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張作霖多年的老友,卻被張學良惹怒,每年的這一天他都要絕食

《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國國歌,這是大家眾所周知的事情,同時田漢和聶耳的名聲也傳遍每個角落。但幾乎沒有人知道這首歌的名字是由另一位開國將軍起的。

這位將軍叫做朱慶瀾,在1935年的春天,田漢將這首歌起名為《軍歌》,而聶耳根據曲風起名為《進行曲》。但是朱慶瀾作為投資人認為這兩個名字都不能全面的表達出歌詞的深層含義,於是他決定在《進行曲》的前邊加上三個字的前綴。國歌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

他是張作霖多年的老友,卻被張學良惹怒,每年的這一天他都要絕食

朱慶瀾就是無所不能的全才,從小知識廣博,17歲在東北就被總督重用,成為軍中大將。就這樣,朱慶瀾與東北王張作霖成為拜把子兄弟,東北人最看重義氣,只要兄弟有難必會鼎力相助。

這日,蘇聯人在中東鐵路問題上爭執不休,於是張作霖請朱慶瀾去談判。談判結果始終不盡人意,之間朱慶瀾一拍桌子說道“你們再不妥協就給老子離開東北,對你們可就不會這麼禮貌了!”沒想到在朱慶瀾威逼利誘下,蘇聯人選擇妥協。

九一八事變之後,張學良選擇不戰而逃,這樣的舉動令朱慶瀾怒火中燒。於是中國第一份主張抗日的電報就誕生了,朱慶瀾分別向國民黨和共產黨通報,呼籲倡導大家一起齊心協力保衛祖國疆土。

他是張作霖多年的老友,卻被張學良惹怒,每年的這一天他都要絕食

東北人驍勇善戰,不論是平民還是各位將軍都來響應朱慶瀾的請戰需求。同時朱慶瀾還成立了東北義勇軍後援會,為前線大軍籌備軍糧以及銀兩。對於有些不願出錢出力的將軍,他痛斥道“平日裡你們想吃什麼就能買到,今日我國處於危難之中,你們還置之不理,只顧自己衣食無憂,我們東北人的顏面何在!”

他是張作霖多年的老友,卻被張學良惹怒,每年的這一天他都要絕食

朱慶瀾在抗日戰爭中為前線人員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和武器。能保證充足的運輸物資在當時來說是十分艱難的。朱慶瀾不惜每日挨家挨戶的去哀求,只為籌集到足夠的銀兩。

與此同時,朱慶瀾的某些舉動被蔣介石看在眼裡,蔣介石對他心懷芥蒂,採用各種不光彩的手段將他的後援隊解散。當然,一個硬幣是有正反面的,作為領導人蔣介石自然有他的考慮,旁人不能妄下定論。

他是張作霖多年的老友,卻被張學良惹怒,每年的這一天他都要絕食

朱慶瀾的隊伍被打散後,他不能再為抗日做出巨大的貢獻,於是他終日鬱鬱寡歡。每年的9月18日都會關緊房門,絕食一天,滴水不進。他這樣做就是為了懲戒自己,不能忘記我們所承受的屈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