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冷閱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爲何成爲海誓山盟的愛情誓言?

阿冷閱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何成為海誓山盟的愛情誓言?

阿冷閱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何成為海誓山盟的愛情誓言?

擊鼓[先秦] 詩經邶風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擊鼓》出自《詩經》國風篇(bèi)邶風,本是一首戰爭題材的詩歌,我們沒有記住對戰爭不滿的牴觸情緒,體會到的是生活的細節和心靈深處的人文關懷。

阿冷閱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何成為海誓山盟的愛情誓言?

擊鼓背後的戰爭故事

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國莊公的兒子,衛桓公同父異母的弟弟州籲(xū),殺其兄衛桓公衛姬,之後做了衛國的國君。派衛國將領公孫文仲,率領陳、宋、蔡三國的的聯合軍隊去攻打鄭國。

在文學研究界,關於本次歷史事件眾說不一,阿冷在此也是採用其中的一種說法,在此解釋為由於鄭國當時國力強盛,衛、宋、陳、蔡受到鄭國擴張的威脅,使他們開始聯合起來抵禦鄭國的擴張。先後兩次伐鄭,依然沒有取得勝利。

阿冷閱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何成為海誓山盟的愛情誓言?

作者當時面臨的處境

本詩的作者應該是“我獨南行”,也就是跟隨孫子仲將領,去聯合伐鄭的隨軍將士。“不我以歸”“於林之下”,戰爭應該是打的異常艱難,長期遙無歸期,面對著戰場的冷酷無情,作者發出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約定,遺憾的是,能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

當然,這裡的作者不是某個軍士,而是隨軍出征的將士,以及背後因常年征戰無數個無法團聚的家庭。

阿冷閱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何成為海誓山盟的愛情誓言?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戰場上的可貴誓言

愛情或許是一件奢侈品,在穩定和平的歲月中,我們幾乎感覺不到她的意義,更體會不到她的寶貴。當即將逝去時,愛情就會彌足的珍貴了。所以,愛情的故事都是用來流傳的,只有在歷史的長河中,那段特殊的歲月,或者相守難求的境況下,我們驀然回首,原來愛情是如此的美麗,不得不說,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大缺憾,難道,真的是我們缺少感知愛情的能力了麼?還是我們的承諾變輕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