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同圓人物周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納西金鳳凰

達坡瑪吉是一位優秀的納西族青年歌手。2008年,達坡瑪吉和她的表姐和金花搭擋,榮獲隆力奇盃·第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原生態唱法銀獎。

她倆演唱的納西古歌《栽秧調》、《嫁女調》、《吟酒歌》,餘音繞繚;鮮亮如花的長相、淳樸天然的颱風、光澤別緻的服飾、天人合一的情態,給電視觀眾美好而深刻的享受。

之後,納西姐妹精彩演唱的一系列納西族原生歌曲,經中央電視臺經常播出,受到更多觀眾的青睞;之後,達坡瑪吉或者單獨或者和她的弟弟達坡阿玻(中央民族歌舞團獨唱演員)合作,在諸多主流媒體的電視熒屏上頻頻亮相,讓更多觀眾所喜愛、所熟悉。同時,人們對她的瞭解也更加多元。

特別是在她的個人演唱專輯《納西盼金妹》、《納西珍珠》、《阿妹的情歌》,以及她和表姐和金花再度合作,相繼出版《納西天籟》等幾張唱片之後,專家好評如潮。

然而,達坡瑪吉的演唱風格、演唱方法應當如何定位,卻讓專家們感到困惑;瑪吉是原生態歌手,還是流行歌手;她是民族唱法,還是流行唱法,眾說紛紜,難於統一。

但有一點,人們是一致認同的,那就是她的演唱風格和方法的多元性、多彩性,以及個人表現力的特殊性,以及她的演唱方法和音色的難於複製和模仿的自我性、個例性;而特別是鮮明的原生性,與原創性、流行性、時尚性的相互融合、相互滋潤,形成了她特殊的方法與風格。通過潛心解讀,筆者談一點膚淺的理解。

一、 納西族母語文化與當代多元文化的融合

納西姐妹花達坡瑪吉(漢名和秋香)、和金花演唱的《栽秧調》、《打穀調》、《吟酒歌》等一系列納西族古歌,所以能和我們的聽覺自然對接,一方面展現了古老的納西母語音樂文化的強大魅力,另一方面也使之與當代審美情趣天然吻合。

這說明,優秀的原生民歌是能夠不斷穿越時空的,是經久不衰的不朽絕唱。但更重要的是,她們的演唱總是和自己的心靈狀態,和她們所擁有的當代審美情趣密不可分,總是會自然面不自覺地流溢出歌唱文化的當代性。

這是因為達坡瑪吉這朵金花,是生長在麗江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的時尚女孩,是見過很多大世面的納西盼金妹(姑娘),她的審美情趣是比較現代的。達坡瑪吉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在高校系統地學習過民族聲樂,受到過更多的北方大文化的影響,情趣則更為時尚和前衛。

麗江所以聞名海外,是因為這個納西人的故鄉自古以來不封閉,也使得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文化上格外的開放。麗江是茶馬古道上聞名遐邇的重鎮,而達坡瑪吉的故鄉麗江塔城也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擁有十分燦爛、格外厚重的人文歷史。

而納西這一個馬背上的民族淳樸、豪爽、大氣、細膩,既善於吸納兄弟民族和外來文化的亮點,又十分固執地捍衛自己的精神家園,堅守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納西文化與外來文化有十分親密的對接與溝通,使得納西族古老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文化相互滋潤,受到現代中國人、外國人的廣泛歡迎。

長期處於門口開放的區位優勢,使得麗江的民族文化植根於鄉土而不土,重視民俗而不俗。這裡的原生民歌,總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化,和人們心路歷程的不斷延伸,既吻合於這一片美麗而古老的熱土,又自然對接時尚的色彩,使原生音樂牢牢地紮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深層,而它的靈魂又並沒有完全地停泊在原始狀態,它的文化精神也在不斷地成長和伸展,顯現出越來越豐富的人文魅力。

