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朱耀坤今年64歲,穿一件立領襯衫,領口和袖口整潔端正,頭髮理得一絲不苟,看上去很精神。

他是杭州蕭山人,開了一家保健醫藥商行,鄰居街坊都知道他是個生意人,卻不知道1979年到1999年,他曾在蕭山城鄉照相館做著一份許多人都沒聽說過的工作——修版師

膠片時代的修圖高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拍照得上照相館,還得等幾天才能拿到沖洗好的照片。然而大多數顧客不知道的是,除了拍攝和沖洗,他們拿到的照片還經過修版師的修整。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這個照相館裡的“隱形”工種,負責在底片上用鉛筆修,或者在洗出來的照片上用毛筆調整圖像缺陷,就像現在的後期修圖師。

“比如眼尾皺紋有白點,就要用鉛筆把它塗黑,這樣出來的照片看上去年輕。”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現在幾乎沒人會修底片了,不過還有不少人拿來老照片讓朱耀坤修復。一支毛筆,一點墨水,就是他修照片的全

修底片的工具是一支鉛筆和一個光源充足的修底箱。那時朱耀坤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修底箱前,耐心地在底片上一點點修出細膩的皮膚紋路,畫陰影,留高光。

最忙的時候,朱耀坤一天要修100多張底片。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1985年9月,中國居民身份證制度正式確立,政府組織各個照相館去鄉鎮給村民拍證件照。

朱耀坤記得當時和一個同事,帶著4盞燈,一個膠捲相機和背景布就出發了,常常要工作到晚上。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朱耀坤年輕時候拍的一寸照

證件照要求嚴格,修片最關鍵的原則就是保持原貌,眉毛、耳朵必須看得清楚才能通過,不行就修或重拍。

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朱耀坤還會做適當的美化,比如有的年輕人長了顆青春痘,他也會細心地在底片上去掉。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朱耀坤時不時用舌尖舔舔筆尖,潤潤毛筆上幹了的墨跡

過了幾年,彩色照漸漸流行,只能修黑白底片的修版師們,工作慢慢少了。

到了1999年底,數碼相機成為攝影界的主流,朱耀坤離開照相館,轉行到了醫藥公司工作。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膠片攝影和修版師這份職業,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修復老照片中的故事

轉行以後,朱耀坤再沒修過膠捲底片,但拿著照片來找他修的人卻陸陸續續沒斷過。帶著照片的來訪者,期待被時光刻上斑駁痕跡的照片,能在朱耀坤手中煥發新生。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朱師傅修復的老照片,照片主人公是他小學同學

去年4月份,住在火車東站的何先生帶了一張姑媽的老照片來找朱耀坤,他希望能把照片中的姑媽修得更好看一些。他的姑媽一生沒有嫁人,撫養他長大,倆人情同母子。

照片中的姑媽看上去很蒼老。朱耀坤用毛筆把她左臉陰影加深,柔化了皮膚上的斑點,同時淡化皺紋,在眉毛和雙眼皮添了幾筆,使她一下子顯得精神許多,看上去年輕了10歲。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沈先生的母親在他14歲時就去世了,照片只留下一張。

多年的潮溼、黴菌,讓這張照片看起來像被刷子用力地摩擦過。左臉有一大塊已經掉落,眼睛、眉毛、鼻子和嘴巴的左半邊也都磨損嚴重,耳朵輪廓模糊,脖子、衣服上還有多處劃痕。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他找過許多照相館修復這張照片,但始終覺得不像母親。聽說朱耀坤能修復老照片,他第二天就冒著雨從臨平趕到蕭山。

經過朱耀坤修整,照片上的破損幾乎補全,原本看不出長相的照片也變得清晰,沈先生看到好喜歡,哥哥姐姐們也覺得這就是母親的模樣。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老照片都有一段故事,有一種情感在裡面。”時光會磨損老照片的模樣,卻磨損不了人們心中的記憶。

別再吹那個沒有ps的年代了,八九十年代的照相館這樣“美顏”

朱耀坤最開心的,就是把那些彌足珍貴的老照片修復成原有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