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困局與中年危機,何處安身?

某個冬夜我讀到一篇文章

寫進了我的心裡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示

只是抱歉讓大家久等了

✎ 編 者 按

所謂生命,就是自己和時間相處的方式。所謂“生”就是你的時間,所謂“命”就是你做的事。人生過半,不如真的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光陰。

這個冬天確實不太平。幾天前,有人在故事書的微信群裡發了一個帖子。帖子來自一位絕望的主婦,開頭是這麼寫的——

我曾經有個美滿幸福的家庭,老公忠厚善良、一對兒女乖巧聽話。我老公歐建新本來就職於中興通訊下屬中興網信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某研發組的主管,更是我們一家四口的精神和經濟支柱。可是12月10日這天他突然在中興研發大樓墜樓當場死亡。我們的家庭支柱倒了,留下我和9歲的兒子以及2歲的女兒,四個年邁的老人茫然失措,讓我天崩地裂!!完全不知將來該怎麼辦?怎麼辦??

一連串的感嘆號和問號,隔著手機屏幕,我們也能感受到那

濃濃的絕望情緒。

事情的背景是這樣,2017年12月10日上午,程序員歐某新從中興通訊的大樓頂上一躍而下,留下四位老人和一對年幼的兒女,結束了42歲的生命。

人在中年,卻選擇了終止生命。

在知乎上,IT業資深獵頭克里斯蒂娜醬這樣評價——

他的前半生,是典型的寒門子弟通過自己的勤奮,成為中產階級,改變貧窮命運的故事。如果不是這場死亡,他可能和千千萬萬個人到中年,事業小有成就的男人一樣,過著表面上妻賢子孝的幸福生活。可是,這幸福背後,是壓力,難以喘息;這幸福背後,是薄冰,一擊即碎。他的後半生,除了墜樓的那聲巨響,一切化為煙雲。

我在某天冬夜讀到這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但願是巧合,最近半年來無論是運營商、設備廠商還是應用服務商等,都爆出了員工輕生的新聞,對於這個外人看來多金、穩定的行業來說,確實顯得有些不正常了。

  • 2017年7月,廣東移動佛山分公司員工在家中自殺身亡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

  • 2017年9月,網絡電話應用Wephone創始人兼開發者蘇享茂自殺的消息曾刷爆網絡;

  • 2017年12月,中興通訊下屬分公司的技術研發人員歐某跳樓自殺引發行業熱議。

事實上,全球通信業的困局並非在國內才有。給人留下慵懶、閒散印象的法國是歐洲高福利國家的典型,其中的法國電信作為歐洲第三大“國企”被法國人視為夢寐以求的工作地,但誰都不曾想到2006年推行的內部改組計劃讓法電解僱了2萬多名員工。2008年起,這家企業持續性發生了24起員工自殺事件和13起自殺未遂事件。“法電自殺潮慘劇”正是因為部門重組和過度競爭帶來的日益加劇的員工壓力。

這個行業究竟是怎麼了?曾經人人羨慕,如今人人自危?是行業遭遇寒冬,還是個人因素干擾?從個人、企業再到行業,我們不妨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一下,或許除了同情與不安,我們還能聊些別的什麼。

/ 行業 /

凜冬已至,我們該何去何從?

行业困局与中年危机,何处安身?

2001年,華為風頭正勁,年度銷售額達到220億、利潤達到29億,任正非卻在內刊上發表了一篇《華為的冬天》大談危機和失敗,這種濃重的憂患意識引發了行業內的廣泛議論和反思。

文章裡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現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IT業的冬天對別的公司來說不一定是冬天,而對華為可能是冬天。華為的冬天可能來得更冷,更冷一些。我們還太嫩,我們公司經過十年的順利發展沒有經歷過挫折,不經過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確道路。磨難是一筆財富,而我們沒有經過磨難,這是我們最大的弱點。我們完全沒有適應不發展的心理準備與技能準備。

事實上,這篇文章在今天讀來仍然毫不過時,甚至可以說更加應景。通信行業確實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一場“劫難”,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行业困局与中年危机,何处安身?
行业困局与中年危机,何处安身?

如果說上面這兩組數據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我們來看一組更加直接的數據。2017年1-10月,全國電信業務總量完成21127億元,同比增長68.1%。電信業務收入完成10660億元,同比增長6.3%,增幅較去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

你還會為通信業務收入竟然還在保持增長心中暗喜?別逗了,我們看這組對比:業務總量增幅68.1%,而收入增幅只有6.3%,兩者竟有10.8倍!要知道這個差距在近兩年一直在不斷擴大,從最初的同幅增長再到後來越拉越大的量收剪刀差,現在這個詞兒應該改改了,改叫「量收增倍率

」。

這有一篇去年10月

面向省級運營商市場條線中層幹部的培訓材料

有些內容和觀點推薦看看

如果非要自我安慰一下,儘管差距越拉越大,那條收入曲線好歹還是向上走的。

這就是今天整個通信行業的現狀,業務總量在不斷增加但業務收入卻增長乏力,會不會有那麼一天,這條增長的曲線走到拐點開始調頭向下?這還僅僅是收入情況,如果我們要測算的是利潤,那個差距會更讓人心碎吧。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果通信運營商的日子不好過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參與者又會有什麼好日子呢?這也是我稱之為行業凜冬的原因,絕不是危言聳聽。

彼時華為正值快速發展期,任老闆尚且稱之為“冬天”,那麼今天的華為、中興以及一眾設備廠商們體驗著的可能已經是“河外星系”的溫度了。過去一個項目的利潤,現在不知道要靠多少個項目去湊,還要靠大量贈送、置換才能保證“不丟地盤”。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今天的局面呢?