達坡瑪吉作為新一代納西族歌手的傑出代表,用歌聲告訴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原生態民歌從來不是靜止的、塵封的,它像古老而又年輕的玉龍雪山上流下來的清泉水,從遠古納西人“創世紀”的豪邁歌聲裡,不知疲倦地流至今天,與當代的多元文化匯流一處,互動互映……

二、多民族音樂元素和韻味的融合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演唱的作品體現多民族音樂元素的相互融合;二是既因為作品風格,又因為個人的能力所表現出的多民族韻味的融合。達坡瑪吉出生於麗江塔城。這是麗江市玉龍縣與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德飲、維西三個縣的交界處。

這裡的民族以納西族為主,與漢族、藏族和傈僳族雜居,民族文化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融合、相互滋潤。達坡瑪吉演唱的納西族歌曲,大多是她的父親作曲家和文光創作的,充分體現了多民族風格韻味的融合,而她的演唱能力也表現出民族音樂的多元性、豐富性、含蓄性。

從基因學上講,無論是她父親創作的歌曲,還是她精彩的演唱,都體現出故鄉的民族音樂的多元性有著深遠的歷史,他們父女在創作和演唱上的能力是有著本能因素的,有些亮點也是與生俱來的。

儘管達坡瑪吉演唱的歌曲,鮮明地體現了納西族母語文化,她表現出的獨特韻味也是符號化的納西族韻味,但她的歌聲裡還有很多的外來元素,能夠與納西韻味水乳交融,相映成趣。

正是因為這多民族、多元性的韻味,使得她演唱的藏族、傈僳族、蒙古族歌曲,也能夠形神兼備、獨具韻味,反映出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馬背文化內涵,飄溢出一股誘人的酥油香、奶茶香,和親和溫馨的泥土香。以至她和達坡阿玻姐弟倆演唱的彝族撒尼人的原創歌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也賦予多民族、多元素的色彩,清新、別緻、細膩、光鮮……

三、 古納西母語語調與普通話標準讀音的融合

達坡瑪吉是納西人中普通話說得非常好的一位,在北京上過大學,當過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大量使用普通話,在漢語的歌曲演唱中沒有語言的負擔。她始終不願意改變的納西母語語調和母音,使她的話音和歌聲充滿了活力與親和,用最根本、最原始、最真實、不加修飾的最本質的聲音去感染觀眾。

她用納西語演唱的《納西樂》、《納西祝酒歌》、《唱起來,跳起來》、《請到納西村寨來》等一系列她的父親、納西族作曲家和文光的原創歌曲,每每讓筆者與納西族的先民在某一個時空裡邂逅,而無時不刻地與達坡瑪吉零距離地溝通,是母語、母音使然。同樣是和文光的作品,用漢語演唱的《玉龍歡歌》、《月亮天天圓》、《古道情歌》、《石鼓謠》、《火戀》、《情醉女兒國》等,則與觀眾的心路歷程和心靈狀態更加對接,與共同的審美情趣水乳交融。

筆者一向認為:歌唱另一種語音藝術。語言形成方法,語言帶動方法,語言支持氣息,語音調控收放;其中,語音的作用是很大的,它是情感鏈、位置鏈、氣息鏈和方法鏈。瑪吉演唱風格的形成,所以有其特殊性,與家鄉的山水、遺傳的基因,個人的經歷和藝術的悟性、審美情趣等諸多因素形成語言特色、語音韻味是密不可分的。

這種特殊的歌唱語音,使她的發聲點很高而不固定,氣息的支持點很多而不拘泥,可頭腔、鼻腔、口咽腔發聲,可橫隔膜、腹膜支撐,也可喉頭、胸腔、面部以至肩膀支撐,根據語言習慣和情感表達而定與不定,隨機應變,步換形移。而這種不規則的、動態活態的唱法,給人靈動而活潑的美感。

