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各朝代流行過的酒令

春秋戰國:投壺

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後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投壺產生於春秋前,盛行於戰國。

投壺之壺口廣腹大、頸細長,內盛小豆因圓滑且極富彈性,使所投之矢往往彈出。矢的形態為一頭齊一頭尖,光線愈暗距離愈遠,則所用之矢愈長。“勝飲不勝者”,即勝方罰輸方飲酒,並奏“狸首”樂。

講堂 | 歷史上各朝代流行過的酒令

《投壺賦》:“絡繹聯翩,爰爰兔發,翻翻隼隼,不盈不縮,應壺順入。”

魏晉:流觴曲水

魏晉時,文人雅士整日飲酒作樂,縱情山水,遊心翰墨,作流觴曲水之舉。

所謂“流觴曲水”,是選擇一風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於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於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於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作出詩來。

講堂 | 歷史上各朝代流行過的酒令

永和九年,王羲之與當朝名士41人於會稽山陰蘭亭修禊,詩篇薈萃成集。王羲之筆走龍蛇,寫下了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

唐朝:藏鉤射覆

當酒令發展到唐代時,形式豐富多彩,當時較盛行為“藏鉤”“射覆”等幾種。“藏鉤”也稱“送鉤”,簡便易行。即甲方將“鉤”或藏於手中或匿於手外,握成拳狀讓乙方猜度,猜錯罰酒。這好似“猜有無”一樣。

講堂 | 歷史上各朝代流行過的酒令

《勝飲篇》中有:“唐皇甫嵩手勢酒令,五指與手掌節指有名,通籲五指為五峰,則知豁拳之戲由來已久。”

射覆”是先分隊,也叫“分曹”,先讓一方暗暗覆物於器皿下讓另一方猜。射就是猜或度量之意。

李商隱:“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講堂 | 歷史上各朝代流行過的酒令

唐代的酒令名目已經十分繁多,如有歷日令、罨頭令、瞻相令、巢雲令、手勢令、旗幡令、拆字令、不語令、急口令、四字令、言小字令、雅令、招手令、骰子令、鞍馬令、拋打令等等,這些酒令彙總了社會上流行的許多遊戲方式,這些遊戲方式為酒令增添了很多的娛樂色彩。

唐代以後,酒令遊戲仍然盛行不衰,其名目也越來越多。這些酒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猜射性的,它們或猜詩,或猜物,或猜拳,總之,它們都是以猜測某些東西的方式來決定勝負,然後進行賞賜或罰酒。

宋代

不但沿襲了酒令習俗,而且還豐富發展了酒令文化。單就記載介紹各種酒令的書就有《酒令叢鈔》、《酒杜芻言》、《醉鄉律令》、《嘉賓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廂酒令》、《飲中八仙令》等。

王定保《唐摭言》載:“趙公令狐綯鎮維揚,張祜,公因熟視祜,改令曰:‘上水船,風太急,帆下人,須好立。’祜答曰:‘上水船,船底破,好看客,莫依柁。’”

這是一種詩文類的行令方式。前人念一句酒令詩後,後人必須以相同的格式應對,否則便算輸,必須罰酒。猜物類的酒令也叫做“猜枚”,玩時由行令的人拳中藏握一些小件物品,如棋子、瓜子、錢幣、乾果等等,供人猜測。有猜單雙,猜顏色,猜數目等多種猜法,猜中者為勝,猜不中者為負,負者要罰酒。

明清:擰酒令兒

明清兩朝流行的酒令當推“擰酒令兒”,即不倒翁。先擰著它旋轉,一待停下後,不倒翁的臉朝著誰就罰誰飲酒,粵人稱“酒令公仔”。

為此,俞平伯先生引《桐橋倚棹錄》稱其為“牙籌”。它是一種泥胎,蘇州特產,一般為彩繪滑稽逗樂形象。

講堂 | 歷史上各朝代流行過的酒令

《紅樓夢》:“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

酒令繁演到清代來,其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或投壺猜枚,或聯詩對句,或拆字測籤,或猜拳行令,經過一番“遊戲”,最後由令官仲裁,輸者或違令者必須“飲滿一大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