從行業發展史觀的角度來看,這恐怕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從郵電分營、政企分家,國內運營商經歷了好幾次分分合合,儘管也曾有著明確的定位區分,但肩負的核心使命都是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由於通信事業涉及國計民生,國家也對運營商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信任,凡是涉及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幾乎是竭盡所能地支持。那麼大規模的資金從哪裡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恐怕也是通信行業黃金十年的內在邏輯,是支撐三大運營商超高速發展的核心前提。

一言以蔽之,通信業的快速發展是國家意志更是國家使命。

如今,中國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通信技術發展水平已經不再是“落後捱打”,更多是在引領全球。記得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講歐洲人為什麼不在地鐵裡看手機而是看書,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很好學,而是大部分歐洲的地鐵裡是沒有手機信號的。而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已經很難找到沒有移動網絡覆蓋的區域了。這在幾十年前是幾乎不可想象的。

換句話說,國家交給通信行業的歷史使命已經光榮地完成了,至少已經建成了全球領先的基礎通信設施網絡,而且還不止一張。如今,無論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還是中國聯通,都擁有著世界級的通信網絡。相比而言,電力、石油等能源行業的發展節奏就把控得更好。

這難道不是過去幾十年通信行業快速發展最好的成果?正因如此,我們才應當心懷敬畏,畢竟完成了歷史使命就有可能意味著退出歷史舞臺。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中國電信楊傑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提到信息通信業在新時代要完成三大使命,即:“建設網絡強國、打造一流企業和共築美好生活”。(竊以為除了第一點,通信運營商在另外兩點上還是處於相對被動的局面。)

對歷史敬畏、對現實敬畏以及對未來敬畏。但願通信業可以重整雄風,走進第二個黃金十年,那個機會來自5G還是別的什麼,我們翹首以盼。最近在大洋彼岸鬧得沸沸揚揚的“廢除網絡中立”或許是個端倪,意味著通信行業將要迎來一場新的劇變。

/ 企業 /

理性競爭,重新激活員工活力

行业困局与中年危机,何处安身?

我一直在期盼著那麼一天,通信企業創新不僅僅停留在“花式降價”上。這話看上去有點兒政治不正確,尤其是在這個不斷宣揚“提速降費”的國家。

但是,不斷降低資費確實已經成為了某種常態,以至於我總感覺有一天通信運營商會被歸為“公益類”企業的行列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不過,所有降價促銷不過是某種經營思想的外在表象,現象背後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談到這裡,就不得不聊聊另一個話題:體制機制。

近年來,我們常常可以在通信行業內感受到一種比較奇怪的情緒:總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滿意。你可能會說,其實各行各業都有這種現象,並不算什麼特例。但通信行業的這股悲觀情緒並不是間歇性的、週期性的,而是在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時間段裡以某種節奏不斷擴大、強化,自上到下莫不如是。

具體到運營商,從國有資本和經營者兩個角度來看,一方面國家認為投入了鉅額資金且是“專項經營”,那些收益不過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已;另一方面經營者認為收益主要來自於自身對市場的把控,雙方都覺得是天經地義,都認為自己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自己是吃虧的一方。稍微“理智”一點的經營者就會為了防止鞭打快牛不斷調低資方的預期,通過一系列運營手段來管控收入甚至不惜喪失一定的市場機會。

從表象來看,機制僵化,推諉扯皮,論資排輩,懶政怠政甚至更加嚴重的問題就像房間裡的大象觸目驚心地存在著,但又被明目張膽地忽略了,似乎誰都無能為力。如果深諳人性的話,這些現象只是“果”,更加深層次的“因”說到底還是“權-責-利”不對等。沒有將個人收益與組織利益掛鉤的獎勵機制,同樣也不會有將組織損失與個人過失匹配的懲戒機制。在這樣的環境下,“大鍋飯”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沒有解決這個深層次的矛盾,改革都很難真正落地,這也是我為什麼不看好聯通混改的原因。

激勵機制的缺失和扭曲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相互制約”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企業實際上就營造了一種導向和氛圍,鼓勵了員工片面地追求上級滿意、應付考核,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取悅與迎合上級組織上面,而忽視了實際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員工的工作態度會在環境影響下逐漸懈怠下來,甚至出現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的現象。運營商如此,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當然會在不同程度受到影響。

從業務發展層面來看,運營商也面臨很多困境。主營業務被旁路和替代風險日趨增大、用戶層面的運營能力顯著缺失、核心能力空心化現象屢見不鮮、溝通和協調成本越來越高、管理複雜度和難度越來越大……這些都在困擾著企業以及企業中的員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