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學名:Phoebastria albatrus)為鸌形目信天翁科下的一種大型海鳥,別名海燕,單型種,無亞種分化。體長94~95cm,身體白色,頭和頸綴有黃色,初級飛羽和尾尖端黑褐色,嘴粉紅色,腳暗色。在行為上相比短尾信天翁不接近船隻,而黑腳信天翁喜歡接近和跟隨船隻。

短尾信天翁常年生活在海上,繁殖期間居住於海島或巖壁上,為居留性鳥類,不遷徙。主要以海水錶層的小型軟體動物、魚類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一般在水面覓食。分佈於北太平洋和亞洲的西太平洋一帶,中國釣魚臺群島有分佈。繁殖期10~12月,常成對集中在一起營群巢,每次產1枚卵,孵化期和育雛期長,幼鳥有噴吐胃液防禦天敵的特殊本領,壽命長,可達40~60年。

由於人類利用、漁業誤捕和火山噴發等因素,其種群數量稀少,2009年估計不超過3000只,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白腹軍艦鳥

白腹軍艦鳥(學名:Fregata andrewsi)是鵜形目軍艦鳥科的鳥類。全長約95釐米。為大型熱帶鳥類,喉部有喉囊,用以暫時貯存所捕食的魚類。上體黑色,具綠色光澤。喉、頸、胸黑色,具紫色光澤。腹白。嘴黑,喉囊紅色。雌鳥和雄相似,但胸和腹白,嘴玫瑰色。數量很稀少,估計全世界的總數尚不足1600對。熱帶海洋鳥類,飛翔極為迅捷和靈巧,不善陸行,也不善於游泳。取食主要在空中進行,捕食時,能貼在水面上飛行,追逐漂浮在水面上或飛出水面的魚類。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白鸛

白鸛(學名:Ciconia ciconia)是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為主,翅膀具黑羽,成鳥具細長的紅腿和細長的紅喙。僅有兩個亞種,大小略有不同。嘴長而粗壯,在高樹或岩石上築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白鸛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鳥,常常在屋頂或煙囪上築巢。為食肉動物,其食性廣,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小鳥。覓食地大部分為具低矮植被的淺水區。一夫一妻制,但非終生。雌鳥通常每年產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

分佈於歐洲,非洲西北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其為長途遷徙性鳥類,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區或印度次大陸等熱帶地區越冬。在歐洲,白鸛有“送子鳥”之稱,被認為是吉祥鳥。白鸛是德國的國鳥。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黑鸛

黑鸛(學名:Ciconia nigra)是一種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餘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在高樹或岩石上築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

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有沿用舊巢的習性。繁殖期4~7月,營巢於偏僻和人類干擾小的地方。

黑鸛大多數是遷徙鳥類,只有在西班牙為留鳥,僅有少數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種群也不遷徙,僅在繁殖期後向周圍地區擴散遊蕩。是白俄羅斯的國鳥。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朱䴉

朱䴉(學名:Nipponia nippon)古稱朱鷺、紅朱鷺,朱䴉系東亞特有種。中等體型,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繁殖期時用喙不斷啄取從頸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塗抹到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羽毛上,使其變成灰黑色。

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範圍遊蕩;4~5月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由雙親孵化及育雛,孵化期約30天,40天離巢,性成熟為3歲,壽命最長的記錄為37年。曾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80年代僅我國陝西省南部的漢中市洋縣秦嶺南麓僅有7只野生種群,後經人工繁殖,種群數量已達到2000多隻(2014年),其中野外種群數量突破1500多隻,朱䴉的分佈地域已經從陝西南部擴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中華秋沙鴨

中華秋沙鴨(學名:Mergus squamatus)為鴨科秋沙鴨屬的鳥類,俗名鱗脅秋沙鴨,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嘴形側扁,前端尖出,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腳紅色。雄鴨頭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鏡;頭頂的長羽後伸成雙冠狀。脅羽上有黑色魚鱗狀斑紋。

出沒於林區內的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成對或以家庭為群。潛水捕食魚類。分佈於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河北、長江以南等地,主要棲息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白肩雕

