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爲什麼?

薛程峰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一箇中國之前的中國逐漸的清晰起來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即夏商周斷代工程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從2001年提出至今,已經實施了有四個階段的研究工作,一箇中國之前的中國也逐漸的清晰起來。探源研究中,特別關注了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幾處都邑性遺址。

浙江良渚遺發現了鑑於距今5000年前、長1800米、寬1500米,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和800達萬平方米的外城。為防止遭洪水侵害,還堆積了長3.5公里、寬十幾米、高數米的大型水塝,其工程量在全世界同一時期的建築中是首屈一指。

山西陶寺遺址同樣發現了修建於距今4300年前的巨型城址,280萬平方米的城內,已有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一般居民區和墓葬區等嚴格的功能分區。

陝西石峁古城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則有皇城、內城和外城構成。古城是用石塊在丘陵之上壘築而成,皇城的城牆高達9米,外城的城門上建有高大的躲樓。

探源工程研究發現,中國文明始為散佈在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的許多地方文明構成的一個巨大總體。體量遠超世界上其他幾個古代文明。從距今大約5800年起,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地區,開始了向複雜化的加速度發展。從中華民族起源至大約距今3800年,長達1000多年裡,文獻傳說有許多這一時期“天下萬國”的說法。探源研究將這個階段叫囧做“古國時代”,認為是中國文明早期發展的第一大的階段。在這1000多年裡,各地方文明分別有自己的研究方式、特點,有彼此間交流競爭、取長補短,逐漸呈現出一體化趨勢,匯成中華文明的洪流。並在“古國時代”大晚期,以河南二里頭為代表的中原地區,大量吸收各種外來的先進文化因素,同時對外輻射其強大的影響,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王朝氣象。這一過程在探源研究中稱為中國文明的多元一體,作為一種歷史趨勢,奠定了日後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礎,也成為了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和源頭。

2018年5月28日上午,國新辦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探源研究通過對眾多遺址開展的大規模考古研究,以豐富的考古資料證實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磊寶笑笑吧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這是易中天在《中華史》中所述的觀點,只要翻翻這本書,大致能明白他為什麼說中華文明是3700年。

在《中華史》02卷《國家篇》中,易中天是這麼寫的:

文明是人類自己上演的節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戲很長……最原始的文化,是分散在世界各地自生自滅的。這就是“文化點”……不同的文化片,由於遷徙、聯合、兼併甚至戰爭,則會形成“文化圈”。這個時候,離國家就不遠了;而國家一旦誕生,人類就進入了文明時代。

這包含了兩個信息:1、在易中天看來,文明的形成是循序漸進、由原始的文化累積發展而成的,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2、文明的出現是以國家的誕生為基礎的。

所以,我們應該從這兩個信息中入手,來分析易中天的所說的中華文明。

關於第一點沒有什麼好說的,文化與文明在學術上本就是兩種概念,舉個例子,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半坡文化或更久遠的山頂洞文化,但不能說中國的文明史從那時候開端。第二點,這裡易中天借用的是恩格斯的理論,即“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而在這個基礎上,易中天還舉了猶太人的例子,即“只要建立過國家,哪怕後來失去,文明也不會消失”,可見在人類史上,文明的出現與國家的出現是相輔相成的。這個論點對不對,請自行判斷,我們只討論易中天是如何得出“中華文明3700年曆史”這一結論的。

因此,易中天要尋找中華文明的開端,當然需要套用上述兩個論點,而最關鍵的則在於,找到“中國”這個國家最早形成的時間。正如易中天在書中所說的:

3700年中華文明史是有考古依據的,據最新“碳14”的測定,被譽為中華文明開端的二里頭文化一期年代,至今天剛好是3763年。上下5000年,是文化;3700年,才是文明史。

顯然,易中天借用的是考古學的證據。那麼,他所說的二里頭文化,是否能代表中國最早形成的證據?大致上可以認為,是的。比如當代考古學家許宏就有過描述:

作為政治實體的中國,只能上溯到二里頭……易中天說中華文明自3700年前始,是有道理的。易中天先生是吸納了包括本人在內的考古學者關於中華文明史研究的成果,他應該是從最狹義的政治實體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我們說“中國”這個概念,應該先把它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中國”來說。

當然,研究中國的文明史,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比如歷史學就有文獻史學和考古史學兩大門類,而易中天在這裡使用的是考古史學。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說“3700年中華文明史是有考古依據的”的原因。


好了,易中天為什麼會說中華文明是3700年,我們應該已經瞭解了。我們可以再談談另一個問題:易中天將中華文明的歷史限定為3700年,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否認了夏朝、甚至更早之前的中國歷史?

