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大热天的中午,农妇做事做的正苦。

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床上睡午觉醒过来,就叫道:大姐,拿个柿饼来!”

一如在农夫眼中:皇上爷使的扁担,肯定是金的。

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01

面对未知,我们每个人都如这农夫农妇一般

只会(也只能)基于固有的经验和认知做出判断

这是每个人思维的路径依赖。

认知的差异,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你的思维模式和审美偏好。

所以说,人与人最大的差异是认知。

沟通难,说服人难,是因为跨越认知鸿沟太难。

从这个意义上讲,

人和人之间的比拼,本质上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趋势的洞察。

固然行动力有差异,但行动的本质也是实践认知。

行动不足,乃是认知不够深刻。

要提升认知,读书就是最易获取、也最廉价的手段。

当然,提升认知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行万里路、比如交友、比如自己亲身去体验,但所有这些手段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本高,而效率低。

人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本书。但事实往往是,绝大多数人说了一辈子话,加起来的质量也抵不过两页书。

02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从根本来讲,这是提升了认知。

判断一个人的认知维度,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看他读什么书。当你和一个人读过同样的书,对书有类似的偏好,那说明你们已经有很多内在的东西在一个水平线了。

因为你读过的书,就是你过去几十年生活和教育的总和。

提升认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与结构,改变自己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这是读书的第一层意义。

03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在我们的身边,是没有生活的。

我们并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而是时时被被生活奴役,被生活操控,终日忙忙碌碌而又碌碌无为。

我常常觉得,其实我并不属于我。

你的时间,你的情感,你的空间……常常属于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的朋友、你的男女朋友、你的伴侣、你的孩子、你的上级、你的下属、你的客户、你的偶像,乃至形形色色占据着你生活的人。

只有你从这个现实世界脱身而出,进入书中另一个广袤的世界,摆脱肉身的羁绊,忘却尘世的身份。这时你才重获自由,开始了心灵的遨游。

我们的生活每天就在身边发生,但它却一点也不真实。我总是浑浑噩噩度过一整天,既没有什么理由要笑,也没有什么理由要哭。

我感受不到生活的存在,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但书中那些熠熠生辉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情节,

书中的那些真诚、那些爱情、那些诡计、那些谎言,

却总能牵动你的心弦,攫取你的情感,让你强烈的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到底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想要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书里这些未知的故事、这些虚构的世界,对现实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庄子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当你读一本书,不知不觉中,眼界得以开阔,心智得以启迪,灵感得以迸发,生命得以滋养。一句话,你跟读这本书之前的你,已经不一样了。

发现未知,让你获取现实生活以外更丰富的体验,得到生命的滋养、心灵的成长,这便是书的第二层意义。

04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有一集乾隆带着纪晓岚、和绅两人微服私访,到一间客栈吃饭。

和大人预先安排好的厨子给三人端上来三碗白饭,饭下面埋着不同的菜。

三碗饭分别叫做看着糊涂、吃着明白、心里清楚。

叫我说啊,人为什么读书?

无非是图一个自己明白、心里清楚。

难得糊涂,很难得。

但那也得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你要是不明白,那就真成老糊涂了。

前不久看傅盛一篇文章,

人有四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95%的人停留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的人,不足1%。

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认识你自己”2000多年前,这句话就被刻在了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

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读书为什么,是为了让你在畅游光怪陆离的未知旅程中,能够发现真正的自我与志趣所在。读一本书,你对这人生多了一份认知,心底多了一份明白。

这便是书的第三层意义。

总而言之,书的价值有三:

提升认知、发现未知、拥有自知。

打开一本书,其实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上看天文,下游地理。前观五千年前,后视亿万年后。左揽九天,右察五洋。向外观,也向内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