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吹「牛皮」真實的來歷嗎?當地人把它當成一門養家的手藝!


我們平時把某個人說大話稱之為“吹牛”,那你知道這句話的來歷嗎?

據專家考證,“吹牛”一詞起源於黃河上游一帶。古代的交通不太發達,當黃河流經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省境內時,因沿途水急灘險多流沙,很難行舟。因此黃河上游沿岸的居民為解決渡河運輸上的困難,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辦法。

所以,皮筏子是黃河沿岸人們渡河時,最具特色的傳統工具。皮筏子古代又稱“革船”,因其使用羊皮或牛皮製成而得名。這門手藝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將整張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地方。將羊皮脫毛後,吹氣使皮胎膨脹,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然後把皮胎的頭尾和四肢紮緊,經過晾曬的皮胎顏色黃褐透明,看上去像個鼓鼓的圓筒。


就像這樣!

一張牛羊皮越吹越大,剛好和說大話越說越誇張一個道理,所以吹牛變成了說大話的戲謔用詞。圖為用麻繩將堅硬的水曲柳木條捆一個方型的木框子,再橫向綁上數根木條,把一隻只皮胎順次紮在木條下面,皮筏子就製成了。羊皮筏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十分適宜在黃河航行。

隨著造船業和運輸行業的發展,現在羊皮筏子早已退出運貨運人的歷史舞臺,轉身成為旅遊道具

下水。

劃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稱為“筏子客”,他們都是有很多年經驗,深諳水性的的老“把式”。電影《筏子客》中就有粗獷驃悍,技術高超的“筏子客”形象



用完後,羊皮筏子要放到陰涼的帳篷下晾乾,避免曬裂和發黴損壞

一旦出現漏氣,就要請老手藝人用樹膠浸的羊皮補救,就跟我們補自行車輪胎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