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語音晶片火熱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如果要概括近兩年的AI創企現狀,融資和造芯是繞不開的話題。而芯片這個詞,極有可能會入選2018年年度關鍵詞。

從去年開始起來的熱度,在中興事件的催化下,快速發生更強烈的化學反應。這其中,最耐人尋味的便是AI語音芯片的快速崛起:

5月到7月,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從公開報道的資料可以看到有超過5家公司對外宣佈做了AI語音芯片:

AI語音芯片火熱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那麼,為什麼大家會不約而同的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發布AI語音芯片,這背後的邏輯到底是什麼呢?

導火索:智能音箱市場的小爆發

今年的618促銷活動,天貓精靈玩了一把價格營銷戰,只需要99元就能購買一臺智能音箱。很快,在7月5日,天貓精靈就宣佈一年時間內,他們的全渠道銷量累計超過500萬臺。

這種巨頭壓低價格走量的行為,很快引起了連鎖反應,關於智能音箱風口的討論甚囂塵上,由亞馬遜帶起的這陣風終於刮到了國內。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 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音箱的總銷量達到920萬,同比增長278%。

AI語音芯片火熱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當設備的量剛起來的時候,大家突然意識到芯片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將它的必要性放到一個更高的位置。”作為最早開始佈局AI語音芯片的雲知聲,其創始人黃偉談到最近的芯片熱如是說道。

這一輪智能音箱市場的爆發,讓不少人看到潛在的AI語音芯片市場機會。

據今年3月外媒Information的報道,亞馬遜正在設計定製用於支持智能音箱Echo的AI芯片,當時消息稱亞馬遜已經擁有449名有芯片專業知識、技能的員工。

無獨有偶,剛剛被阿里收購的中天微,也在7月初表示要發佈智能語音芯片。

巨頭潛在的動作是最重要的市場風向標之一,這個導火索也順其自然地燃到了AI語音芯片上,探尋其背後的邏輯,也在於AI語音芯片較之於傳統通用芯片的優勢。

其實最早的通用芯片在語音方面發揮的功效並不大,通常情況下就是將多媒體數字編碼器+數字信號模塊處理相結合。

在2014年年底的時候,亞馬遜的Echo問世,有些半導體廠商瞄準了這塊市場,開始推出語音芯片,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聯發科。據瞭解,當時有人推測2016年智能音箱市場將近80%的芯片都是MTK提供的,而這又得益於他們和亞馬遜Echo的深度合作。

當智能硬件對語音交互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很多東西需要在端上實現,比如喚醒、數據信號處理。同時考慮安全、網絡情況等因素,AI語音芯片出現是必然結果。

相比較語音芯片,AI語音芯片集成度高、功耗低、成本低,能夠實現算法和終端的完美結合。

Rokid聯合創始人王舜德在回答當初為什麼會做AI語音芯片的時候,就提到“因為我們知道做產品的痛苦,瞭解芯片的價錢會帶動整個產品,而當時的芯片非常耗電,集成度低。經歷過這些痛點,我們就想優化芯片的設計,用上我們前端的算法。”

算法—芯片—硬件:商業化落地的必然

仔細梳理一下現在幾大主流AI創企做AI語音芯片的思路,大多數還是選擇和有經驗的芯片公司深度合作。

比如出門問問和Rokid就宣佈自己的芯片是基於杭州國芯科技芯片深度定製,其中Rokid的KAMINO18基於40nm工藝的國芯GX8010製造,GX8010是國芯去年發佈的主打AI交互的NPU芯片,該芯片專為物聯網應用設計,具備低功耗、可離線、可移動的優勢。思必馳在宣佈打造芯片的時候,也提到他們會和某芯片巨頭在AI芯片方面達成合作,成立合資公司。

AI語音芯片火熱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芯片公司提供低功耗、集成度低的設計架構,AI語音技術公司則會在麥克風陣列信號處理、語音交互SDK以及語音降噪、喚醒、識別理解上做功夫,將自有的AI語音交互技術集成到其中。

為什麼算法技術落地,要從芯片以後後續的硬件開始,箇中緣由離不開我國的軟硬件環境。

華為的輪值CEO徐直軍在2018年軟博會上曾提到:“國內客戶尤其不接受軟件收費,導致國內軟件產品型企業無法形成商業模式。”

大家接受的軟件銷售模式就是類似於硬件的模式,國內就認為硬件很值錢,軟件不值錢,認為它的成本低。

所以在國內如果要實現業務和商業快速增長,規模化的爆發,只做算法、軟件是非常困難的。最新的技術、方案,包括產品通過硬件載體的方式更有可能實現規模化的增長和複製。

所以,AI公司的算法集成到芯片公司的語音芯片中,可以說是一個省力又討好的合作,而AI語音芯片伴隨著各種智能硬件熱度上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刨除這些技術因素,講好芯片的故事,也有助於AI企業獲得融資,有更多的資本施展自己的實力。尤其是當下的時間節點:做芯片既是技術實力的表現,也是民族情懷的象徵體。

在這樣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背景下,AI語音芯片走向崛起爆發期,實屬意料之中。

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一些跟風者想在浮躁的市場裡作個“網紅”,蹭一波AI語音芯片的熱度,不過做芯片不是做肥皂,規模化的產業考驗的不僅僅是技術實力,還有商業落地能力以及風險承擔能力。

虛火還是實熱?

智能音箱的蝴蝶效應以及芯片熱度等表徵原因之外,從需求和產業去洞悉這次AI語音芯片熱的話,還得從更廣闊的應用場景以及商業落地說起。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AI的殺手級應用還沒出現,不管是智能音箱還是其他產品,都還沒有成為一個剛需。因此,只有使語音真正成為人機交互的主流,才能推動AI語音芯片的爆發。

所以儘管AI芯片熱度高,但隨之而來的理性聲音會問到語音技術的真實需求市場到底在哪裡?

