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早晚會忘,爲什麼還要讀書?

大熱天的中午,農婦做事做的正苦。

忽而嘆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麼快活。床上睡午覺醒過來,就叫道:大姐,拿個柿餅來!”

一如在農夫眼中:皇上爺使的扁擔,肯定是金的。

讀書早晚會忘,為什麼還要讀書?

01

面對未知,我們每個人都如這農夫農婦一般

只會(也只能)基於固有的經驗和認知做出判斷

這是每個人思維的路徑依賴。

認知的差異,不知不覺中決定了你的思維模式和審美偏好。

所以說,人與人最大的差異是認知。

溝通難,說服人難,是因為跨越認知鴻溝太難。

從這個意義上講,

人和人之間的比拼,本質上比拼的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對趨勢的洞察。

固然行動力有差異,但行動的本質也是實踐認知。

行動不足,乃是認知不夠深刻。

要提升認知,讀書就是最易獲取、也最廉價的手段。

當然,提升認知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行萬里路、比如交友、比如自己親身去體驗,但所有這些手段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成本高,而效率低。

人們常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本書。但事實往往是,絕大多數人說了一輩子話,加起來的質量也抵不過兩頁書。

02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從根本來講,這是提升了認知。

判斷一個人的認知維度,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看他讀什麼書。當你和一個人讀過同樣的書,對書有類似的偏好,那說明你們已經有很多內在的東西在一個水平線了。

因為你讀過的書,就是你過去幾十年生活和教育的總和。

提升認知,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與結構,改變自己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這是讀書的第一層意義。

03

米蘭昆德拉說,生活在別處。在我們的身邊,是沒有生活的。

我們並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而是時時被被生活奴役,被生活操控,終日忙忙碌碌而又碌碌無為。

我常常覺得,其實我並不屬於我。

你的時間,你的情感,你的空間……常常屬於你的父母、你的老師、你的朋友、你的男女朋友、你的伴侶、你的孩子、你的上級、你的下屬、你的客戶、你的偶像,乃至形形色色佔據著你生活的人。

只有你從這個現實世界脫身而出,進入書中另一個廣袤的世界,擺脫肉身的羈絆,忘卻塵世的身份。這時你才重獲自由,開始了心靈的遨遊。

我們的生活每天就在身邊發生,但它卻一點也不真實。我總是渾渾噩噩度過一整天,既沒有什麼理由要笑,也沒有什麼理由要哭。

我感受不到生活的存在,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但書中那些熠熠生輝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扣人心絃的情節,

書中的那些真誠、那些愛情、那些詭計、那些謊言,

卻總能牽動你的心絃,攫取你的情感,讓你強烈的感受到自己的內心,到底喜歡什麼、厭惡什麼、想要什麼。

也許有人會說,書裡這些未知的故事、這些虛構的世界,對現實又有什麼用處,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莊子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當你讀一本書,不知不覺中,眼界得以開闊,心智得以啟迪,靈感得以迸發,生命得以滋養。一句話,你跟讀這本書之前的你,已經不一樣了。

發現未知,讓你獲取現實生活以外更豐富的體驗,得到生命的滋養、心靈的成長,這便是書的第二層意義。

04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有一集乾隆帶著紀曉嵐、和紳兩人微服私訪,到一間客棧吃飯。

和大人預先安排好的廚子給三人端上來三碗白飯,飯下面埋著不同的菜。

三碗飯分別叫做看著糊塗、吃著明白、心裡清楚。

叫我說啊,人為什麼讀書?

無非是圖一個自己明白、心裡清楚。

難得糊塗,很難得。

但那也得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你要是不明白,那就真成老糊塗了。

前不久看傅盛一篇文章,

人有四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95%的人停留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的人,不足1%。

讀書早晚會忘,為什麼還要讀書?

“認識你自己”2000多年前,這句話就被刻在了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

讀書早晚會忘,為什麼還要讀書?

讀書為什麼,是為了讓你在暢遊光怪陸離的未知旅程中,能夠發現真正的自我與志趣所在。讀一本書,你對這人生多了一份認知,心底多了一份明白。

這便是書的第三層意義。

總而言之,書的價值有三:

提升認知、發現未知、擁有自知。

打開一本書,其實就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上看天文,下游地理。前觀五千年前,後視億萬年後。左攬九天,右察五洋。向外觀,也向內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