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原戈壁的舊印象 從這座欣欣向榮的小城開始改變

對高原戈壁的舊印象 從這座欣欣向榮的小城開始改變

德令哈作為海西州州府所在地,以她的富有和神奇,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交通網絡四通八達,資源開發方興未艾,綠洲農業鋪金疊翠,現代畜牧業蒸蒸日上,開發建設熱火朝天,各族同胞團結和睦,人民生活日新月異,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絢麗景象……

對高原戈壁的舊印象 從這座欣欣向榮的小城開始改變

戈壁灘上崛起的高原新城

每當徜徉在德令哈的大街小巷,看著那錯落有致的樓房,73歲的張富貴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說起三十年前的德令哈,更是感慨頗多。張富貴老人回憶說,德令哈曾經是戈壁荒灘,十分荒涼。一批批開拓者、建設者們在“開發柴達木”的召喚下,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這裡,與當地各民族群眾緊密配合,艱苦創業、開拓進取。自1988年德令哈建市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帶領各族人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了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

“1978年我在海西消防隊服役,德令哈風沙天氣給我的印象最深,漫天的黃沙,訓練時戰友們都在一個勁揉眼睛。除了人民商場、海西州招待所是小二樓,其他大都是平房,街上人也不多。”家住白水河村的村民田思珍回憶說。他曾經是一名軍人,在部隊服役6年,也見證了德令哈翻天覆地的變化。說到現在城市的發展,田思珍更是滔滔不絕:“德令哈的城鄉建設、城市管理、社會事業發展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一排排整齊的樓房拔地而起,清澈的巴音河穿城而過,生活在乾淨、舒適、宜業宜居的戈壁新城是我們的幸福。”田思珍曾任白水河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18年,對於這座小城的變化,有熱愛、有憧憬。

2017年,德令哈市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加大投入,積極改善民生,有效提升了城鄉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先後投入7.5億元實施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在落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341.5萬元的基礎上,積極爭取23.2億元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改造貸款資金,進一步夯實了城鄉發展基礎,使市容村貌舊貌換新顏。

對高原戈壁的舊印象 從這座欣欣向榮的小城開始改變

幸福指數提高百姓安居樂業

地處德令哈市西北角2公里的陶爾根家園,是我省最大的遊牧民定居點。居住著德令哈市4個鄉鎮、13個牧業村的891戶3600多名牧民群眾,其中,蒙古族就超過了九成。

走進陶爾根家園,牧區的阿爺阿奶正在涼亭裡打著“牛九牌”,雖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卻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在柯魯柯鎮克魯諾爾村,今年64歲的卡吉里瑪說:“我出生在草原,住的是蒙古包,照明用的是自己做的油燈,放牧條件十分艱苦,牧區沒有路,羊丟了也找不到。現在牧區生活已經大變樣,我的孩子們開著汽車放牧,牧區也蓋起寬敞明亮的定居房,家裡羊圈裡的600多隻羊長勢很好。黨的政策給我們牧區帶來了很多實惠,現在我們居住在這個小區,我們各民族團結互助感到很幸福。”

陶爾根家園的建設實現了牧民向市民轉變、牧區向市區轉變、帳篷向樓房轉變的三種跨越式轉變,小區除了現建的17棟樓房,還有辦事服務樓、日間照料中心、幼兒園、文化活動廣場、黨員活動室、牧家書屋等配套設施,覆蓋了住房、養老、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

對高原戈壁的舊印象 從這座欣欣向榮的小城開始改變

夜晚的奧運廣場是市民喜歡茶餘飯後休閒散步的地方,不管年輕的、年老的都喜歡到這裡來跳跳廣場舞,還有練太極的大爺大叔們,不僅鍛鍊了身體,還陶冶了情操。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同時,人們會越來越多地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健康長壽的完美人生。

隨著柴達木廣場、巴音河大橋、州圖書館、州民族文化活動中心亮化、市行政服務中心廣場景觀工程的建成,巴音逸境河畔公園、青少年廣場、巴音河景觀夜景照明等工程進展順利,6條城市道路給排水工程相繼開工,新建改建公廁30所,市政設施完好率和路燈亮燈率分別達90%和95%以上。與此同時,德令哈市大力發展國土綠化行動,投資1.13億元實施公益林管護等17個綠化項目,新增林地0.29萬公頃,封育0.21萬公頃,管護30.03萬公頃,新增城區綠化面積107.4公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