我發現在回答區和評論區,持有這種觀點的朋友還真不少。比如這位答主:

再比如這幾位:

很顯然,上述這幾位根本就沒完整的看過易中天的《中華史》。因為《中華史》的第一部《祖先》當中,易中天就詳細闡述了從女媧伏羲、到三皇五帝乃至堯舜禹的歷史。沒看過沒關係,我告訴你,這本書的封面是這個樣子的:

至於說易中天否認夏,那更是無稽之談。因為在中華史第二部《國家》中,易中天對夏也有涉及:

沒有證據證明,夏並不存在。由於考古學的證據不足,夏的存在一直受到質疑,它甚至被認為是周人捏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證明推翻殷商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這當然有其道理。問題是,如果沒有夏,則殷商就成了“天上掉下的林妹妹”,講得通嗎?

這是否認夏存在的態度嗎?

寫了這麼多,在解答題主這道問題之餘,也想表達自己的一個看法。我們在評價易中天的這句話之前,能否翻翻原著、找找資料,搞清楚來龍去脈,再來評判易中天的是非對錯?

畢竟,在討論一個學術上的問題時出現無腦噴子,真的是一件很倒胃口的事情。


抱玉鞍


易中天先生課講得很好,知識也挺淵博,在百家講壇開講《品三國》,也很成功。易中天先生,還講過史記等等。不管他在廈門大學的專業是否是歷史,但是他的研究領域進入歷史專業了。從他講課的水平來說,對得起教授的頭銜了。但是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觀察易中天先生,他沒有出類拔萃獨到的研究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易中天離專家型學者,還有一定的距離。

後來,易中天要寫36卷的《易中天中國史》,冷清覺得勉為其難了。要寫中國5000年的歷史專集,豈能是易中天先生一人之力能夠完成,尤其易中天先生就沒有獨到的科研成果。既然,既無科研成果,又沒有一個龐大的專家學者團隊幫助,易中天的《易中天中華史》,就不具備權威性質,可以視作科普性歷史讀物。

後來,冷清才聽說,易《中天中華史》從3700年前的商朝寫起。冷清很是納悶,易中天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他沒有歷史常識嗎?後來一想,易中天是受國外歷史學界的影響,因為,西方的漢學家及歷史考古學家,不承認中國有夏朝,更別說承認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了。

作為一個歷史界的名人,易中天全盤接受西方的觀點,真的很可怕。不管易中天的水平如何,但是他的《易中天中華史》,從3700年前的商朝寫起,對中國歷史學界有巨大的殺傷力,對年輕人的歷史觀影響也很大。如果再有幾個易中天式的學者名人,一起追捧西方對中國歷史的指責,中國沒有夏朝的說法真的就成立了。

作為中國歷史學界的名人,懷疑自己祖國的歷史,易中天真的很失職。要寫中華史,猿人部分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一定要從三皇五帝寫起。易中天寫的是中華史,不是希臘羅馬史,用不著管西方學者的意見和觀點。西方學者說中國沒有夏朝,就真的沒有夏朝了嗎?

西方學者以前連商朝都不承認,後來殷墟的發現挖掘,西方學者就閉嘴了。西方學者不承認中國歷史,是因為西方一直把中國作為假想敵。他們經過幾百年的研究,認識到中國之所以不能被打倒並戰勝,是因為中國歷史文化悠久,中國有五千年不間斷的歷史,中國還有目前世界獨一無二的漢字,這兩樣文化加上祖先崇拜的信仰。使得中國強大之時,別的國家無法戰勝,即便不強大的時候,別人也消滅不了中國。

