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盲文國家標準7月1日實施 手語有了「通用語」

手語有了“通用語” 盲文有了“規範字”

近日,《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規範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經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同意,作為語言文字規範發佈,自2018年7月1日起實施。這就意味著,手語有了“通用語”,盲文有了“規範字”。

日前,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舉辦新聞發佈會,發佈《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研製和推廣的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1.“我國手語和盲文規範化工作的里程碑”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和信息載體。手語和盲文是我國三千多萬聽力殘疾人和視力殘疾人的特殊語言文字。雖然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手語和盲文的規範化工作,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手語地域差異大、對新事物的打法少,盲文標調不規範等,仍給聽力殘疾人和視力殘疾人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不便。

“全國各地手語的打法五花八門,一位北京的聾人,到了河北可能就無法與當地的聾人交流了。而我國現行盲文不標聲調,盲人閱讀只能根據上下文確定或猜讀聲調,很多時候不可靠。”中國殘聯副理事長程凱說,隨著我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聾人和盲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們對制定國家通用手語和盲文規範標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教育部、國家語委和中國殘聯曾共同委託國家手語和盲文研究中心開展了全國手語、盲文使用狀況的抽樣調查,對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4所各級各類特教學校發放了17000份問卷,回收近16000份。調查結果顯示,59%成年聾人和82.8%聾人工作者認為有必要制定國家通用手語,63.1%的成年聾人和85.2%的聾人工作者希望制定國家通用手語。半數以上的視力殘疾學生、教師和成年視力殘疾人認為需要完善盲文。

據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副主任李東梅介紹,為回應廣大殘疾人的關切,2010年底國家語委與中國殘聯共同設立重大科研項目,開展國家通用手語和盲文規範標準的研製。2015年,“國家通用手語標準”和“國家通用盲文標準”兩個重大課題順利結項,形成《國家通用手語方案》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兩項成果,於2016年至2017年在全國26個省份選擇了55家單位,包括特教院校、聾人協會、盲人協會、盲文出版單位,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試點。根據試點單位提出的意見建議,課題組又對方案進行了修訂完善,形成了《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

“這是一項嚴肅的科學研究,花了整整七年。”程凱說,七年時間,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語料採集,大量的分析比對、學術研究。這是我國手語和盲文規範化工作的重要成果和新的一個里程碑,為今後的應用推廣、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社會服務等奠定了堅實基礎。兩項規範近期已分別由華夏出版社和中國盲文出版社出版。

2.“回應了視力、聽力殘疾人對信息無障礙的迫切期盼”

“在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信息無障礙始終是我們的期盼,更是廣大聾人和盲人朋友的願望。如果語言文字都不規範、不統一,無障礙就更難以實現了。”程凱說,手語和盲文“國標”發佈的重要意義首先在於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回應了視力、聽力殘疾人對信息無障礙的迫切期盼。

語言文字有它自身的規律,手語和盲文也一樣。據程凱介紹,“約定俗成”是此次通用手語和通用盲文研製的基本規律。比如在通用手語研製課題組中,聽力殘疾人占課題組成員總數的3/4,體現了手語的第一使用者——聽力殘疾人在研究中的主體地位。課題組基於尊重手語的視覺語言的表達特點,從不同的角度比較、分析每一個手語動作,最終達成共識。

“還有一條基本規律就是簡明易用。國家通用盲文研究課題組召開了百餘次研討會,反覆篩選比較,先後形成過三類12個方案。有一些其他的方案沒有推行下去,就在於過於複雜,記起來摸起來都有難度。此次推出的盲文標準簡明易用,讓使用盲文的人一摸就能夠摸出其六個點字組成的不同的音節,甚至也能夠自然識別出它的標調。”程凱說。

國家手語和盲文研究中心行政委員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顧定倩介紹了《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的三個特點:一是詞彙的打法更符合聾人的使用習慣。比如“脫貧”,手語如果先打“脫”再打“貧”,聾人會認為還在“貧困”。如果先打“窮”,然後“跳出”窮,從表意來講,更符合脫貧的意思。二是求同存異。尊重不同地方的某些使用習慣。三是通用詞表既照顧到生活、勞動,還考慮教育需要。比如“的地得”,在平時聾人教育中是沒有的,但考慮到教育,必須放進去。

《國家通用盲文方案》又有哪些主要特點呢?國家手語和盲文研究中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教授鍾經華著重介紹了四點:一是新舊銜接。《方案》沿用現行盲文的聲母、韻母、聲調和標點符號,只是完善了現行盲文標調規則。學習了國家通用盲文的人,照樣可以閱讀以前舊版現行盲文書籍。二是讀音準確。過去60年實踐中遇到的讀音不準、詞義不清問題,主要源於標調率低和標調的不一致。三是省時省方。四是利於信息化。通用盲文本質上是字字標調的,在計算機後臺每個字都帶調(只是在紙質版的盲文中有省寫),這為盲文的計算機朗讀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中國殘聯理事、中國聾協主席楊洋說:“在《詞表》發佈實施之前,我們已試用近兩年,國家通用手語大部分就是聾人朋友日常的常用打法,遵循了聾人朋友日常交流的視覺語序,感覺非常自然順暢。國家通用手語就像普通話一樣,成了手語的‘普通話’。來自不同地方的以手語為主要交流語言的聾人朋友見面後能馬上進入無障礙的交流,不用擔心地域差異。”

3.“制定標準只是第一步,應用推廣更具有意義”

“標準的制定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打下了一個基礎,接下來的應用推廣更具有意義。”李東梅說,如何做好國家通用手語和國家通用盲文的推廣工作,是中國殘聯在國家語委和教育部的指導和支持下,聯合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要集中精力做好的一件事情。

據介紹,中央宣傳部、中國殘聯、教育部、國家語委、國家廣電總局聯合制定了國家通用手語推廣方案。針對目前手語專業人才缺乏、社會關注度低、經費缺乏等短板,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比如力爭到2020年,實現對特殊教育院校教師全員輪訓一遍;鼓勵殘聯工作人員瞭解、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手語;逐步建立手語翻譯培訓、認證等制度。

“我們還將利用一些現代的科技手段,比如AI技術,搭建學習平臺,讓視力殘疾人和聽力殘疾人通過手機等終端學習國家通用手語和通用盲文。”李冬梅說。

“我們將以特教院校和公共服務領域作為重點,會同教育部教材局,把兩個規範的標準更好地融入特教教材中,同時也抓住出版單位、新聞傳播等關鍵環節,通過骨幹的培訓、開設課程、完善相關規範、建立翻譯隊伍、搭建學習平臺以及開發信息化產品等,有步驟、分階段地推廣這兩個規範。”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說。

在福建省三明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劉閔華看來,通用手語和盲文不應僅僅是聽力殘疾人和視力殘疾人應用,而是全社會都要形成學習手語和盲文的濃厚氛圍,應搭建更多的學習平臺,以更好地實現殘健交流,為盲人、聾人創造更美好的無障礙交流環境。

手語盲文國家標準7月1日實施 手語有了“通用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