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病的理想,離我們並不遙遠

中醫大家張曉彤 | 不得病的理想,離我們並不遙遠

張曉彤

平心堂主

北京平心堂中醫門診部董事長

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負責人

張曉彤老師對中醫和人類健康有著很深刻思考,也是梁老師非常尊敬的一位中醫老前輩。本文緣自他們的微信對話,經梁老師徵得張老師本人同意,發佈於本平臺。

01. 醫源藥源性疾病

治病治出來的病和吃藥吃出來的病被稱為醫源藥源性疾病,這已經成為世界上人類的第四大死因,這類疾病在我們所治的疾病中日益增多,現在已經佔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們在醫藥上三分之一的人力物力財力都用在我們自己製造的疾病上。

舉例來說,降壓藥多是以擴張血管的機理降低血壓,血管在藥物作用下被硬性長期擴張而失去彈性,形成脆化,人體中最細的腦血管和眼底血管首當其衝,腦出血即卒中,眼出血即失明,更不用說男性患者長期服用必致陽痿。

這類例子不勝枚舉,人們已知鏈酶素致耳聾,四環素致牙斑,激素致骨股頭壞死,卻不知如今出現的白血病低齡化、痰咳常態化、心腦血管病高發、流感死亡率上升、不孕不育日漸普遍、糖尿病越治越多等等,這不僅僅是環境食品汙染所致,藏在其後的是更為兇險的不當醫藥、過度治療的魔鬼。

我們不能奢望始作俑者能潛心盡力減少這類疾病,因為其更關心的是自身的鉅額利益。而且,從根上看,其亦無辦法,從1835年西醫在廣州開辦在華的第一個診所,180多年使用過7000多種藥,而今淘汰了6000餘,近90%!其間毒副作用,自不必言,這個過程,今日依然,這是其醫藥與生俱來的理念所致。

我們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類疾病日漸猖獗,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中醫藥。中醫藥以調整人與自然(風寒暑溼燥火)、人與社會(喜怒憂思悲恐驚)、人體自身(肝心脾肺腎)在運動中的平衡為己任,以求其和諧為目的;以大自然的神賜而非人造之物為藥,以調其偏頗為手段;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為用藥原則。

一個好中醫、真中醫完全可以控制醫源藥源性疾病的發生。

令人擔憂的是傳統的真中醫後繼乏人,我們今天竭力而為的就是搶救人才。至於社會上對中藥毒性的指責,多半出於缺乏對中醫藥的基本瞭解,當然也會有為掩蓋自身毒害民眾而施的障眼法。比如長期服用龍膽瀉肝丸以減肥,上當者是無知,以此為大棒打擊中醫藥者是流氓。

中醫大家張曉彤 | 不得病的理想,離我們並不遙遠

02. 菌群汙染

在人們關注空氣、水源、土壤汙染的時候,卻沒有看到,更加危險更難治理的菌群汙染正在日益逼近。

不論是在我們的身體內外還是在周圍的環境中,都存在著以億萬計的細菌病毒,我們之所以沒有察覺,是因為與之長期處於和諧中,只是在疫情發生或患病時,才感到其危害。

疫情發生或蔓延往往是有外部條件的,當人們切斷這些條件或大自然環境變化,疫情會受到扼制或消失,非典就是在五扼制旬小滿時報告發病為零,這是一正常的規律。

人們的大規模無節制的干預,尤其是以對抗理念為主的醫藥,以殺滅病菌病毒為目的,卻造成其急遽變異,抗藥性增強,藥物的研究遠不及其變異的速度,由此造成菌群的紊亂和失衡。

當我們還在慶幸青黴素的發現拯救了人類時,它的常用量已悄然從幾百單位越升至數百萬單位,人們不得不不斷研製新的抗菌素,細菌越來越難以殺滅。

病毒更難防治,以去冬今春的流感為例,高燒與不燒、咳嗽與不咳、身痛與疲乏、遷延與反覆等症狀,同為流感,症狀各異,且死亡率空前(據傳美國此次流感死亡數千人),這是以前的流感從未見到過的現象。

這不能不令人警惕,近年來已經見到有關超級病菌超級病毒的報道,所有藥物均顯示無效!菌群汙染的警鐘已然敲響。

儘管現代醫學開始檢討對抗性醫藥,而代之以疫苗,但因研製總是滯後於病毒變異,預防效果大打折扣,有些疫苖竟然現出病毒的原形,增加了疾病的複雜性。

中醫治病在看到敵人的同時,更關注自身,從改變人體內環境入手,消除體內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溼或燥等內在因素,使病毒病菌與人體重歸平衡,在並不殺滅誰的同時,使人恢復健康。充分體現了其綠色醫學的特點。

正是依據這樣的理念,中醫在後繼乏人,舉步維艱的情況下,仍然發揮著神奇的作用。上世紀五十年代,老中醫蒲輔周領軍戰勝流行腦炎;本世紀初,年逾九十的國醫大師鄧鐵濤親自上陣,中醫介入非典的防治,在廣州中醫院,創造了無一例死亡的奇蹟。

為防範菌群汚染,選擇什麼樣的醫學,將是擺在人類面前的重大課題。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已經意識到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提出“全面管控健康風險和危機”。中醫必將在關鍵時期囊錐露穎,顯示出千年的底蘊,拿出神仙的手段來。

中醫大家張曉彤 | 不得病的理想,離我們並不遙遠

03. 上工治未病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摘自《黃帝內經》)。中醫評價醫生水平,不是以是否能治大病惡病、能起死回生為標準,而是認為,能把疾病消弭於無形未發之時,才是最高明的醫生。從患者的角度來說,不能等到病了才找醫生,而是防患於未然。這就是“上工治未病”的含義。現在能達到這一水平的醫生和能循此做法的患者都是鳳毛麟角。

有人以為,年年體檢,就是防病,殊不知若查出指標不正常,則已然病了。人的感覺是最靈敏,最準確的,當食慾差、睡不安、疲憊難緩、精神鬱悶時,就已經該請中醫調理了。中醫在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人們習慣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其實病來如纏絲,如果能把健康防線提前到未病時,就會大大降低患重病惡病的風險。我國每天新發癌患1.2萬人,7700人死亡,如果能請中醫提前調理,何至於此?