因此,西方就從中國文化入手,否認中國歷史,否認中國沒有信仰。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摧毀中國文化,摧毀中國文化之後,一個沒有文化靈魂的中國,就比較容易戰勝了。而易中天先生,無形中幫了西方否定中國文化的忙。儘管易中天先生的知識很淵博,但他沒有自己的獨到研究成果,也不堅持中國歷史文化久遠原則。

其實,中國早於商朝的文化遺址很多,我記得易中天參加過金沙博物館開館儀式,當時該館的鎮館之寶,三千多年前的“太陽鳥金箔”展出。而比金沙遺址還早的三星堆遺址,起源比夏朝還早。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石茆遺址,易中天先生都視而不見。易中天先生不是不知道,而是他的學術觀念有問題。

易中天先生,憑藉自己的學識和名氣,寫點書賣點錢,無可指責。但是,他迎合西方指責,說中國只有3700年曆史,就不是他無知的問題,而是他的歷史立場有問題。有些出了名的中學歷史老師,說中國只有3700年曆史,都已經是職業失職了,而易中天這樣的名人大腕也說,中國只有3700年曆史,那就是妄自菲薄中國歷史。


冷清先生


易老師儘管《中華史》飽受爭議,但這個觀點還真不能算錯,不過是大家對於“文明”認定標準不同。

過去所謂的“上下五千年”,是晚清基於《五帝本紀》及相關注疏的說法,從黃帝開始到晚清四百多年,取整數說是五千年。可見,這種說法完全基於傳世文獻,不符合現代史學觀念。至於夏商周斷代工程斷夏朝為前2070年,那麼距今就是四千年,實際上也偏文獻說法,無非以黃帝還是夏朝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而已。

至於距今3700年,則是以考古發現的二里頭遺址一期作為文明起源。二里頭遺址一期,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而根據恩格斯的國家理論“國家是文明社會的總和”,文明和國家正是相輔相成的。而在易老師之前也有學者說過,比如中國考古學會前常務理事鄒衡教授在《中國文明的誕生》就說“從二里頭文化開始,中國古代進到一個新的時代——文明時代”。

不過,對於文明和國家的關係,確實一直也存在爭議。如果用外國流行最嚴格的說法,要有文字才算文明,那麼殷墟才算進入文明社會;目前國內說法卻往往比較寬鬆,認為先國家時代就進入了文明社會,尤其是近年一直宣傳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起源,這樣一來就正好和文獻的“五千年文明”吻合了。


林屋公子


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下面先從對易中天老師的瞭解認識談起,僅就本人對文明劃分的觀點來分析一下“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的是與非。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淵源流長。久經不衰,傳承至今。作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都應該認識瞭解先人們的歷史,易中天老師在對歷史的演講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以前看過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演講,為了把歷史人物描述的繪聲繪色,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在保證原事實的前提下,他運用了一些現代大家熟知的詞語來對遙遠的過去發生的人物、情節、細節、場景進行了刻劃,把歷史人物展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如身臨其境,結果獲得巨大成功。

作為唯一傳承下來的歷史文明古國,漢語歷經幾千年,語言和文字也發生著較大的變化,變化的差異性使生活節奏加快的現代人缺乏認識瞭解歷史的“平臺”,而易中天老師能用現代調侃的方式將歷史大眾化,讓人們通俗易懂快速的重新認識先人的歷史,成為站領打破“之乎者也”傳授歷史方式制高點的開拓者,應該是順應時代的創舉,可是卻招至有“學者”指責他缺乏嚴肅性,如果用學術的觀點倒也罷,因為“學術”只有相互辯論才能正本清源,但令人遺憾地是某些人卻站在了社會經濟角度去“辯論”,實在不敢恭維。

這到底出於何種心態恐怕只有自己清楚了,⋯⋯對此不做贅述,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用“經濟學”的觀點“辯論”易中天老師的是非,不僅犯了理性錯誤有失“學者、專家”風度,還使其“學術”陷於狹隘之心、頹廢之態,是不是低俗的狠呢?這並不奇怪,當某些領域長期被某些“專家、學者”等領銜人物主導或鎖定時,若不能吐古納新,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固步自封穩定的“怪圈”,久而久之,其先進性亦會弱化。歷史是不斷進步的,當有“新”衝擊碰撞到這個“怪圈”時,自然會被牴觸或排斥。

