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藏:藏紅花姓「藏」只是第一步,還要打造江孜成爲西藏藏紅花之鄉

“藏紅花”其實因為特殊的地理原因,並不能在西藏生長。是上海第八批援藏幹部進藏後,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才讓此變成了現實。2017年,西藏江孜縣從內地先後引進46萬株種球在紅河谷農業園區藏紅花繁育種植基地經過夏眠,並順利開花、喜獲豐收,結束了西藏不產藏紅花的歷史,藏紅花從此真正姓“藏”。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1月18日,西藏日喀則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召開了“帕拉莊園”藏紅花產品新聞發佈會,通報了藏紅花產品真正落地西藏的相關情況。參加發佈會的有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幹部聯絡組組長、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倪俊南,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幹部、江孜縣委常務副書記王高安。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發佈會上,倪俊南代表日喀則市人民政府向媒體進行了介紹,以下是講話的部分節省內容: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援助日喀則市是上海的重任,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實現西藏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的關鍵舉措。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上海援藏的重中之重就是扶持產業發展、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脫貧,助力日喀則脫貧攻堅。

藏紅花作為西藏藥材資源的一種,在明朝中葉通過茶馬古道從古波斯帝國(現在的伊朗)經西藏傳入內地,故得名。古時作為朝奉貢品,有“寧舍黃金萬兩,不捨紅花一朵”之說。由於種植技術等原因,此前西藏並不產藏紅花,多年來在西藏一些地區曾試種過,但並未大規模成功。

2016年6月,上海援藏幹部聯絡組進藏後,指導江孜小組對江孜縣19個鄉鎮,155個村居進行了充分調研。結合江孜紅河谷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基礎,特別是藏紅花附加值高、階段性勞動密集型特點突出的實際,選擇藏紅花作為江孜紅河谷園區的主打新品種,於2016年12月,引進西藏紅河谷藏紅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註冊並落戶江孜。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王高安在發佈會現場答記者問

2017年5月,總投資4600萬元的紅河谷農業園區二期建設啟動,其中藏紅花繁育基地投資3000萬元,建設2.2萬平方米的藏紅花種植智能溫室,於當年8月份投入使用,成為西藏唯一的藏紅花規模化種苗繁育基地。

在上海援藏幹部和西藏紅河谷藏紅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研究人員攻克了藏紅花高原生長的溫度、溼度、光照等技術難關,繁育試驗獲得了成功,並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高原種植標準和技術。2016年11月底引種8000株藏紅花種球,獲得成功,收穫1.2萬株種苗。這些西藏原種與內地相比,養分足、抗病能力強的特點明顯。2017年11月,企業又從內地引進45萬株種球在紅河谷農業園區藏紅花繁育種植基地經過夏眠,並順利開花、喜獲豐收,結束了西藏不產藏紅花的歷史,藏紅花從此真正姓“藏”。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為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建立援建資金、藏紅花產業和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上海援藏江孜小組提出了“1+19+X”的輻射模式,即“1個園區,19個鄉鎮,多個輻射基地”,依託紅河谷農業園區把藏紅花基地向鄉鎮延伸,實現點對點的扶貧。以日朗鄉卡爾村為例,去年由於乾旱造成青稞大面積減產,一畝地的產出只有110斤、200多元。江孜小組出資為村裡修建了大棚,由企業提供藏紅花種苗並負責包銷,為打消農牧民的顧慮,企業預支了租金,帶動了22戶貧困農牧民參與。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當地農牧民群眾正在維護大棚

藏紅花采花期一般在每年的10月底左右,恰逢青稞收割完成之後,為大量的閒置勞動力,特別是為貧困農牧民帶來了就業機會。上海援藏不僅僅是資金與技術的輸出,更注重言傳身教轉變農牧民思想觀念,建立勞動致富的理念。到目前為止,紅河谷園區藏紅花基地已先後為江孜鎮、年堆鄉、日朗鄉的130多名貧困農牧民提供了靈活就業機會,發放工資15萬多元。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江孜小組組長王高安向當地農牧民群眾講解扶貧政策

上海援藏:藏红花姓“藏”只是第一步,还要打造江孜成为西藏藏红花之乡

江孜小組陸劍濤同志與群眾謀劃明年致富之路

2018年,上海援藏計劃再投入3000萬資金將藏紅花種植規模擴大至100畝以上,並啟動原產地證書和原產地標記辦理工作。江孜縣規劃至2019年將種植規模擴大至300畝以上,打造全國最大的種植生產基地,以規模化經營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形成以藏紅花食品、日用品、藥品研發及精深加工為主的產業鏈,帶動更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

包括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融媒體中心、東方廣播中心、勞動報、青年報、澎湃、東方網、新聞晨報、浦東時報等上海媒體均對發佈情況進行了採訪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