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話:黃石公——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

黃石公,曲陽人,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流派之一,與鬼谷子齊名。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後被道教納入神譜。相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嬰兒時被棄於黃山,謂之黃公。他隱居黃山著書立說,留下《太公兵法》、《黃石公略》和《雕刻天書》。他把《太公兵法》、《黃石公略》傳給張良,把《雕刻天書》傳給曲陽的宋天昊、楊藝源二位弟子,才使曲陽人學會了雕刻,後來曲陽縣成為“雕刻之鄉”,聞名於天下。

道教神话:黄石公——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

歷史關於黃石公並沒有太多的

《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與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二書。

人物經歷

黃石公,是下邳人。遇上秦時候的戰亂,自已隱姓埋名,當時的人沒有知道他的。起初張良改名換姓,藏在下邳,在沂水的橋上去散步遊逛時,遇到一位老人,還沒有互相拜見,黃石公故意把鞋拋到橋下,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取上來!”張良預先不知道是詐,有些愕然想揍他;因為見他年歲大了,才強忍怒火,下了橋,給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跪著給他穿上。那位老人伸出腳來,讓張良把鞋穿好,笑著走了。張良感到很驚詫。他大約走出一里遠,又返了回來,對張良說:“年輕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後的清晨,你在這裡和我會面。”張良更覺得奇怪,又跪下說:“是。”五天後的早晨,張良去了約定的地方,黃石公生氣的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後來?”再五天後的早晨約定,張良天不亮就去了,黃石公又早在那裡了,又生氣的說:“為什麼晚來?”又五天的早晨的約定,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黃石公也來了,高興的說:“孺子可教也!”於是拿出一本編書給張良,說:“你回去讀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三年之後,你見到的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於是離去,看不見了。張良天亮翻開書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張良認為這事很神異,於是把自己的學說四處遊說,他們都不採納。後來與沛公在陳留相遇,沛公採納他的話,最終有了功業。十三年後,跟隨高祖退到濟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塊黃石,張良於是像對寶貝似的建祠供奉起來。一直到張良死,將他與石頭一起埋葬了。

道教神话:黄石公——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

概述

張良得“天書”,“天書”是黃石公所贈。這段故事在邳縣流傳最廣,大人、小孩都會講,可是要問起黃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莊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沒多少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

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道教神话:黄石公——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

《黃公三略》

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軍讖》語,主要通過對“設禮常,別奸雄,著成敗”的分析,論述以“柔弱勝剛強”為指導、以收攬人心為中心,以“任賢擒敵”為宗旨的治國統軍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中略》多引《軍勢》語,主要通過“差德行,審權變”,論述君主馭將統眾的謀略。《下略》主要內容是“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

道教神话:黄石公——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