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三見「狄仁傑」:一部手動擋的中國系列電影

“不論是第一部還是第二部,應該來說口碑和票房都還不錯,而且我們是原班人馬,主創一直沒變過,演員也延續了,它累計下來一種品牌的信賴感,也算是一種IP了,這其實會跟觀眾達成一種默契。”

作者 | 申學舟

設計 | 托馬斯

時隔五年,徐克的“狄仁傑”系列終於迎來了第三部《狄仁傑之四大天王》。

上週末,《四大天王》的首映禮被安排在了位於蘇州的華誼兄弟電影世界,舉辦場地正是在“狄仁傑”系列前兩部電影中都出現過的,按照1:1復原的“萬象神宮”。那天,導演徐克看著“通天浮屠”雕像心生感慨:“心中要講的話太多,要看戲才能體會到我想要講的事情。”

狄仁傑系列編劇、《四大天王》聯合監製張家魯在接受《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採訪時表示:“如果用顏色來形容,第一部更灰一點,整體感覺更厚重,第二部可能就變得比較粉、比較亮色,到現在第三部又變得比較金碧,它很華麗,同時又有分量。”

從2010年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到2013年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徐克用十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個盛世唐朝,向觀眾呈現了一個武俠、懸疑,又略帶奇幻的世界。這次的《四大天王》也將於本月27日正式上映。

十年三見“狄仁傑”:一部手動擋的中國系列電影

早在2013年《神都龍王》時期,團隊就已經對這次《四大天王》的故事有了規劃。

“有續集的故事都有一些規劃,但是往往都不會按規劃走。”張家魯說,《神都龍王》之後有幾張概念圖,裡面有些已經有大綱了,甚至有一個已經有劇本了,但《四大天王》的故事是在那之後又重新發展出來的。“因為我們還是最關心如何圍繞人物的命運去發展故事,而不僅僅是按照規劃走。”

《神都龍王》的劇本是張家魯寫得最痛苦的,前前後後花了好幾年,但《四大天王》的劇本創作卻相對順利,只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我們彼此之間,包括我跟導演還有監製之間的默契已經達成了。”

作為中國電影市場上少見的系列類型電影,“狄仁傑”需要解決的困難是目前中國電影不太容易碰到的問題:當一個故事已經進行到了第三章,觀眾還能從中獲得什麼新東西?

十年三見“狄仁傑”:一部手動擋的中國系列電影

故事創作從角色出發

時間回撥到2010年9月29日,狄仁傑系列第一部《通天帝國》上映當天。那時的張家魯已經在進行第二部的劇本創作,但這個過程並不順利。那天他與徐克兩人見面後聊到這件事,徐克看著張家魯笑了笑說,“哎呀,你應該要把第一部放下了”。

一開始張家魯並沒有放下。當時徐克導演給第二部的故事定了“水”這樣一個母題,於是他圍繞“水”發展了很多故事,“但始終繞不出來”。

“第一部算是相對成功的,所以寫第二部劇本時我給自己的壓力很大,想把第一部中很多關於新的類型元素、宏大的視覺主題,以及那種帶有史詩感的懸疑推理故事都複製到第二部中來。”張家魯回憶說。“《通天帝國》剛拍攝完我就開始寫第二部的劇本了,上映時已經寫了七八個月,還是很痛苦。”

但徐克的話也讓張家魯反思:雖然是系列電影,但每一部都應該有自己的命運。這樣一想通之後,第二部最終呈現出來的故事反而基調相對更加輕鬆,“我自己開玩笑形容覺得像是一個青春打怪片。”

這次的系列第三部《四大天王》,徐克也給出了一個母題的概念——方術。

“一方面,方術這個東西它就可以玩很多的視覺奇觀。另一方面,只要邏輯和原理是自洽的,故事創作上的空間很大。”張家魯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這部電影的故事也圍繞“方術”展開。

《四大天王》的故事發生在上一部《神都龍王》之後的三個月:武則天受封天后,與唐高宗“二聖臨朝”,權位擴升。而狄仁傑因大破神都龍王案,獲御賜亢龍鐧,掌管大理寺。

“武則天也分不清楚,皇帝賜給狄仁傑亢龍鐧到底是要借狄仁傑之手來制衡她的權利,還是僅僅單純欣賞狄仁傑。”張家魯說,所以武則天派了“異人組”去制衡他,甚至把亢龍鐧偷回來。

但這只是前半部分的故事,“異人組”並非真正的反派。背後還有一股更神秘的勢力,它們善用方術,曾利用這個能力幫助大唐取得天下,後來遭到滅門。活下來的人一直蟄伏,伺機報復,也才有了《四大天王》的故事。

