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米恩·查泽雷《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

(2014,美国)

编剧:达米恩·查泽雷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主演:迈尔斯·特勒、J·K·西蒙斯

获2014年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第72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配角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J·K·西蒙斯)、最佳音响效果、最佳电影剪辑奖

达米恩·查泽雷《爆裂鼓手》

故事:

19岁的安德鲁一心想成为像查理·帕克一样的顶级爵士乐鼓手。弗莱彻成为了安德鲁的伯乐,让他跳级成为了学校专业乐队里最年轻的乐手。安德鲁本以为这是一条美好的追梦之路,可课堂上的弗莱彻用精神虐待与暴力体罚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安德鲁的校园时光彻底被改变了,他用尽所有时间进行自我虐待式的训练,但这场追梦最终因乐队中一位学生的自杀而宣告终结,安德鲁也受尽折磨告发了弗莱彻,这也让弗莱彻丢掉了教师的工作。安德鲁也将自己的梦想封存。

后来安德鲁在酒吧偶遇了落魄的弗莱彻,冰释前嫌的会面后弗莱彻给予了安德鲁一次重新实现梦想的绝佳机会,让他登上纽约音乐厅的舞台,但演奏开始的那一刻,安德鲁才发现根本没有乐谱,原来这是弗莱彻对安德鲁当初告发的报复,在一夜成名或身败名裂的定局时刻,安德鲁爆发出了惊人的表现,弗莱彻也终于露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笑容。

影评:

《爆裂鼓手》是基于达米恩·查泽雷成长经历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最初达米恩·查泽雷完成了剧本创作后,却不想给任何人阅读,因为故事本身就是根据自己在学鼓期间的真实经历而改编的,灰暗压抑的影像风格也暗藏着导演在洛杉矶摸爬滚打遭遇各种拒绝的青春往事。所以在为了拿到投资而把故事拍成短片之前,剧本在抽屉里存放了一年。最终达米恩·查泽雷完成这一部作品时,才年满三十岁。所以基于这样的创作前提,《爆裂鼓手》注定在青春这一主题有着强烈的发言权与写实性。

当我们讨论青春电影时,《爆裂鼓手》是一部极其容易被搁置在讨论范围之外的作品。这不与影片获奖无数而矛盾,而是源于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影经验,对青春片产生了一种观影前意识:视觉的美感,内容的积极,怀旧而写意,最终炖成了青春的心灵鸡汤。所以各国青春电影都形成了一种巧合,书写着大同小异的青春与梦想。这也是青春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故事样板。但《爆裂鼓手》就正如片名的中文翻译一样,酣畅淋漓地彻底击碎了大多数青春片交织而成的幻相,重塑了一种相对真实的青春与梦想。而这正是《爆裂鼓手》虽然只是一部音乐题材的小众电影,却超越电影文本甚至文化背景而取得全球性认同与赞许的原因。

在对比中看《爆裂鼓手》就能轻易地发现这部电影的真实性与必要性。如果把这部电影开端的故事放置于传统青春电影的故事模板顺水推舟,一定是追梦过程既是一切人物关系缓和与爱情圆满的过程,将梦想与童话般的青春、亲情、爱情乃至荣誉进行捆绑,电影结尾一定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双赢,用拥抱、掌声与感动收场!可追梦的青春真的有那么美好吗?

《爆裂鼓手》给出的结论是:梦想与爱情、亲情、友情可以无过多关联,青春是选择,梦想是代价。影片中安德鲁的初恋作为极其重要的情节副线,但因为安德鲁没时间恋爱,于是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这条线被掐断了,本应充当女一号的角色就因为安德鲁的梦想而彻底提前出局。安德鲁的家庭成员是集体缺席的,唯一出现的父亲也是故事的旁观者,并没有像以往的电影一样以一个“洒鸡汤”的身份出现在梦想受挫的时刻,去推动剧情的发展。安德鲁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是空白的。所以整部电影就高度围绕师生关系与魔鬼训练叙事。

弗莱彻作为一个“魔鬼教师”扮演者“刺激者”的作用,他的行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刺激安德鲁。他最终为安德鲁设的“局”是诚心报复还是激励,电影没有交代,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给弗莱彻作为一位老师在道德上去定性,全剧的留白与人物的缺席构成了影片的独特性与真实性。

追梦的故事不可能是一个花前月下的童话故事,太多的青春都在以梦想的名义而满足私欲,成为一种获取爱情与友谊、甚至捍卫自恋的有力手段。《爆裂鼓手》终于拨乱反正!真实生活中为梦而拼搏的人,都有过一个压抑甚至惨不忍睹的过去,这种经历绝不是标榜自己的资本,实现梦想的代价就是一次次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伤害。

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没有掌声与拥抱,因为电影的结论是不用感谢青春中的伤害者,在成长与追梦中让伤害变得有意义的是个体的坚强与选择。这种坚强与选择正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这也是《爆裂鼓手》对青春与梦想的真实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