍以高安為前進目標,圍殲日第34師團。由於戰鬥情況變化,於22日午,覆命各軍改向上高東北地區前進。

23日午,劉多荃、李覺兩軍分途進據石頭街、官 橋街、楊公圩,迫近灰埠、高要,對第34師團包圍之勢已成。羅卓英再下令各軍, 縮小包圍圈,向敵人作向心攻擊。

24日已時,李覺軍、張言傳師收復南茶羅,再向 畢家猛攻。唐伯寅師亦進抵土地王廟,,繼攻泗溪。王陵基軍傅翼、陳良基兩師亦展開於荷舍、雷市一線,由北向南攻擊前進。

至此將第34師團壓縮在南北10華里,東西30華里的橢圓形包圍圈內。而畢家為大賀指揮部所在地,遭受羅卓英各軍猛攻之下,日軍全線動搖。

日第34師團向第11軍軍部求救,11軍原本沒有重視此次戰役,才發現2個師團沒有協同作戰,急令第33師團救援。

25日第33師團兵分3路,對包圍圈北翼的張方傳師發起猛烈攻擊。張方傳腹背受敵、力戰不勝,於是後撤。使第33、34師團匯合。第20旅團移軍高安,掩護第34師團撤退。

羅卓英根據戰場局勢,重新部署兵力,下決心實施第二次包圍戰,徹底消滅第34師團。

26日晨,羅卓英嚴令張言傳、唐伯寅兩師恪遵前令,於官橋附近全力堵截,防日軍突圍與增援;命令餘程萬師經潘家橋北攻擊前進;廖齡奇和宋英仲兩師以官橋為目標奮勇進擊;王克俊師於官橋以東攻敵側背;傅翼師向江家洲以南;陳良基師經常浦轉向東南,索敵猛攻, 羅卓英要求各部迅速聚殲殘敵,全殲第34師團。

27日,第34師團在第33師團、第20旅團接應下,突出包圍圈,往土地王廟一帶後撤。

28日子時,王克俊師將34阻於暇蟆碑、虎形嶺一線,第20旅團被阻擊於龍圖圩附近。

廖齡奇師追至長嶺,咬住第34師團後衛;午間李天霞師趕到,於上羅象、山源展開,襲擾敵右側背;餘程萬師進抵龍形山,迂迴官橋街南,全殲守敵600餘人。

羅卓英督促各軍從各個方向發起攻擊,分割包抄日軍,高安、奉新等皆被收復。3日追擊到大城、幹州街附近,日軍開始憑藉堅固工事據守,羅卓英逐下令停止追擊。


上高戰役戰果統計:

羅卓英在3月29日電報中彙報的戰果為:斃傷日軍少將步兵指揮官長巖永汪、大佐聯隊長浜田以下1.5萬餘人,自身傷亡2萬餘人。

但第9戰區司令薛嶽沒有認可這個戰果,薛嶽在4月5日給蔣介石的電報中,稱傷、斃日軍12520名,俘敵14人。

日軍宣稱造成中國軍死傷17,119名,失蹤2,814人,至於己方損失在戰報上則隻字未提。



上高戰役後,羅卓英率部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獲得瀏陽大捷。

12月中旬,羅卓英將19集團軍司令部由上高遷到瀏陽,轄肖之楚第26軍、夏楚中第79軍及194師,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

羅卓英將部隊佈置於瀏陽、醴陵、株洲一帶,與王陵基集團軍成百里夾擊之勢。

1942年1月1日,日第11軍渡過瀏陽河,羅、王兩集團軍靜伏不動,待敵進入長沙近郊,即全線出擊。

羅卓英令26軍出永安市向槊梨市,79軍及194師出經黃花市攻擊槊梨市,與楊森、王陵基集團軍密切配合,形成對敵包圍。

經過四天血戰,日11軍開始後撤。羅卓英任南方追擊軍總司令,率部窮追猛趕,追至桃林忠場一帶,與日軍對峙。

同時羅卓英仍指揮贛北戰事, 江西日軍全線出動,進犯高安、修水地區,配合長沙作戰,也被羅卓英擊退。

1942年4月2日,軍委會任命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歸史迪威和英軍太平洋戰區司令指揮。