這個“怪圈”大到歷史亦如此,社會總是在矛盾中不斷自我更新揚棄完善。如秦始皇建立了秦帝國,其尊崇法家,來了個“焚書坑儒”,康有為時代“公車上書”被絞殺。哥白尼的“日心說”更正了當時的宇宙觀衝撞了教會《聖經》的權威被火燒死,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結果被教會終身監禁。⋯⋯中外例子枚不勝舉,這都是是歷史的宿命。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已知始於伏羲的萬年中華文明史早已形成固有的樸素唯物史觀代代傳承至今,毋庸置疑已經深深刻進華夏血脈的遺傳基因,易中天老師的一句話“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文明史”的結論,自然引起強烈反對。而易中天老師的角色不免轉換成如同當年非議他的“學者、專家”一樣亦身陷輿論漩渦,作為傳授歷史的名人對中華文明史有這樣與華夏子民大相徑庭的定義或看法,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可惜!

有的聊友引經據典為其論證,誠然,從邏輯上易中天老師的論證似乎正確,但對某些問題“邏輯”上的”正確”未必會得出正確的結果。多年前曾經經常在電視上播放的“大學生正方、反方辯論”的節目,有時是反方將正方駁倒,結果是錯務的反而成為對的,這顯然是不對的。究其原因,正方一開始就掉進了反方的“邏輯陷井”⋯⋯,另外本身也矛盾,用他自已的話說:“沒有證據證明,夏並不存在。⋯⋯如果沒有夏,則殷商就成了“天上掉下的林妹妹”,講得通嗎?”既然他自己這麼認為,怎麼還能得出“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文明史”的結論暱?原因在於他所引用的判斷文明“國家說”和“考古說”本身就存在著歷史的侷限。

用“學術”觀點界定文化和文明最早起源於西方,而且在此領域佔據主流的這些界定多是外國“學者”所為。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外國“學者”都是基於對本國或本民族的歷史認知和個人的理解所做的一種界定,是為自己的民族或國家服務,目的是宣揚推進本民族或國家的文明進步。然而,每個民族或國家都有不同的的文化與文明,顯然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明,用這種外來的“文明界定”的觀點來界定自己的文明先天就存在著不足。況且,東西方文化與文明的發展更是先天差異巨大,用西方文明的界定標準來推演中華文明,自然有失偏頗。

據統計,歷史上對文化的界定有161種,對文明的界定有20多種且還在增長或有增長的趨勢。每種界定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差異且各自及其“信徒”們婆說婆有理無法達成統一。這是因為人類社會、文化發展從原始,低級,中級,高級循序漸進,文明發展史亦同樣如此。 由此可見,界定不太可能出現一種“定理”性的界定,因而上述界定只是屬於個人對“文化”、“文明”的“學術”觀點而已,顯然都不能夠成為全人類共識的普遍現象。文明界定的“國家說”和“考古說”僅是上述眾多界定其中的兩種“學術”觀點,本身亦同樣存在著“不足”並非定理。即使單從字的含義上來理解,將“國家說”和“考古說”作為文明開始的依據也是存在著“先天不足”。

譬如按“國家說”來界定文明,一是那麼沒有成立“國家”的蘇美爾人楔形文字就不是文明瞭嗎?二是文明隨著國家出現而產生,也就是說文明是突然產生的,這顯然根本不符合“文明”的本質含義。三是國家的核心是政權亦即權力,說文明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產生,也就是可以這樣說,文明是隨著權力出現而產生。權力造就文明也不符合邏輯。四是出現國家前同樣由權力控制一個個個體的人形成的一個區域、聚集成人群或者族群甚至部落,這樣的權力不產生文明瞭嗎?這說的通嗎?顯然是No!國家和人群、部落都是依附於權力之下的“集體”,只是叫法不同。再說“考古說”,考古真正的意義在於蒐集人類文化或文明的遺蹟,弘揚傳承優秀文化,讓後世子孫記住自己的來歷,而不是去證明文明的存在與否。易中天老師拿來並非定理而只是限於個人“學術”觀點的文明界定“考古說”和“國家說”作為定理推斷中國文明顯然欠考慮。