白肩雕(學名:Aquila heliaca)又名御雕,是隼形目鷹科雕屬的大型猛禽。體長73-84釐米。體羽黑褐色,頭和頸較淡,肩部有明顯的白斑,在黑褐色的體羽上極為醒目,很遠即可看見,這是區別其他雕的主要特徵。滑翔時兩翅平直,滑翔和翱翔時兩翅亦不上舉成‘V’字形;同時飛翔時尾羽收得很緊,不散開,因而尾顯得較窄長。幼鳥頭皮黃褐色,背具黃褐色斑點,飛翔時尾常散開成扇形。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帶,尤喜混交林和闊葉林,常單獨活動。或翱翔於空中,或長時間的停息於空曠地區的孤立樹上或岩石和地面上。主要以齧齒類、野兔、雉雞、石雞、鵪鶉、野鴨、斑雞等小型和中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為食。繁殖從摩洛哥、西班牙等西北非洲和南歐、東歐往東到貝加爾湖、伊朗東北部、印度北部和中國。越冬於非洲東北部、印度,偶爾到朝鮮和日本。白肩雕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玉帶海雕

玉帶海雕(學名:Haliaeetus leucoryphus)為隼形目鷹科海雕屬的鳥類,是一種大型猛禽,全身呈棕色,分佈於裡海和黃海中間的地區、從哈薩克斯坦到蒙古國、從喜馬拉雅山脈到印度北部等的亞洲中部地區進行繁殖。多見於沼澤、草原以及沙漠或高原。主要以魚和水禽為食,常在水面捕捉各種水禽,如大雁、天鵝幼雛和其他鳥類,捕魚主要在淺水處,也吃死魚和其他動物的屍體。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學名:Haliaeetus albicilla)是大型猛禽,體長84-91釐米。成鳥多為暗褐色;後頸和胸部羽毛為披針形,較長;頭、頸羽色較淡,沙褐色或淡黃褐色;嘴、腳黃色,尾羽呈楔形,為純白色。 活動的海拔高度為2500-5300米。

活動於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澤地帶。棲息於湖泊、河流、海岸、島嶼及河口地區,繁殖期間尤其喜歡在有高大樹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區的開闊湖泊與河流地帶。白天活動,雄鳥和雌鳥的叫聲明顯不同。常單獨或成對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空飛翔,冬季有時也有3-5只的小群在高空翱翔。主要以魚為食,常在水面低空飛行,發現魚後用爪伸入水中抓邊。此外也吃野鴨、大雁、天鵝、雉雞、鼠類、野免、狍子等,有時還吃動物屍體。繁殖期為4-6月,每窩產卵通常為2枚。

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和格陵蘭島,越冬於朝鮮、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為波蘭的國鳥。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虎頭海雕

虎頭海雕(拉丁學名:Haliaeetus pelagicus):在國外繁殖於俄羅斯西伯利亞、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沿海、薩哈林島、堪察加半島和朝鮮,越冬於日本北海道、琉球群島,阿留申群島、科迪亞克島和朝鮮,有人認為沒有亞種分化,也有人認為它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有指名亞種,極為罕見,僅記錄於河北灤南、山西榆次、遼寧大連和營口、吉林琿春、黑龍江撫遠,以及臺灣新竹和嘉義等地。除臺灣為迷鳥外,其他各地的居留情況也尚不清楚,其中吉林、遼寧可能為夏候鳥,河北可能為冬候鳥,山西可能為旅鳥。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擬兀鷲

擬兀鷲(學名:Gyps bengalensis)是中型兀鷲的一種,為亞洲僅有,其爪不鋒利,不能活捉獵物,頭部和頸部全部裸露,這是它突出的特徵。以動物屍體為食,通常生活在離人類居住區較近的地方。除非在特殊情況下,一般不主動攻擊人和動物,在食物貧乏和飢餓的時候,也吃蛙、蜥蜴、鳥、小型哺乳動物和大的昆蟲。主要以動物屍體為食。

分佈於阿富汗、不丹、柬埔寨、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和中國雲南。在中國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