4月5日,羅卓英與蔣介石飛往達臘戌與史迪威部署平滿納會戰,打算將日軍引到該地區殲滅。

計劃正準備施行,英軍突然決定撤往印度。羅卓英接替防務,進行了皮尤河前哨戰、同古戰鬥和斯瓦等抵抗戰鬥,掩護了英軍撤退。

4月18日,因東西兩路告急,棠吉、瓦城動搖,只得放棄平滿納會戰,退守瓦城,重新計劃瓦城會戰。

日軍機械化部隊迂迴攻佔臘戌,從側面包圍瓦城,並佔領密支那、騰衝,遠征軍後路被切斷。

遠征軍不得不撤退,一部經野人山回國,羅卓英率部退入印度整訓。在印度羅卓英與史迪威產生衝突,羅卓英返回重慶,出任軍令部長。


羅卓英文武全才,文學有很高修養,為人低調謙和,有儒將風範。即使在硝煙戰火中,也堅持創作。其作品被譽為“詩中之戰史、戰史中的詩”。

羅卓英文采風流,擅長律絕。與日軍鏖戰之際,從不間斷詩詞創作。出版有《呼江吸海樓詩集》,收入183題共593首詩,全部創作於八年抗戰時期。

其中多數篇章,如《蘆溝曲》、《羅店》、《吊寶山殉城姚營官兵》、《上高會戰奏捷四首》、《遠征軍賀捷詩三首》等,經戰地記者轉載傳播,一時膾炙人口、蜚聲國際。


抗戰勝利後,羅卓英任廣東省主席、保安司令,期間三進南海策劃收復南海諸島,為國家領土完整做出貢獻。

1939年,日本人趕走法國人,佔領南沙群島,改名為新南沙群島。日本戰敗後,法國又拋出論調,稱南沙為法屬南越之地。

1945年羅卓英剛剛上任,即派出一百多名技術人員、接收人員,經過三天三夜航行,抵達南沙群島,在當地居民歡呼聲中,登陸執行任務,日軍自行退出。

其主島原稱長島,改為太平島,在島上立碑升旗。有關人員留在諸島上兩月有餘,分別從事各島之測量、調查、立碑等,還採集動、植物標本,滿載而歸。

羅卓英《追憶南沙》記載,先後三次巡視海南島全境。有文:“佇立於已有雛形建設的榆林港,臨風遙望,頓解舊懷,倍加關注。當時以為,大戰之後,生息有機,國防經濟,相提並舉,此其時矣。”



成也陳誠,敗也陳誠。羅卓英跟隨陳誠出任東北副長官後,狼狽去臺,出任臺灣軍政副長官。

1948年2月,陳誠在東北一敗塗地,在一片責罵聲中離職。身為副長官的羅卓英隨之南下,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協助陳誠經營臺灣。

主要職責是協助陳誠改編整訓的赴臺國軍。 不久東南長官公署撤銷,羅卓英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研究院副主任等閒職。

羅卓英心知肚明,旋即請退,轉為預備役養閒。1961年11月6日,羅羅卓英因糖尿病在臺北去世,蔣介石授予他忠貞為國、殊堪旌揚的旌忠狀。

一代抗日名將,自此凋零,享年66歲。


菸酒閣大學士


在派系林立,內鬥劇烈的國民黨內部,才華橫溢的人比比皆是,但這這並不能成為其脫穎而出的原因。跟對人,才是在國民黨內成功的最大秘訣。而顯然,羅卓英就是跟對人的最好範例。



國民黨最大的粗腿當然是蔣介石。但是想抱蔣介石大腿的人太多了,蔣介石也不會都接納。眾所周知,蔣介石用人的兩大原則是:或為浙江老鄉,或為黃埔出身。很遺憾,這兩者羅卓英都不是。

羅卓英,字尤青,1896年生於廣東大浦縣,1922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是不是很熟悉?沒錯,第八期炮科的同學,還有大名鼎鼎的陳誠陳辭修。


如果說陳誠是蔣介石最信任的人,那麼陳誠最信任的,就是他的同學兼得力助手羅卓英。作為陳誠嫡系“土木系”的大將,羅卓英幾乎跟隨著陳誠的腳步,一步步成為國民黨陸軍上將。