不是嗎?試想如果易中天老師拿其他的文明界定“這說””那說”,又將推斷出中華文明史的何種結論呢!自然是根據“這說”有“這”、根據“那說”有“那”的結論吧!很明顯,用都“正確”且不相同的“依據”對同一事物推演卻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種“依據”本身就存在瑕疵,因而不難明白由其推演的結論存在著多少令人信服的“可信度”了。

其實文化和文明兩個詞是近義或等同概念,這是歷史上與現實中存在的一種普遍認知現象。二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文化是文明的精神、靈魂和內核即外在形式,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即對象化。簡單的理解同樣詮釋出宇宙大道理,正如老子《道德經》曰:“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意思是指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中華歷史久遠,從伏羲《易經》開始,三皇五帝等等至今,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每個國家、民族都不同,我們為什麼不能用我們華夏民族的優秀精神、意識和邏輯根植於我們的歷史、研究中華文明呢?值得深思⋯⋯



曾幾何時,《易經》的八卦六爻64卦被歸為“迷信”,從而削弱了對其的研究和利用⋯⋯可喜可賀的是公元2016年4月18日,中宣部、國家科技部聯合扶正伏羲《易經》,將其核心思想“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納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明確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 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


閒聊海天


易中天先生,當今文化名人。說三國,講的有聲有色、聲情並茂、幽默風趣,點綴歷史人物表情,心態非常生動,入木三分,簡直就是講評書的超級牛人!易先生喜歡用細膩的描述來刻畫人物的心態、性格。例如,講到袁紹派發將軍大印時,袁紹把大印捏在手裡,在案上磨阿,磨阿的心事重重。小家子秉性!易先生以風趣、詼諧的風格在視頻上贏得了熱烈的關注和好評。


如果易先生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易先生就是武斷了。只能是一家之言,可以存檔。不能作為歷史文明的依據。或者易先生是個大滑頭,怕被學者文人追問,惹來無休止的麻煩。或者易先生只能根據有歷史記載的實物來斷定的。因為商代之前的夏朝沒有實物,文字等佐證。侷限於文字記載的範疇!十足的保守思維!教條本本意識!沒有擔當的勇氣!


中國許多真正高明的歷史學家們,不願無休止的糾纏文明歷史的短長!很無聊。

如果對文明的解讀僅僅限於記載,文字未免狹隘。龍山,良渚,柳條湖,紅土,三星堆,特別是杭州蕭山的跨湖橋遺址發掘,許多各式各樣的土陶,還有一艏8000年的獨木舟等等,這些遺址發掘出許多史前文明的實物,只是缺少了文字,難道就不屬於文明?就連許多外國考古學家也在肯定和重新編寫,推前中國的文明史!

而小心求證的易先生卻在謙虛的把中華文明歷史往後延。作為文化學者名人,影響力、傳播力都是一般人不及,效果也是極大。


老遊59


作為學者,說話得有一個講道理的基本態度。如果不打算講道理,你就是再板著面孔,夾起個陰陽怪氣的嗓音,那也是不能以理服人的。二里頭遺址怎麼啦?學界大都認為它是夏代晚期遺址,怎麼就成了中華文明的唯一源頭了呢?其實二里頭根本不算什麼,它並不比長江流域的許多發掘更早,由二里頭遺址來給中華文明確定源頭地標,不是一葉障目就是故意的自欺欺人。現今名流喜歡顛覆傳統意識,這是博眼球的故伎重演。這倒底是想借標新立異以壯行色呢?還是確有充分的理由呢?以某一內涵尚未表露完整的遺址來給一個碩大區域文明斷代探源是不是太武斷了?這一點對於那些振振有詞,肆意踐踏史學天際線的傢伙,大家是有權要求他們拿出其它所有反例的證偽推演的。這一點,望易中天老師不要再耍流氓了。