四、 多種演唱方法的融合

關於達坡瑪吉的演唱方法,專家有不同觀點的定位。一說是她屬於原生態的民族唱法,一說是民族化的流行唱法,一說是民族唱法中的一種。筆者認為她是民族唱法中的特殊種類,是自成一格的。

她是原生態唱法,也是“民通”唱法,隸屬於中國的民族唱法,但與其他歌手均有明顯不同,那就是在“最根的音樂”內核中,廣泛吸納、借鑑,形成純自我的風格,體現納西民族文化的精髓。瑪吉的歌唱“天人合一”,與大自然互動生輝,彷彿不是唱給人聽的,而是自娛自樂、盡情渲洩,把內心的獨白唱給自己來享受,有如麗江玉泉的清流,是為了裝點自己而美好地歌唱……

達坡瑪吉有良好的樂感和音準記憶,沒有語言負擔,且能歌善舞,她的肢體語音和歌聲同樣天然而流暢。她能把外來文化的規範性和納西原生態音樂的不規範性熔於一爐,使她在多種風格作品的演繹中一枝獨秀。

金鴻為

2011年8月3日於昆明

傳承在路上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納西族歌手達坡瑪吉參加《耳畔中國》節目,瑪吉演唱一首《願》,令現場和屏幕前的觀眾的備受感動。

《願》是與靈魂的對話

在《耳畔中國》中,瑪吉演唱的《願》,詞曲都非常優美:“月亮照進湖心,仙鶴奔向閒雲……”頗有詩意和禪意,它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瑪吉說,«願»是她設計的«四季»中第四部曲,表達的是冬天裡的一種藍色。

“從小生活在雲貴高原的孩子,永遠不會忘懷冬夜的那輪明月。喜歡在冬天裡,玉龍雪山下雪後,跑到雪山下的玉湖看月亮的情結一直在我的音符裡。我想表達雪山和湖泊映襯下的幽藍,那是我生命裡最深邃的顏色。有一天,我拿起奶奶的錄音,突然聽到奶奶的《嫁女調》和《牧牛姑娘》。我一下子認定我要的藍色就是這個模子。《願》的創作元素是奶奶演唱的《嫁女調》的主旋律,和我小時候聽奶奶講的故事《牧牛姑娘》。”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在這首曲子裡,我是表達了我的一種迴歸,那就是信仰。歌詞表達一位女兒與變成小鳥的母親的靈魂對話。生命中的輪迴和靈魂,在音樂的國度裡是那樣的相依相伴”。

《願》中的女兒對生命吟唱著:“月亮照進湖心,仙鶴奔向閒雲。彎彎月亮喲,掛在樹枝丫。遙望星空喲,仙鶴飛回來。凝視蒼穹喲,花海在開放。清清湖水喲,蓮花朵朵開。藍天白雲下,孔雀飛回來。牛羊滿山坡,媽媽在歌唱。孔雀飛回家,朵朵蓮花開。菩薩笑了,媽媽笑了。”

《願》表達的是瑪吉對生命觀的一種理解,就像佛教中所說的,人的生命是有靈魂存在的,或許,她以一隻小鳥的方式存在,或許她以一顆小草的方式存在。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中國文字,字字是咒,沒有咒,何來的魂?

2008年,瑪吉參加全國青歌賽時,僅僅是因為喜愛唱歌,喜愛舞臺演唱。但近幾年來,一直遊走在雲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和世界各國家的瑪吉,對音樂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除了路上的感悟和見聞,更多的去尋找文化的差異性。在這個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所有的孩子都要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傳統文化的根脈丟棄了,所有的東西多元了,那文化的發展空間就沒有了。所以深感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要有責任心和自信心。”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所有人對音樂的喜愛也是各不相同。有多少納西族同胞會說“我愛納西歌曲,我手機裡下載的大部分都是納西歌曲”呢?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瑪吉說:“年輕人丟棄母語是社會的文化導向造成的。我的第一語言是納西語,第二語言是漢語,第三語言是英語。我個人也喜歡歐美音樂,我去年在美國紐約羅切絲特也學唱英文歌。可是,我在舞臺上堅持唱國語和母語,這是一種文化存在感的態度。一個歌手跑到國際舞臺,連自己母語的話語權都沒有了,那咱們就會很悲哀了。語言只是個工具,但母語在文化層面上,是一個濃縮的文化載體.至關重要。在佛學概念裡,中國文字,字字是咒,沒有咒,何來的魂?”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人人都是無字經書