能被號稱“小委員長”的陳誠所信重,羅卓英當然很有兩把刷子。雖然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比比皆是,但是單論教學質量和正規程度,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遠強於更類似速成學堂的黃埔軍校。而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羅卓英,雖然不能與粟裕等開掛般的軍事奇才相比,但羅卓英的軍事素養在國民黨將領中名列前茅。


羅卓英早在廣東革命政府期間就參加了東征、北伐,北伐勝利後,羅卓英又再次參加了軍閥混戰和“剿共”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羅卓英已積功成為第16軍團軍團長兼第18軍軍長,羅卓英率部參與了淞滬會戰,被稱為為“血肉模仿”的羅店爭奪戰,就是羅卓英指揮的抗日首戰。羅卓英指揮若定,始終將日寇據於防線之外,顯示出其優秀的軍事才華。

在其後八年抗戰中,羅卓英歷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南京衛戍副總司令長官、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五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前敵總指揮、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等職,先後率部參與了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遠征軍在緬甸的對日作戰等等戰爭。羅卓英以堅定的民族意志和無畏的精神,在抗日戰爭中戰功顯赫,無愧其抗日名將的威名。



羅卓英作為高級軍官,幾乎參與了所有對日的重大作戰。“行三萬里程,打二百回仗”,這是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對羅卓英的讚譽,也是對羅卓英抗日戰場表現的最好總結。

抗日戰爭勝利後入住,應成為廣東省政府主席,寧在1946年晉升為國民黨陸軍上將。國民黨在大陸全面失敗後,羅卓英也撤至臺灣,1961年,由於糖尿病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戰功彪炳,羅卓英在擔任廣東省國民政府主席期間,還是是收復南海諸島,確定中國對南海主權的最大功臣。



鳶飛九天2018


陳誠的軍事集團“土木系”也有四大金剛:羅卓英、林蔚、郭懺、周至柔,林蔚的最高軍職是“國防部作戰廳長、次長”,深為蔣介石倚重,而郭懺的最高軍職是“聯勤總司令”,周至柔的最高軍職是“空軍總司令”,由此可見,排名四大金剛之首的羅卓英應該是什麼樣的份量,他幾乎就是土木系的靈魂人物,下面還有個“土木系十三太保”,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是一個抗日功績被嚴重低估、大兵團指揮能力又被過於高估的將軍。



指揮部設於長沙的第九戰區首任司令長官是陳誠,1939年2月上調重慶時,卻沒有按慣例將職務傳接給羅卓英,是非常耐人尋味的。須知從第11師、第18軍到第19集團軍,都是陳誠一旦高升,接任軍事主官的第一順位繼承者,一定是羅卓英。惟獨這個第九戰區司令,陳誠舉薦了薛嶽,而以羅卓英為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司令。

作為保定軍校的同學,羅卓英與陳誠可謂是莫逆之交,共同打造了國民黨中央軍“陳胡湯”三大軍事集團勢力最大的土木系,陳誠為人刻板嚴肅,土木系軍官如果與陳誠發生不愉快,一概請羅卓英出面轉寰,以儒將聞名的羅卓英都能最後上下襬平,說明性格溫厚。而恰恰是這份溫厚,使羅卓英缺少某種“殺伐決斷”的領袖氣質,是個好的副手或參謀長,不是個好統帥,恐怕這也是錯失第九戰區司令的主要原因。



確實,羅卓英打滿抗日全場,從淞滬會戰開始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抗日戰爭所有發生在華中和西南的戰役幾乎都有羅卓英的身影,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三次長沙保衛戰,羅卓英都是薛嶽離不開的重要副手,因為國民黨軍隊派系實在太多,既然中央軍土木系二號人物都遵守號令,其他各派系各部焉敢再不從命?為第九戰區的指揮順暢,為湖南和江西成為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主戰場,羅卓英功不可沒。