二里頭遺址與三星堆遺址是幾乎同時代的,相對稍早的遺址還有金沙遺址、卡若遺址等數十個之多。憑什麼就此打住,中華文明不再溯源探幽了呢?是其它遺址都已被證明清楚了不能算作是中華文明的源流了呢?還是易中天老師沒功夫去折騰那麼多的破石爛瓦?是不是已經搞清楚了的才算是文明源頭呢?有那麼多沒搞清楚的遺址在側,老易怎麼能就下斷言了呢?已搞清楚了多少年,中華文明就是多少年,這種習俗其實是反科學的。這實際上是在說,我們知道多少,世上就只有多少,不知道的就是不存在的。倘若真如此,老易也就不再有自己的觀點了,這不過就是喬治.貝克萊主觀哲學的野蠻翻版,算不得什麼有創意的觀點。儘管我們的時代世風富含自甘愚蠢之風,但閉眼瞎斷的習俗比“瞎子算命”的格調好不到哪去。要意識到,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遠遠沒有完成的,更何況對於我們無法在場的上古史來說,當今人類只能是一群信口雌黃的門外漢。只有膽大妄為之徒才會就此亂下斷言。

其實,建國以來發掘出土的青藏高原的史前遺址就有四千餘個,其中最令人倍感關注的是茂縣營盤山遺址。無論是規模、城廓、夯土基、陶器、銅器、飾物、骨器、陶文、刻符等文明元素指標,它都達到了不遜色於二裡頭遺址的水平,最為要命的是,它竟然距今有6千年以上。幾乎整個青藏高原及其其周邊地帶遺址群,都存在年代遠早於我們以往所熟悉的中原文明,同時還存在華夏城市文明的地理分佈與原有的史學界主流觀點相悖的越來越明顯化的趨勢,這才是令人不安的根源。

說到按照西方史前史照抄過來的慣有觀點,中國人的膽怯心理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突出的。當年發現兩河流流域楔形文字時也同樣沒人能解開,但這並不影響國際考古界與史學界異口同聲地將其稱為“楔形文字”,這就叫做理直氣壯的“文化自信”。而我們呢?在二里頭遺址等地發現了大量“陶文”,但卻只稱其為“刻符”。幹嘛非得要看西方史學界與考古界的臉色?陶文刻符明顯的不同推定為非文字類的符號,但我們就只會將其稱之為“某種文化符號”或更為無腦的“刻符”。

這就是專門針對中國考古界所獨有的“有偽推定”,你得先證明但凡中國挖出來的東西不是別的之後,才有機會證明它是某種東西,這在西方是不必如此繁瑣的。

除了文字,包括未解讀成功的疑似文字在內的判據系統,也不能作為中國史學界支吾其詞的工具了,隨著上古文字的出土與解讀,中華文明的源頭再也不能僅憑一個二里頭遺址,就否定了山外山樓外樓。

刨去了文字疑案之後,影響文明城市判斷的無非是前述那些文明元素的一一研判。不能因為未知世界的存在,而否定再認識的必要性與必然性。近年來,長江流域的上古城廓、重點村落遺址的發掘層出不窮,這既是令人可喜的,又是令人憂鬱的。可喜的是因為長江流發掘內容越來越接近甚至超過黃河流域,而且在作物種植、生產方式與生產工具上,長江流域毫不遜色於黃河流域,而且,這種追趕態勢正在後來居上,長江流域考古發掘成果正在超過黃河流域,長江文明源頭說正在變得比黃河流域文明起源說的傳統說法,更有道理與說服力。這是史學界基本的主流觀點,加上中華人種主流說,也正在傾向於“北亞人種”為主幹的人種融合說,一個正在姍姍來遲的上古史真相,正在我們的眼下徐徐展開。令人憂鬱的是,正在徐徐展開的一個宏大場面,正在被一些學養不正,但能忽悠民眾並佔有公共媒體有利地形的偽學者,就一定會根據這些逐漸清晰的上古文明的分佈圖案,來做一些故意引發混亂的譁眾取寵行徑。老易本來還是有些風骨的,只是到了功成名就之後,企圖趁人不備就大耍流氓,利用名氣胡說八道,不顧給老祖宗抹黑,也要引爆意識混亂,這種行徑跟不肖子孫扛著自家的鋤鎬,去刨自家的祖墳一模一樣。