上了年紀,才感到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健康,莫過於不得病。我們一直渴望能有一種讓人不得病的醫學。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發展,中醫治未病的特點愈加明顯,只是由於西化的壓抑干擾,高水平的傳統中醫越來越少,現在想以全科醫生取代,只會令治未病走上低水平的岐路。

平心堂的樊正倫教授曾以順四時、調情志、節飲食、慎醫藥概括詮釋中醫的養生之道,與西方的營養學、運動學、心理學、預防醫學等有本質的差異。比如營養學講成份,要求每天攝入五十種以上的食物,卻拋棄了五穀為養的根本,主張限鹽限糖限油,卻不懂因人因地因時謹和五味、不可不及又勿使太過的大法。又如只講運動長壽,鼓勵日行萬步,卻導致滑膜軟骨損傷,鼓勵球場拼搏,卻不知血汗同源,大汗亡陽。更別說不辨四季之別,不分四時之常,不講精神內守,不解重在養神。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被棄如敝履,而對西方的所謂科學奉若神明,不知由此誤導了多少人。

曾有一位老中醫,他的外孫女從出生到上大學,從來沒有得過病,辦法很簡單,就是每逢節氣喝一杯葛根甘草的糖水。可見,不得病的理想,離我們並不遙遠。

我們渴望著中醫的振興,期盼人類不再受疾病的困擾。如果能實現這一夢想,天下充滿健康的笑聲,處處都是歡樂的家庭,每年數百萬億的財富,不再被醫藥白白消耗,青山綠水不再被醫藥汙染。我堅信,人類未來的命運必定與中醫緊密相連。

中醫大家張曉彤 | 不得病的理想,離我們並不遙遠

04. 離藥遠些

在人們面對疾病,還在糾結是吃西藥還是吃中藥時,劉維忠老廳長已經在甘肅大力推廣傳統中醫的非藥物療法。他在甘肅省衛生廳廳長任上時,組織力量,收集、挖掘、整理、恢復民間的各種傳統療法,併為各醫院培訓了數千名掌握各種傳統中醫技能的年輕人,作為專長護士,這支隊伍為傳統帶來生機,為患者帶來福音,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土辦法能解決大問題,比如用鹽袋熱敷治療前列腺肥大、甲狀腺結節,花椒加雞蛋治療帶下病,艾灸治療痛經、不孕不育、慢性胃炎、頸椎病、風溼頭痛、白內障,拔罐刮痧治療感冒、咳嗽、乳腺增生,小針刀治療腱鞘炎、網球肘,埋線治療鼻炎、慢性咽炎等等,據統計全省醫藥費因此而下降過半,統計不出的是人們在遠離藥物的同時,得到的健康,和由此帶來的幸福。也許現在大家還不信,再過個十年八年,甘肅省的人均壽命會躍上全國的前列。

人人都知道,是藥三分毒,得病時卻只知依賴於藥,有的居然相信那些病需要終身服藥,可以不吃飯,卻不能不吃藥,結果為了對付開始的三分藥毒帶來的毒副作用,不得不去吃更多的藥,一片藥慢慢變成一把藥,最終一把藥帶來的毒,再也解不開,病永遠治不好,藥永遠吃不完,拿著不花錢的藥,不吃白不吃,一直吃到死,燒後的骨灰都泛著陰森的綠色!我們最需要關愛的少年兒童,解毒能力尚未完備,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解毒功能已然低下,更該遠離西藥。

在中華大地上,傳統中醫有著不計其數的手段、技法、絕招,我們常見的有針灸、拔罐、按摩、砭石、刮痧、點穴、按矯、放血、藥浴、燻蒸、足療、耳針、火療、竹罐、條打、捶擊、聞藥、埋線、小針刀等等,還有著不計其數的“舌尖上的”(食療)的配方,如果再輔之以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打坐修身、真氣運行……我們有太多太好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手段,不靠藥物而保障健康,這是多麼可貴的綠色健康。

可惜這些寶貝卻被長期湮埋,以至於失傳。有人說這些是長期缺醫少藥而出現的應急的臨時的湊合的,因而是粗俗的落後的應被淘汰的東西,與西方現代的先進的科學的醫藥無法比擬。可是如果冷靜下來,看看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益是害,是褔是禍,卻一目瞭然。要知道,億萬人千百年的探索和積累,都是在一點一滴揭示著生命的本源,循著真實清晰的脈絡,解開生命的一道道難題,正是這一筆一劃的執著,鉤勒出了人類健康的未來。

今天,人們已經逐漸甦醒,開始明白迴歸自然的可貴,中醫藥正是打開這道大門的鑰匙,正是引導人們走出醫藥迷途的火炬。迴歸中醫,就是迴歸綠色,迴歸綠色健康!這是人類未來共同命運的題中應有之意。

中醫大家張曉彤 | 不得病的理想,離我們並不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