第19集團軍主要駐防贛北,南昌會戰之後羅卓英所部多次擊敗日軍的進一步侵略,將南昌日軍牢牢地壓縮在周邊,保證了湖南戰場不被迂迴,保證了贛南不致淪陷,保證了第九戰區和第三戰區的陸上聯繫通道,薛嶽的“天爐戰法”即脫胎於羅卓英的“後退決戰”軍事思想,此間尤以上高會戰最為精彩,一舉打殘日寇兩個師團,毫不誇張地說,羅卓英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確實功在民族。



1942年初出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位於蔣介石之下、杜聿明之上的中間位置,再加上盟國英美的參與,複雜的軍事指揮系統使遠征軍無所適從,羅卓英不夠強勢的缺點再一次暴露出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終至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失利。嗣後奉調回國,出任軍令部次長和東南訓練團教育長及全國知識青年編練總監,為1944年的滇西和緬北反攻做出相當貢獻。

全國抗日十大戰區,羅卓英至少征戰過五個以上,如果再加上南京衛戍區、武漢衛戍區和滇緬戰場,守土抗日絕對的高級將領第一人,民國元老於右任評其“行三萬里程,打二百回仗”,絕非虛譽。抗戰勝利後主政家鄉廣東,曾經三進南海,維護國家海洋主權,國府曾經指定一島名為“南威島”,就是紀念羅卓英接收之功(羅卓英號慈威,人如其號)。

1946年晉升陸軍上將,1961年逝於臺北。



恭錄羅卓英將軍《上高會戰奏捷》:

“又報前線戰鼓催,寇氣直犯上高來。

休誇掃蕩侵三路,且看包圍奮一錘。

諸葛陣圖終有價,臨淮壁壘不容開。

應知萬馬埋輪日,莫使蝦夷片甲回。”


度度狼gg


羅卓英大家不是太熟悉,原因在於大家對於歷史知識的形成很多是來源於電影、電視劇或小說文學,很少有人去認真看文獻的,這個人物基本很少出現在相關的影視劇中,不少人沒有聽聞。羅卓英保定軍校畢業,在該校中結識陳誠,之後成為莫逆之交,後來成為了陳誠土木系中的重要一員。

在人們的印象中,羅卓英是一個儒將,能文善武,書法不錯,還出版過詩詞和文集,但其性格也有殘暴的一面。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後,羅卓英升任第十一師師長。1931年5月,第十一師在實施所謂圍剿的過程中,受到農民自衛隊和我軍一部的襲擊,便惱羞成怒,放火燒山,把山上的老百姓不分皂白一概槍殺,可以說非常殘忍。1933年2月,蔣介石又罪惡的發動對蘇區的第四次“圍剿”,為了行動指揮方便,臨時決定成立第五軍,羅為軍長,下轄第五十二、五十九師。但第五軍還沒成立,這兩個師就被給消滅了。

羅的主要功績是在抗戰時期,抗戰爆發後,羅卓英率18軍十一、十四、六十七、九十八四個師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等第18軍全部到達上海時,重要樞紐羅店已經失陷。

羅卓英命令十一師將其奪回,此後雙方反覆爭奪拉鋸長達月餘。翌年春,經過補充後的18軍被擴展為18、54、79三個軍,羅卓英也升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

武漢會戰時,羅卓英任武漢警備司令。武漢失陷後,率部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立下戰功。

1941年春,日軍進攻長沙受挫後,在贛西發動攻勢,羅指揮王耀武74軍、李覺79軍等四個軍共六萬餘人。

巧妙地採取兩翼牽制,大膽集中用兵,轉移外線,誘敵深入,在上高一帶打退日寇進犯的戰略,按當時的戰報上說擊斃敵兩萬四千餘人,敵師團長也重傷至斃,是為“上高大捷”。

1942年2月下旬,為支援英軍作戰,羅被委任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赴緬作戰,後因作戰失利,一部退回國內,羅卓英則率領另一部新22師、新38師退往印度,成立中國駐印遠征軍,史迪威任總指揮,羅任副總指揮,負責遠征軍的訓練等工作,次年回國任軍令部次長。抗戰勝利後,羅卓英出任廣東省第一任政府主席,當陳誠赴東北督戰時,羅也被任命為東北行轅副主任,蔣介石敗亡已見,亦追隨陳誠赴臺灣為蔣謀後路,在臺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1961年病死。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抗日戰爭時期神州大地上烽火遍地,在戰火的磨練下,一個個肩負輝煌戰績的抗日名將們紛紛橫空出世,如王耀武、杜聿明、薛嶽、張自忠等名將都在抗日戰場上用日本人的鮮血為自己書寫了蕩氣迴腸的抗日之歌。