老夏73753792


我原以為易老師是歷史大家,他這句話一說,立刻露出小家子氣,不能脫離直起腰來的西方奴才思維的嫌疑。用西方三個文明的標準,裁剪中華文明,是一種無知。首先,什麼是人類文明?從生產力上講,人類靠採集狩獵獲得自然食物,到人類能夠生產食物,進入農耕文明, 這才是人類進入文明的標誌。而我國在12000年前,就懂得種植水稻了。其次,從人類習性上講,我國在母系社會後期,就有了姓氏宗譜,表明人類不再亂倫,脫離了獸性,這既是道德,又是當時的法律,社會秩序,而西方白人在數百年前,還在樹林裡蹶定就配的亂倫,到現在也沒有姓氏家譜。第三,從文化上講,我國在7000年前,出現的伏羲文化,易學系統化,理論化,達到了不可想象的相當高的文明程度。實現人類智商第一次大飛躍。第四,被西方白人滅掉的三大古文明,是一種邊緣的文明,小邦國,相當於我國當時一個小部落。根本不能同中華文明比。 從地域上講,他們屬於亞洲邊緣,從人種上講,也根本不是白人。而他們已經斷子絕孫了。從野林裡走出來的蠻夷白人,這些遊獵遊牧遊盜,屠殺掠奪,是他們的民族基因和習性。他們滅掉三大文明後,盜取古希臘文明,盜取中國四大發明,啟發了他們,捷足先登,才有了現代科學,殖民地全球數百年。如今,他們硬認野祖宗, 為野祖宗制定了三個標準,硬往中華文明上套,即使這樣,滅亡的三個古文明,也根本不能同中華文明比。隨著我國考古的不斷髮現,在夏朝之前到12000年,一定有一個燦爛的文明社會,展現出來。這在我國史籍上,都有明文記載,即使考古工作暫時不能佐證,也必須寫在歷史教科書中。第五,自虐自己的祖國和民族,顧頡剛是最大的民族罪人,中華民族的家譜記載,顧頡剛以沒有墳頭沒有骨灰為由,一律不承認。把考古作為唯一標準,而把文化典藉作為旁證。這種本末倒置,看主子眼色行事,卑顏奴婢的奴才行為,已經毒害了整個中華民族認知能力。徒子徒孫們,至今堅持西方的三標準,不敢為自己民族祖先正名。狠心地,人為地埋沒那段相當長的中華歷史,這完全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實事求是的態度。顧繼剛流毒,中國沒有史學。第六,在人類現代科學出現後,往前尋找人類歷史,我們會發現,有一個別樣的,不同於現代科學的古代科學。這個古代科學體系,就是中華民族文化。此科學非彼科學,借用科學一詞,做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稱謂,是十分準確的。現在科學,不能解讀古代科學。古代科學與現代科學,扛起人類的整個文明,是並重的關係,古代文明甚至超過現代文明。我們對古代文明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啊。顧頡剛胡適之流,根本不懂這些。當代學者,應當把中華古代文明,這一文化理論體系,不,這一古代科學體系,認真研究明白,還歷史真相,告訴國人以及全人類,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是一部尋找真理,科學的歷史。直不起腰來的史學工作者,易學是一門的古代科學,你們懂嗎?


大雪2006


這裡面有很大的一個情感因素,就是文明這個詞代表素質的意思,我們普通人肯定就說我們中國有歷史記載我們就進入了文明史,我們就很有素質,從民族情感上來說我們從黃帝開始,我們就非常文明,我們就很有素質,所以我們文明。這是從我們日常道德生活道德社會的角度來理解的文明。

從學術的角度來說,西方學者定義的文明他們是要求有文字的,在這種標準之下,我們的文明謹開始於殷商時期,陰山世紀之前我們就不文明瞭。這還了得,那麼我們以前的這些人老祖宗算什麼?作為文明傳承不連續的這些民族,當然,難以理解,我們這種祖宗情節。所以大家都有爭議,比如對我來說,如果說夏朝以前他不文明,我就不知道我今天喝的杜康酒是從哪裡來的?難道杜康是野人的時候釀的酒流傳到洛陽的今天嗎?

