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漁民村四十年蛻變 在創新發展道路上再走新路

深圳渔民村四十年蜕变 在创新发展道路上再走新路

漁民村的發展史,是深圳特區改革開放40年輝煌成就的縮影 記者王磊攝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這是全國第一個“萬元戶村”,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批村辦股份制公司

金羊網記者 林園 宋毅

漁民村緊鄰羅湖口岸,與香港僅一河之隔。改革開放初期,漁民村利用地理優勢和特區政策,引入香港工廠在村裡投產,到1981年漁民村的集體收入達到60多萬元,在全國率先成為“萬元戶村”。1992年,村集體成立深圳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第一批村辦股份制公司,村民人人得到分紅,如今漁民村每戶家庭年收入約70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約1000萬元。9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村裡違章搶建成風,2001年深圳市將漁民村列為“城中村改造”試點,2004年建成了現代化花園式社區,成為“城中村改造”的成功典範。漁民村的發展史,是深圳特區改革開放40年輝煌成就的縮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有力證明。鄧小平同志和胡錦濤同志分別在1984年和2010年視察漁民村。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漁民村視察時表示,希望漁民村人堅定改革開放的決心,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再走出新路。

深圳羅湖漁民村

威水史

鄧小平肯定了村裡的共同富裕道路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的春潮在全國興起,在南海翻湧。邊陲之地的漁民村,在1979年進行了一次村民選舉。當時的生產隊副隊長鄧志標當選村主任後,第一件事就是用合作養魚攢的錢買了一臺推土機。就是這臺推土機,在荒灘上推出大片魚塘,後來又“推”出一輛輛汽車,一袋袋票子、一棟棟別墅,直到1981年“推出”全國第一個“萬元戶村”。不過,富起來之後的路該如何走,這也讓村民產生了疑慮。

1984年1月25日清晨,鄧志標接到通知說有中央首長來視察。臨到中午,遠遠一隊小車駛來,大家趕緊列隊過去迎接。中間一輛中巴車門打開,第一個走出來的是鄧小平。在漁民村,鄧小平參觀了村委會、文化室,村裡翻天覆地的變化給鄧小平留下很深的印象,鄧小平說:“從今天的情況來看,證明我們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正確的。”

鄧小平詢問當時的羅湖區委書記湯錦森,村民還有沒有什麼困難和問題。湯錦森如實說,現在特區改革開放的政策深入人心,但是人們總是擔心政策會變。鄧小平沉思了一會,回答說:“政策是肯定會變的,但不會朝壞的方面變,只會朝好的方面變。”就是這句話,給了全村人信心。

1984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年份。“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議,曾讓包括漁民村在內的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承受著莫大的壓力。正在這個當口,鄧小平視察漁民村時說的話給大家吃了“定心丸”。

新徵程

推進股權改革,打造現代企業

1992年,深圳特區推進農村城市化,漁民村村集體成立股份公司———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漁豐實業),這是全國第一批村辦股份制公司。股份公司成立之初,村集體資產只有800萬元,而今這個數字漲到4.8億多元,集體經濟年收入約1000萬元。

資產擴大的背後,企業也在不斷地升級換代。在現代企業發展管理中,原來的規則難以和時代相匹配:首先出現了股東老齡化,其次是股權分配不均等問題。2014年,根據深圳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股份合作公司試點改革的指導意見》,羅湖區把漁民村等6家單位進行股份合作公司改革試點。其中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革方向是探索股權改革、轉型發展、規範監管、政企社企分開改革等。股改打破了股權改革動不得的僵局,讓股東“生不增,死不減”成為歷史,有效調動股東和社會資源合作的積極性,給漁豐公司的社區建設、創收增收奠定了基礎。

漁豐實業副董事長、漁豐物業總經理吳頌球透露,公司目前是第四代領導班子,近期董事會還將進行換屆,繼續引入年輕人員,“不損害現有資產的情況下向外擴張”。

自籌資金改造,樹起城中村典範

由於最初規劃設計考慮不夠細緻,加上後來一些村民為了增加出租面積而加建樓層,漁民村內曾“握手樓”眾多,電線縱橫,排水不暢。生活與投資環境惡化,使得舊村整體改造十分迫切。

1999年,村幹部們與村民反覆商量,最終決定自籌資金1億多元,把舊“別墅”全部推倒重建,用“五統一”辦法: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分配,統一管理。2000年,羅湖區將漁民村舊村改造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鄧志標回憶,當時,多位市領導前來調研,羅湖區領導還在漁民村住了好幾天。

舊樓推倒,新樓拔地而起。2002年12月30日,新樓群封頂。漁民村成為深圳第一家自己要求重建家園的村莊,它在深圳創造出“股份公司自己組織改造、村民自籌資金”的獨特改造模式。

在融入大都市的過程中,漁民村也保留下自己的特色。漁民村內建有一條350米的文化藝術長廊。文化長廊由20幅銅鑄浮雕組成,形象地演繹了漁民村近百年的歷史變遷。長廊盡頭是村史博物館,讓後代不忘歷史。

親歷者

漁民村原村委會主任鄧志標:

改革開放讓漁民村“如魚得水”

“從前我們的日子可沒這麼好,一大家子的人住在船上,吃喝拉撒都在上面。”鄧志標是漁民村原村委會主任,而今年邁的他,每天下午會拄著柺杖,到村裡的文化室喝茶。談及今昔對比,感慨連連。當時漁民被稱為“水流柴”,意指以船為家,四海漂流,就像大海里的一段枯枝,從一個地方漂到另一個地方。如今,“水流柴”不僅上了岸,而且過上了令人豔羨的生活。

文化室裝修得古色古香,門上掛著“漁人碼頭”四個字。“漁民碼頭”的牆上,還掛著當年鄧小平視察漁民村、與幹部群眾親切交談的照片。照片中最左的人就是鄧志標,“鄧小平同志視察後,漁民村名氣更大了,外來投資更多了,直到現在沒有衰落過。現在家家戶戶存款都超百萬。”鄧志標介紹。

改革開放,讓漁民村村民“如魚得水”。當時隨著深圳的發展,城市建設需要很多河沙,村民們就開挖河沙。當時深圳的很多建築,如國貿、國商、亞洲大酒店及深圳體育館等,都用的是漁民村供應的沙子。“水路”跑得快,“陸路”也完全沒閒著,村民跑運輸、建工廠、做生意、開茶樓、辦飯店,賺得盆滿缽滿。也因此,村民都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不僅家家住上了洋樓,每戶家裡還有電飯煲、電冰箱、電視機這“三大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