但是大家在很多時候都會忽略的一個人、一個在抗日戰爭中戰績絕對不亞於這些名將的人,此人就是陳誠最信任的軍事夥伴羅卓英。


羅卓英畢業於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將領搖籃保定軍校,和蔣介石手下的小委員長陳誠陳辭修是很要好的同窗同學,他們二人因為在保定軍校中有過硬的交情,所以羅卓英才能憑藉自己的能力,在陳誠的提攜下,於派系嚴重的國民黨漸漸走上了榮耀之位。

保定軍校在中國現代史中的地位

在這裡有必要跟大家簡單說一下保定軍校,很多時候,大家都是隻知黃埔軍校,不知保定軍校的,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中,保定軍校的意義卻絕對不亞於黃埔軍校。

我們都知道的白崇禧、薛嶽、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蔣介石、陳誠、張治中等很多重要的民國將領都出身於保定軍校,保定軍校的學生幾乎遍及了中國早期的軍閥混戰以及後來的抗日戰爭。

(薛嶽)

在黃埔軍校學生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時,保定軍校的很多學生們早已經成為了抗日戰爭中的金字塔頂端,成為了統籌大局的大將,正是因為憑藉這樣過人的資歷和關係,羅卓英在抗日戰爭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才能沒用幾個月的時間就一躍成為了集團軍的總司令,開始走向決策層。

在關係和能力的雙重作用下,羅卓英慢慢走向了人生巔峰

不過羅卓英的晉升雖然與陳誠有著重要的關係,但是他的軍事能力卻也是非常不容忽視的。

在國民黨投入了絕大多數精銳部隊誓死捍衛國家尊嚴的淞滬戰場上,羅卓英率領第18軍在羅店這個著名的血肉磨盤上死死堅守了下來,在武器有著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就這麼將日軍主力的前進路線生生打斷了,由此建立下了大功。


在往後的抗日戰爭中,羅卓英遊走在各大戰場上,率領大軍統籌起了對日作戰的大局,他先後歷經了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戰、平滿納戰役等這些非常重大的抗日戰役,用非常服人的戰績鑄就了自己的英名。

所以在戰績的成就下,他的位置也一步步高漲了起來,最後更是成為了第九戰區的副司令、遠征軍的總司令、軍令部的次長。

羅卓英名氣不大的尷尬

不過也因為他這些總攬全局的位置,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並不能合理地被凸顯出來。

人們往往會將目光盯在最高位置如蔣介石、何應欽、陳誠等這些人上,或者將目光投向戰鬥在第一線的如王耀武、孫立人等這些名將之上,像羅卓英這樣居中在這兩個行列中的人,往往就會遭遇到名氣不足的尷尬。

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高會戰,上高會戰是抗戰中一次很重要的會戰,在意義上不亞於臺兒莊戰役所獲得的勝利,而羅卓英就是當時的總指揮官,但是很多時候人們卻只記得了王耀武和74軍的輝煌,而忽略了羅卓英在這場會戰中的重要作用。

名不配功的羅卓英

在上高會戰中,王耀武憑藉著非常輝煌的戰績使74軍獲得了抗日第一鐵軍的稱號,也徹底折服了日本人,74軍名下的兩支師更是在此會戰中分別獲得了蔣介石頒發下來的海陸軍武功狀,風頭可謂一時強盛無兩。


(王耀武)