以智能音箱為例,在沒有形成家居物聯網前,很多人認為其更像是一個擺設性的雞肋硬件。在當下技術還未達到理想情況下,可以說消費端市場對於語音交互和識別等的剛需仍然有待挖掘。

為此我們整理了幾大AI語音技術公司的產品和方案:

AI語音芯片火熱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回頭看國外的科技巨頭,也是遵循著相似的路徑在發展,他們通過投資或者收購的手段,做硬件,開放應用平臺。

AI語音芯片火熱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從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目前,無論是像思必馳、雲知聲、出門問問、Rokid這樣的AI創企,還是谷歌、亞馬遜、蘋果這樣的巨頭,他們在應用場景的落地上有諸多交叉,大多偏向以物聯網為中心,圍繞智能家居、車載、機器人展開佈局。而智能家庭、物聯網的主戰場之外,像智慧醫療、也是這些AI企業正在拓展的新邊疆。

AI語音芯片火熱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同時,根據易觀的報告來看,智能語音市場整體處於高速發展期,基於語音交互的智能車載,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等垂直領域都將日趨成熟。

在這些場景中,人工智能語音技術雖然算不上非常核心和必不可少的技術,但是沿襲消費升級和技術迭代的發展軌跡,AI語音芯片背後所承載的語音識別、交互技術絕對是大勢所趨。

基於這樣的發展路徑規劃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的預測,AI語音芯片的火熱也是理所當然。

就像一個人的身體是由多個器官組成的,在很多智能應用場景,AI語音芯片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算法技術的顯性體現,芯片作為“硬件”去配合自家的軟件解決方案,最終去完成生態的閉環。

披荊斬棘的關鍵:技術+數據

做AI語音芯片是個投入巨大的工程,Rokid聯合創始人王舜德表示,“芯片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量,芯片關鍵的利潤就是上五百萬以上。”

那麼企業如果想要擁有自造血能力,目前面對的最大瓶頸又是什麼?”

王舜德提出了兩點:數據和交互。其中,交互指的是“現在語音技術連一般小白用戶的行業理想都沒達到 ”,這也意味著語音技術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

以數據為例,AI公司的競爭力表現之一就是數據,如何在行業內實現深度迴流,是AI語音技術公司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只有實現深度數據迴流之後,在行業內做算法才會更加精準,產品競爭力更強。

但是整個人工智能裡除了核心算法和算力外,場景和數據也非常重要:技術、方案、產品在核心應用場景上要能夠推廣出去,最終給公司帶來切切實實營收。

確實,除一體化的解決方案之外,與場景的深度融合才是未來真正的考驗。安創空間聯合創始人楊宇欣表示,“AI公司如果只做芯片,沒有算法和場景的話立馬就會遇到生態系統的問題。現在有了算法和芯片,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深入場景打造優秀的語音交互體驗。

技術之外,思必馳的高始興也強調了產業落地的重要性,“技術和產業要形成一個循環,而且要把握好窗口期,機會過了就沒有了。”

在AI賦能傳統行業的窗口期,一旦一家足夠強大的AI公司切入到某個行業,它就能依靠數據和積累的行業經驗,建立起自己的壁壘。

這也是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下,AI企業的競爭力所在:技術+數據。

走出舒適區,面對真實的市場

“開始很多團隊希望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最擅長的能做的比較好,團隊也比較舒服,你從算法往芯片或者硬件走,你就得突破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個可能是需要對自我的一個挑戰的。”

比如AI芯片僅僅強化深度學習能力是不夠的,傳感器接入,信號處理,檢測識別,以及軟件層面的決策和反饋等,各個環節需要的算法和計算特性也是不一樣的。

從算法到芯片、硬件,對於很多初創企業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大的跨越,這也是為什麼一部分AI公司會選擇和芯片公司深度合作。因為要逃離舒適區,就得投入更多的精力,趟過更多的坑。

再就是市場的現狀,不可否認天貓精靈賣得很好,但是背後是阿里龐大的資金在做支撐,但無疑這種狀態不會持久,當這個生態去掉大頭後,很多硬件的成本都得面對真實成本,回到一個正常的階段。

所以在AI語音芯片落地上,大家更多的還會將眼光瞄準整個物聯網領域,雲知聲黃偉在採訪中就提到,

“今天看起來智能音箱起來的量比較多,其實它是巨頭在拼命的補貼,但那不是真正的市場行為。”

他提到雲知聲做的其他智能語音場景雖不像智能音箱那樣,但縱向對比的依然有大幅度的增長。

確實,如果把智能音箱百萬、千萬的量級放在智能語音市場,只是滄海一粟。在思必馳的高始興來看,智能音箱的量還不能算“爆品”,“我們中國乃至全球的人口,每個人每個家庭裡都有幾個智能硬件,在加上一些行業應用場景,最終物聯網智能硬件的終端會遠遠超過智能手機。”

結語:

在和多位AI語音技術初創公司採訪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會提到,自己並不是PPT造芯,有的表態已經和合作企業達成流片;有的表態芯片已經開始規模化應用……在這條賽道上,業內人達成了共識:市場剛剛開始,遠遠沒到競爭的時候,其實需要越來越多的公司一塊把市場做大,到那個時候再去細分賽道。

AI語音芯片的熱戰才剛剛開始,對於這些AI語音技術公司來說,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PS:8月9日,由鎂客網主辦的“M-TECH” AI芯片商業化之路論壇將於北京舉辦,我們將邀請正在這個行業探索的獨角獸企業代表、技術大咖、投資機構、學術專家等,共同去撥開AI芯片商業化落地的迷霧,探討更多可能性。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AI語音芯片火熱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