關於經歷,瑪吉回憶起師父說的一句話“中國最有能量的經書是無字經,每個人都是一本經。”

在《耳畔中國》節目中,瑪吉與音樂總監撈仔的音樂團隊合作時,他們說,瑪吉的音樂就是世界音樂,他們發現納西族的音樂非常優雅,有點類似法國的香頌音樂。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我不注重學歷,但我注重感悟。雖然,民族的是世界的,但是少數民族的東西要放到世界的舞臺上,不能只是讓別人感到你的東西是獵奇的,而是要找到與世界共通的文化語境。”達坡瑪吉出生在納西民歌世家,從麗江古城區職高的一名音樂老師,到考上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到畢業後考入雲南省文聯音樂家協會,又去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再到美國紐約羅切絲特Nazareth大學遊學,瑪吉一直在路上邊走邊學,從未停息過。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納西民歌傳承人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達坡瑪吉的納西民歌傳承於現年86歲的納西民歌傳承人肖汝蓮奶奶,從中央民族歌舞團擔任歌唱演員的弟弟達坡阿玻到父親和文光,再到小到5歲的侄女達坡瑪璐一家五代都在堅持納西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傳播工作。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大夢同圓人物週刊本期推薦丨達坡瑪吉:納西民歌,聲聲不息

2003年,榮獲首屆中國酒歌大賽演唱金獎

2008年,榮獲CCTV第十三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原生態唱法銀獎

2010年,榮獲國家文化部第十五屆群星獎

2010年,榮獲中國青年少數民族歌手原創音樂最具實力獎

2006年,榮獲全國聽眾最喜愛的十大金牌歌手獎

2009年12月,與家人參加CCTV3“神州大舞臺愛國歌曲家家唱”,演唱《月亮姆》在全國家庭才藝選拔大賽中,榮獲優勝獎(金獎)

2014年,音樂作品《中國畫》榮獲雲南省委宣傳部第七屆“雲南文化精品工程獎”

2016年9月,演唱作品《祈福平安》榮獲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頒發的宣傳片類創優三等獎

2012年,演唱的作品《秧歌》榮獲雲南省文化廳第九屆青年演員比賽聲樂組二等獎(第一名)

2014年5月,與家人一起在人民大會堂榮獲“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稱號,國家副主席李源潮頒的獎

2012年,演唱作品《玉龍歡歌》、《情醉女兒國》參加全國村歌大賽金獎被授予雲南文藝基金貢獻優秀二等獎

2013年,作品《相遇》、《情醉女兒國》榮獲“紅雲紅河”杯2013年雲南旅遊歌曲大賽榮獲原創作品優秀獎

2014年,在昆明成功舉辦達坡瑪吉公益演唱會

2013年,代表中國在日內瓦聯合國萬國宮演唱納西民歌

出版«情醉女兒國»等多張專輯,發表論文«守望原生態民歌»等數十多篇文章

參加CCTV和全國各電視臺大型文藝節目和春節聯歡晚會、國慶晚會的演出,出訪芬蘭、日本、法國、德國、瑞士、澳門,新加坡,法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

曾經給《青年與社會》雜誌、《中華文藝傳承》、《湄公河》、《邊疆文學.藝術雲南》、《LADY》等雜誌做封面人物和專訪

曾擔任雲南"金鐘獎","中國新歌聲"雲南賽區等各類大賽的歌唱評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