雖然74軍驚人的戰鬥力是此次會戰勝利的重要原因,但是羅卓英對大局的總攬以及對各軍的協調卻也是非常重要關鍵的。

不過像羅卓英這樣站在戰鬥背後的關鍵人物於輿論大潮中是沒有太大市場的,所以他的名氣遠遠不如王耀武,甚至還比不上當時只是74軍一名副師長的張靈甫。

而在緬甸戰場上,雖然羅卓英也是中國遠征軍的總司令,但最後卻因為很多事情,人們只記下了如孫立人、廖向輝、戴安瀾等奔赴在第一線的名將。


所以說在我看來羅卓英的功名與名氣是遠遠沒有達成正比的,他在抗日戰場上建立下了非常卓著的功勳,這些功勳是完全可以使他成為被歷史銘記的抗日英雄、成為被歷史濃墨重彩描寫的抗日名將的,但是世事總是如此,人們要麼記住最高位者,要麼記住最閃耀者,像一些中流砥柱者就常常會遭遇尷尬,羅卓英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孤客生


國民黨中的老資格將領,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陳誠關係匪淺,堪稱莫逆之交。在他的軍事生涯前期,幾乎和陳誠如影隨形,一個當正的,一個當副的,而陳誠的發家部隊十一師乃至後來的十八軍其都擔任過統帥,所以說羅卓英是陳誠土木系的二號人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於要塞凡爾登抗拒德軍有過一場血戰,雙方傷亡近七十萬人,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而在抗日戰爭中,也有過一場血戰,日軍妄想三個月滅亡中國,但在淞滬戰場上,雙方於羅店展開反反覆覆的爭奪,使日軍半個月推進了三公里,此戰被稱為“血肉磨坊”,抵抗日軍的便是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軍長便是羅卓英。



所以說,羅卓英是一名極其優秀的將領,他從東征北伐之時,便英勇善戰,而抗戰爆發後,他率部各處禦敵,從淞滬會戰到南京保衛戰,從武漢會戰到遠征緬甸,無論從作戰次數還是戰績來說,他都無疑是一位抗日名將。



後來因為國民黨的敗退,其他國民黨派系更有殺陳誠謝天下的說法,所以陳誠下臺後被蔣介石派往臺灣,而羅卓英也隨其奔赴臺灣,後協助陳誠經營臺灣,整編國民黨殘兵敗將。

後於1961年病逝,老蔣授予其“忠貞為國,殊堪旌揚”的旌忠狀。


歷史之絕唱


談起遠征軍,為什麼要說孫立人入緬,杜聿明入緬。為何不說羅卓英入緬,鄭洞國入緬呢?(況且孫立人的功勞也不如鄭洞國,兩人不是一個級別;攻克密支那後,鄭洞國的新1軍才分編為孫立人的新1軍和廖耀湘的新6軍)無它,因為現在孫立人,杜聿明更有名。羅卓英其實當時的職位很高,也有名,只是現在很多軍迷沒那麼熟悉。



羅卓英打仗不少,也許協調關係更擅長吧。松滬南京武漢長沙羅卓英都打的不錯,上高南昌會戰就是羅卓英指揮的。(上高是大捷)



再看從1942年開始,羅卓英出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手下數萬精兵(知識青年多),並以大兵團作戰序列跨出國門,馳騁緬甸,協同英美盟軍。後來他率部轉入印度,任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負責在藍姆伽訓導抗日將士。



羅是廣東人,但並沒有去黃埔軍校,而是去了保定軍校。和陳誠是一個學校的,有同窗之誼,二人關係也很好。而陳誠深受老蔣器重,羅當然也受信任了。民國元老於右任曾盛讚羅卓英“行三萬里程,打二百回仗”,羅也無愧於這句話,經歷和戰功皆可。



我們來看一份名單,你就知道他的資歷了。在羅卓英的帳下,有杜聿明、孫立人、戴安瀾、廖耀湘等名將,能帶領及協調這些出征,足見羅卓英的威望之高,資歷之深。羅去臺後任戰略顧問,1961年11月6日,因患糖尿病逝於臺北。


李三萬的三萬裡


羅卓英雖然不是黃埔系出身,卻成為黃埔土木系的靈魂人物,雖然不是浙江出生,但是依然成為國軍重要將領,羅卓英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抗戰名將,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黃埔土木系的靈魂人物

國民黨內一直有:“學非黃埔,省非浙江,做官無路,淚眼汪汪”。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羅卓英。

羅卓英是廣東省大埔縣人,1922年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畢業,與國民黨大佬不僅是同班同學,還是同桌,兩人因此成為莫逆之交。