十年三見“狄仁傑”:一部手動擋的中國系列電影

狄仁傑系列編劇、《四大天王》聯合監製張家魯

張家魯曾擔任《風聲》、《尋龍訣》等電影的編劇,他也由這些改編電影中總結出IP改編的三要素:第一,離原著越遠越好;第二,符合時代的需求;第三,滿足個人需求。而徐克的“狄仁傑”系列是具有歷史原型的原創劇本,但這些框架在劇本創作中依然適用。

“電影每一部的主題其實都還是我們自己關心的議題。其實我真覺得,狄仁傑跟武則天的關係很多時候就是我們在職場中跟上司的關係,他跟尉遲真金之間也就是我們跟同僚之間的關係。”

他補充說,“這是其中一個主題。當然我們談論很多其他的,包括武則天她對於權利的慾望到底是她自己心中的惡念,還是因為周遭環境的迫不得已。最後我們在電影中也給了一個比較有玄機的答案。”

“很多東西其實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有些人就可能覺得能過去,有些人就特別在意這個事情。我們就把它提煉出來變成是一個故事核,我要去推動這個事情。”張家魯認為,相對健康的創作方式應當是,順著這些故事往下走,這個過程中讓主題慢慢浮現出來。

“我們其實都是從角色出發,給角色這樣的處境,看它在裡頭怎麼翻騰打滾。”

十年三見“狄仁傑”:一部手動擋的中國系列電影

700個特效鏡頭,後期製作近一年

但一部電影最終的呈現效果,不僅需要好的劇本,也需要在視覺呈現上下功夫——這在如狄仁傑系列這樣涉及到視覺奇觀的電影中,尤為重要。

“我拍《尋龍訣》的時候,我們劇本寫完之後視覺部門才進來,於是你會發現劇本里一些東西它可能不是那麼合適去執行、去實現,很多東西都需要被推翻甚至要從頭來過。”因此作為編劇的張家魯很早就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在陳國富,張家魯共同監製的另一個項目《陰陽師》中,他們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我們就會採取一個比較跟其他的劇組不一樣的做法,我們的視覺部門包括美術、CG這些特效團隊很早就進組了。他們等於一起參與劇本的開發。”他舉例說,一般視覺部門參與前期籌備的時間在兩個半月到三個月左右,這已經算很長的時間了,但在《陰陽師》這個項目上,視覺部門參與前期籌備的時間達到了一年。

但《四大天王》因為合作的對象是徐克,在這一點上又是不太一樣的經驗。

“因為本身他自己就是視覺部門的,他一個人就可以做視覺部門,他能畫,對特效各方面特別熟。”張家魯解釋說。

事實上,早在《神都龍王》中,徐克就用上了籌謀已久的水下3D拍攝,電影中的海戰情節在以往的動作電影中從未出現過,劇組僅設計道具就用了6個月時間,當時的3D效果團隊就曾表示,這不僅需要導演把控演員,還要了解特效。而在這次的《四大天王》中,不論是呼風喚雨、移形換影、易容等傳奇方術的呈現,還是白猿、錦鯉、金龍等奇幻的動物形象,也都有徐克導演的參與。

十年三見“狄仁傑”:一部手動擋的中國系列電影

徐克在《通天帝國》時期所繪分鏡

十年三見“狄仁傑”:一部手動擋的中國系列電影

徐克在《神都龍王》時期所繪場景圖

“我跟他討論劇本的時候,他腦子裡就會有整個的視覺想象,等於視效團隊已經開始工作了。”張家魯說,“一般我跟其他導演工作都是我提供想法給導演,但跟徐克有點反過來,他的想法多到你必須說,停,夠了,電影放不下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與8年前相比,電影在視覺、特效層面的製作差別也讓張家魯感嘆。

他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四大天王》的製作成本約為《通天帝國》的5倍。“通貨膨脹肯定有的,還有就是人工成本和視效製作成本。”

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是,《通天帝國》製作時,特效部分由韓國公司完成,成本佔比非常少。“當時《通天帝國》要開始做後期的時候發現預算不夠,但施南生是個非常厲害的製片人,當時她飛到韓國首爾去找各個特效公司的老闆聊,就說,你們不是一直說想跟徐克導演合作嗎,現在機會來了,《通天帝國》的後期願意拿到韓國來做,但是錢很少,你們願不願意?最後真的就用很少的錢完成了還不錯的成片效果。”

但事實上,《四大天王》與目前市場上的視效大片相比,視效鏡頭是相對較少的。一般來說,會把視效電影分為A、B、C幾個等級,其中A類的大片通常的成本約在1億美元以上。而比如拍攝時吊威亞然後在後期抹掉,都算在C類。

“通常來說一部視效大片的特效鏡頭在1200-1500個,有的甚至是超過2000個鏡頭的。但是《四大天王》一開始徐克導演就不想要那麼多特效,並且把特效鏡頭定在了700個的標準。”張家魯說。

