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王莽新朝沒有延續?

紅雨說歷史


西漢滅亡的原因在於土地兼併和農民奴隸化,其實說白了就是貧富差距太大。

對於這些問題,朝廷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因為這些大地主同時也是大官僚,總不能讓他們自己拿起大刀來砍自己。

當時社會上流傳著“易姓受命”的說法,即改朝換代,漢哀帝做了最後的掙扎,自己改姓陳,稱“陳聖劉太平皇帝”,這種自欺欺人的方式自然沒有什麼用。那麼誰是那個應該“受命”的人呢?大家看來看去好像王莽最賢,朝野內外都認為王莽可以改變這個貧富不均、民不聊生的時代,因此王莽的新朝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的。

在建立新朝以後,王莽接受的不僅是漢朝的政權,還有漢朝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王莽解決不了漢朝的問題,百姓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麼就證明“受命”給王莽是錯的,接著就是新朝的覆滅。

王莽即位以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制,但是無論怎麼改,問題的核心始終是打擊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直接讓王莽暴力收回土地顯然是不現實的,畢竟王莽沒有接受過馬克思主義的洗禮,也沒有組織的支持。因此,王莽只能選擇迂迴的道路,提出了一個“王田”和“私屬”的主張,即恢復井田制。井田制看起來公平,實質上還是打擊大貴族的利益。雖然按照“王田”制大地主們還是擁有大量的土地,但畢竟是割他們的肉,他們自然開始反對王莽。

此外,王莽的五均賒貸六莞雖然主觀願望是平衡全國物價,但他任用的人都是大商人,讓這些主管官員平衡物價無異於將商人自己的利益分給百姓,他們自然不幹,反而將這個差事當作謀利的工具。

大地主和大富豪掌握著國家政權,針對王莽的大刀,自然不會砍自己,那麼就去砍百姓。王莽的改革雖然都是從百姓出發,但落腳點確是讓百姓失去了更多,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選擇造反。他們造反不僅意味著王莽“受命”的錯誤,更是將國家的矛盾全部轉移到王莽頭上,而此時大貴族、大地主們也認為王莽侵害了他們的利益,雙方反而聯起手來共同打擊王莽的新朝,赤眉、綠林均選擇擁立劉姓為帝就是明證。

此外,在全國亂起來以後,被欺侮的劉姓宗室開始重新崛起,他們不斷製造流言,將王莽定為篡國的逆賊,而劉姓才是百姓的救世主。特別是,建立東漢的劉秀在此過程中有“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的讖語,當劉秀取得江山以後,這個說法自然就證明了是對的,而劉秀也確實是真龍天子了。

在綠林軍攻入長安以後,跟隨王莽的公卿士卒還有1000多人,這就說明在中央,大家普遍還是支持王莽的,王莽政策的方向大致也是正確的。這1000多人全部戰死,比崇禎孤零零的不知道要強多少,也說明王莽政權延續不下去的原因不是王莽一個人能夠解決的。

東漢建立以後,西漢的問題轉經王莽又到了劉秀身上,劉秀也依然沒有解決。不過東漢的建立好歹證明劉姓統治的合法性,再加上戰爭的殘破,大量人口死亡,可以有一些荒地供人們去開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劉秀同樣也開展了一系列抑制土地兼併、釋放奴婢的政策,但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說整個東漢也沒有解決。這也證明了王莽為當時的社會矛盾背了鍋,王莽和新朝的貶低是有特殊歷史背景的。

歡迎關注、點贊、嘮嗑,儘量正經答問題,期待與諸君交流!

孝陵衛小校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王莽是"篡位者"的代名詞。

篡位後的王莽最熱衷的事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幣制、官職等等都進行改革。

以王莽修改地名為例:

從漢平帝五年開始,王莽著手對全國的地名進行調整,他大筆一揮,天下116個郡名,一口氣被改掉了91個,1580個縣名,一口氣換了730個。這就是說,人們一覺醒來,發現全國一半以上的地方都不認得了。

這位理想主義者一次性改這麼多地名,給官府和老百姓造成了極大的麻煩,根本沒人能記得這麼多新名字,一時郡縣名稱非常混亂。就連王莽自己發佈的詔書,都不得不在旁邊特別寫明這是故漢的哪個地方。有些郡縣甚至一年之內連續改了五次名,連公章都來不及刻。

歷史是以成敗論英雄的,王莽雖是個有心做事的人,但他的改制太荒唐,後人從不將他看成一個好皇帝,只視為一個竊國者。

王莽這種躁動症治國,新朝怎能不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