1923年羅卓英開始從軍,任少校參謀,但是沒幹幾天就辭職了,直到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征回廣州,羅卓英正式進入軍界。

作為保定軍校炮兵科畢業的羅卓英是經過系統性的軍事教育的,不像黃埔,基本就是短時間的集訓。在第二次東征的時候,作為炮兵連連長的羅卓英指揮炮兵出色的完成對目標的打擊,立下戰功。

在北伐,各個戰場,羅卓英都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因為屢立戰功,再加上和陳誠的關係,羅卓英逐漸升遷,從連長(1925年)升到第十八軍副軍長(1928年),羅卓英只用了三年。即使黃埔中的天子門生胡宗南也沒有如此迅速吧!

陳誠之所以重用羅卓英,完全是將羅卓英看成自己的心腹,後來羅卓英也用自己的實力使自己成為土木系的靈魂人物。

羅卓英的抗戰生涯

羅卓英的抗戰絕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在日寇侵略我中華,羅卓英帶領十八軍打出了中國軍人的風采,也譜寫了自己的輝煌。

淞滬會戰中,十八軍在羅店與敵軍進行殊死奮戰,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在此戰役中,羅卓英先後升任第十六軍團長,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並且大破日寇想要包圍上海的計劃,使主力部隊能夠撤退到南京。

羅卓英隨後在澎湖戰場與日軍進行遊擊戰,在戰場上殲滅了大批敵軍,並且多次打斷日軍在湖口一帶登陸的企圖。羅卓英參加了南昌會戰,羅卓英指揮49軍,97軍,74軍殲滅敵軍三十四師團,斃傷敵寇2.4萬人,羅卓英也因此獲得青天白日勳章。

除此之外,羅卓英還創造了開戰以來最精彩之戰,即上高大捷,該役中,斃傷日軍1.5萬餘人。以及在遠征軍在國外創造的最具國際影響的戰役,仁安羌大捷,該役羅卓英指揮孫立人以一千士兵,救出七千多英軍和記者,轟動國際。

可以說,在整個抗戰過程中,我們所知道的那些著名精彩的戰役,很多都是出自羅卓英的手筆。

關於羅卓英的評價

中國在抗日戰場,正是有像羅卓英這樣的人,才使得抗戰能夠取得勝利,經過八年浴血奮戰,十四年的奮鬥,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八年抗戰期間,羅卓英自淞滬會戰開始即首當其衝,繼而轉戰常熟廣德,拱衛首都南京,指揮保衛武漢,組織反攻南昌,獲取上高大捷,乃至三次長沙會戰,一度緬甸遠征,直至最後勝利,可謂南征北戰,幾至無役不與。

在抗戰勝利後,羅卓英升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在此期間羅卓英對南海諸島進行了主權維護。羅卓英曾經表示:“吾國為太平洋之大國,為求太平洋之太平,必須共同維護。我們必須穩站此南海三大群島,方能負起和平之使命。此為義務,亦為責任,更為安定太平洋、保障世界和平之基礎。”

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羅卓英隨陳誠到臺灣。

1961年羅卓英逝世後,陳誠親自撰寫祭文:“假令論及昔年報國,與其謂誠稍有貢獻,毋寧悉以屬之於兄。”


史論縱橫


陳誠是小委員長,那羅卓英就是小辭修。土木系的核心大佬。

羅卓英,1896年生,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抗戰期間參加多次對日大會戰,為抗戰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並在緬甸戰場對日作戰,揚威異域。抗戰勝利後晉升為陸軍上將。

1、鄉誼與同學誼

羅卓英第一不是黃埔教官,第二不是黃埔學生。這就得讓我們認真梳理他當時的人際關係。

1918年,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沒有考上;1919年,考上該校第八期炮科,與同學陳誠結為莫逆之交。大致接近於王柏齡與何應欽的關係。

(英氣)

畢業回家後,在老家大浦中學辦學,和軍界關係不大。

1923年,被老鄉鄒魯推薦到潮梅軍,雖然辭職,後來進入軍界應該也有這位老鄉推薦。要知道鄒是同盟會元老,《民報》案重要人物。

2、在軍隊發跡

相對於王柏齡爛泥扶不上牆,逢打必敗。羅卓英顯然不是如此,在東征惠州戰鬥中,發揮其專業素養,開炮轟破垛口,打開缺口,為破城立下大功。

之後主要就是跟著陳誠東征西討。

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21師參謀處長(陳誠為63團團長)、參謀長(師長陳誠)。