他解釋說,特效鏡頭越多意味著後期製作的時間就越長,所以這次徐克導演希望嘗試憑藉自己的經驗,以實拍的形式取代掉一些特效鏡頭,最終成片的特效鏡頭約在740個左右——但即便如此,《四大天王》的後期仍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十年三見“狄仁傑”:一部手動擋的中國系列電影

當狄仁傑成為一種“品牌”

某種程度上,電影、尤其是特效電影的工業化是反創作的。

“我必須承認這個(狄仁傑系列)個人創作空間肯定是小的,但樂趣在於我可以在各種限制下把我的私貨夾帶進去。”張家魯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

“比如說我們這個行業,從入行以來碰到的全是聰明人,但是光靠聰明是成不了事的,必須還是要經過很大程度的努力,還不一定成事,還得看命。這等於也是有我們自己的寄託在裡頭。”張家魯說,在一開始刻畫狄仁傑這個人物的時候,就希望他是一個不斷經歷考驗和苦難的英雄、一個真正的聰明人。

作為導演的徐克和作為監製的陳國富也繼續在給張家魯出難題。

早在去年製片人施南生就曾開玩笑說張家魯總給她貴的那版劇本。“那版貴的劇本不是我要給的,是徐克導演要給的。南生和國富都站在製作人的角度,需要把預算控制在一定範圍。但徐克肯定是希望預算無上限,什麼都是最好的。這是導演和監製之間永恆的拉鋸戰,我作為編劇則是那個平衡他們需求的角色。”

“他們兩個等於是光譜兩端的兩個天才嘛,關於電影各方面的經驗也都不一樣。”這次,張家魯除了編劇的工作,還擔任《四大天王》的聯合監製,“在後期剪輯的時候,我們原來有一個最早的版本是150多分鐘,雖然時間很長但我看完之後有一種史詩般的波瀾壯闊感。國富導演也同意這樣的看法,但他還是能把時長維持在一定的規格里面。”

“後來曾經還出現過一個110分鐘的版本,我看到我也傻了,等於是把一條故事線給全部拿掉了。雖然還是能說通,但你說有沒有影響?肯定有。到最後我們還是不斷的磨合,現在是132分鐘的版本。我覺得這是相對合適的。”

“這種類型片上映更多的是達成共識。你要把導演、監製、加上各個主創、演員的想法歸到一起,一起往前走,為這個項目付出努力,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十年三見“狄仁傑”:一部手動擋的中國系列電影

從類型上來說,雖然狄仁傑系列的前兩部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通天帝國》(2010年)2.86億元、《神都龍王》(2013年)6億元,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集合了古裝、武俠、懸疑,甚至一點奇幻類型的電影類型,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上並不佔主流,也較少能找到賣座的案例。

“我自己實話說,我都能感受到這是我們的營銷團隊的壓力。比如你可以看到一些宣傳物料是希望跟年輕人拉近距離的病毒視頻,它跟這個片子的調性可能不太一樣,但這也是一種新嘗試,挺好的。”張家魯說。

狄仁傑系列從第一部開始籌備到現在第三部上映,已經十年左右的時間,“不論是第一部還是第二部,應該來說口碑和票房都還不錯,而且我們是原班人馬,主創一直沒變過,演員也延續了,它累計下來一種品牌的信賴感,也算是一種IP了,這其實會跟觀眾達成一種默契。”

“每一部上映的時候還是會想怎麼吸引觀眾,其中當然有一部分是老觀眾,他對這個系列有感情,但不會把這部分當成主體。其實《四大天王》我們就算新觀眾看,也完全不會覺得有觀影門檻,甚至有沒看過前兩集的人,會想找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從啟動之初,“狄仁傑”系列不是沿著明確嚴格的時間表和投資節奏進行的,它擁有系列化的基礎和元素,而更重要的是貫徹徐克所特有的東方魔幻式的想象力。這也決定了,“狄仁傑”不同於西方意義的系列化工業電影,它不是財務表格和市場熱度的直接產物,它在一種手動擋狀態裡。

在張家魯看來,如果做一部電影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去追逐市場和觀眾,是永遠追不上的。“因為劇本從創作到最後電影的呈現,至少也是三年後的事情,那個時候的市場、觀眾偏好是什麼?不知道。”

“接下來第四部他(徐克)現在跟我聊的可能比較驚悚、更黑色,更案件取向,人物的命運和時代的勾連性可能就沒有那麼重。甚至我們也聊過就全室內場景了,在一個空間裡破案,不出去。”他說。

“但大家還都是在一個最初始的碰撞階段,還沒有特別地定一個方向。”

不久前在《四大天王》北京舉辦的首映禮上,張家魯碰到王中磊,“他說導演已經跟他講了下一部要拍什麼主題、什麼題材了。我說上次我碰到導演的時候他說的根本不是這個,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