對於一個連續文明體來說,不能夠按照西方文明的研究方法來定義,我們的文明。我們是祖宗崇拜,我們不會隨便亂改祖宗的,西方人可以,因為他們的文明不知道自己來自於哪裡,我們可以啊!當我們不能認為我們3000年前我們的祖宗3000年以前就不是我們的祖宗了!尤其是我們這幫洛陽人,難以接受!隨隨便便找幾個村子都是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的祖宗追蹤到堯舜禹黃帝時代,突然我們的祖宗不文明瞭!你用西方的學說指責我們的祖宗不文明,讓我們這些一祖宗崇拜為傳承的這些中國人情何以堪?

這裡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情節,在裡面,有人為因素在裡面,作為學者首先應該尊重我們的中華文明,不管你是易中天還是多麼牛的一個歷史學家,畢竟我們作為宇宙內人類社會唯一存在的一支連續文明,所謂的科學家歷史學家應當為尊者諱,在我們的文明面前任何歷史學家都應該低下高傲的頭顱,跪在祖宗面前不丟人,不認祖宗才丟人



西遊評論


我是這麼認為,雖然易中天我不討厭,但是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普遍缺乏對自我文明的認知。就是說凡事喜歡看西方臉色,按西方標準行事。易中天只是這類學者裡的其中之一。



易中天嚴格地說只是研究書本的歷史書學者。歷史書學也是歷史學的一部分,但是不是全部。很多人以為歷史只在文獻裡,其實是不對的。歷史書尤其正史史料是最不靠譜的。因為不僅會人為篡改,而且個人記錄時會帶有有意圖的偏好。所以史料其實不如如詩歌之類帶有歷史信息的文獻,比如《楚辭》裡就有很多歷史信息,然而《楚辭》不是記錄歷史的,所以不會有意識地去誤導人。可信度就會高很多。還有一種就是神話,別看神話說得很玄,但剝開迷霧其核心表述是非常明確的。神話時代沒人想過要篡改什麼。所以神話其實比歷史文獻可信度高很多。歷史信息還會進入民俗、語言、文字。這些基本篡改不掉。所以今天研究上古史能夠很容易就貫通,唯獨只是缺了詳細情況,只知道大概輪廓不難。易中天作為歷史書學者並沒有能力判斷周代之前的文明。就算他了解一些考古信息,知道一點分子人類學,但判斷這件事他能力上是不足夠的。

西方標準為什麼有問題,因為太武斷了。舉個例子,如果中華上古文明就是新石器文明,沒有出現金屬器,甚至也沒有強有力的國家,只是部落聯盟,由於分散也沒有大規模聚集的城邦。然而就是這個時代創造奠定了後世所有文化、語言、文字、民俗、曆法、服飾、建築的基礎。那這個時代算不算文明史呢?如果不算文明史,那今天大多數文化又都是產生於那個時代,那是不是有點荒誕。如果這些文化還是奠定全世界所有古文化的基礎,然而它又不算文明史,是不是更荒誕了?

事實是古中國可能從七千年開始就有一個多種碰撞的奇點時代,就像有人說未來有個奇點時代,到那是人就不用死了。中國上古真的就有這麼一個時代,它奠定了一切文明的文化基礎。人類也從漁獵時代轉為生產時代,耕作、馴化、畜養都是從那個時代開始。漢字竟然是一切古符號之母,阿拉伯數字、拉丁字母等等都是出自古漢字,都是根據那個時代的歷史編纂的。漢語能解釋全世界一切古詞彙等等等等。那這樣一個文明,竟然不算文明史。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至於金屬使用,其實只是考古者能力不夠,還沒有發現而已。從文化、語言、文字、民俗等等角度看,中國冶銅的歷史至少在六千年以上。至少在大洪水之前,大洪水按猶太元年算五千七百多年。至於國家,不一定非得是城邦啊。中國並不是那種海洋文明需要一個集中交易的中心,也不像中東只能集中到某個區域。中國古代頭人都叫召,召集的意思,就是分散各處,有事時召集開會商議。大的聯盟也是這樣的情況。都是自產自足,沒有太大交換需求自然就沒有太多集中的大型聚落了。後來詔書成了皇帝的專用詞了。銅的問題,很可能是因為太過於珍貴,沒有留在遺址裡。至於冶銅地點,很可能在江西湖北一帶還沒有找到,可能規模很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