1928年,任浙江警備師上校團長(陳誠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

1929年,任第十一師參謀長(陳誠為十一師師長)、第三十三旅旅長、第十一師副師長、第十一師師長。

1930年,提升為第18軍副軍長(陳誠為軍長)。

嗣後,在歷次“圍剿”紅軍戰鬥中,也一直是陳誠的副手。

當然,羅將軍不可能一直是影子,在軍事上多任前敵指揮,獨當一面,到“兩廣事變”已經負責方面任務,冉冉升起的將星

3、抗戰軍功

羅店爭奪戰的核心作戰部隊就是18軍,其帳下黃維等死戰不退。與日軍反覆較量

1937年8月至11月淞滬會戰中的羅店爭奪戰是其率部參與的抗日首仗。他時任國“三來三往”,“十蕩十決”,“一個子彈一個敵,一寸河山一寸血”,堪稱“血肉磨坊”

先後參加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等。尤其是上高會戰:

1941年三四月,其率軍在江西上高擊敗日軍創造抗日戰爭中 “變內線被包圍為外線反包圍”的成功戰例:完勝日軍的兩個師團及一個混成旅團。是與臺兒莊、崑崙關、萬家嶺媲美的戰役。

(羅卓英、王耀武都是上高會戰功臣)

在遠征軍進入緬甸時,任第一路軍司令;後來任駐印軍副總指揮。在抗戰末期,任訓練總監。(因其藍姆伽經驗)。揚威異域。

到抗戰結束後,因功升為上將。

總結

羅卓英將軍有儒家之稱,很有文化底蘊,自然為人所喜。同時羅將軍在軍事技術、軍事指揮、軍隊訓練方面也是行家,無可挑剔。

羅的四大有點值得我們學習:愛國浩然之氣,不忘學習,專業過硬,人事處理能力極佳

參考文獻:

王自軍.南昌會戰始末[J].同舟共進,2017(04):53-56.

隆鴻昊.上高會戰勝利原因另探[J].蘭臺世界,2015(34):111-112.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他才是抗戰第一將,羅卓英,此人早年畢業於保定軍校,和陳誠是同窗,當然,陳誠和他關係也是相當不錯,陳誠擔任18軍軍長後,他的11師就讓羅卓英接任。在國民黨最負盛名的18軍將領中,先後有過5個一級上將,陳誠,羅卓英,周志柔,桂永清,高奎元,而這些將軍基本都是羅卓英一手帶出來的。

在14年的抗戰中,羅卓英沒有一日是不在戰場上的,其中最早的淞滬會戰,羅卓英率領的一個團的兵力守住了羅店,慘烈程度讓日軍都膽寒。之後羅卓英擔任戰區司令。之後日軍大面積進攻中國。

羅卓英總是出現在戰場上最該出現的地方,比方說長沙會戰,宜昌戰役等,被譽為蔣介石的救火隊長。在上高戰役中,羅卓英以兩萬人的傷亡殲滅日軍1,5萬人,此戰是近代中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而且也是自己損失最少的。被譽為最經典的戰役。

在之後的遠征軍出征中,總司令就是羅卓英,麾下有孫立人,杜聿明,戴安瀾,廖耀湘,鄭洞國等人,這些赫赫有名的將軍居然都是羅卓英一手帶出來的。可見此人能力之高。民國元老於右任曾盛讚羅卓英“行三萬里程,打二百回仗”但是這麼一個能打的將軍卻沒有出現在解放戰場上。

有人說是被蔣介石冷藏了,不止如此,羅卓英同時期的將軍,衛立煌,關麟徵也很少在解放戰場上顯露,解放戰爭期間,羅卓英一直待在南京,之後又去了臺灣和陳誠一道主持臺灣軍務。

不過老蔣對於這些抗日名將還是不錯的,羅卓英在後來糖尿病逝世,孫立人遭到蔣介石囚禁了33年,白崇禧也是心臟病突發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