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迅:天才與瘋癲的有機合成體

最美長髮未留在我手 我也開心飲過酒

陳奕迅出道於新秀歌唱比賽。這個開辦於1982年的香港歌選秀比賽,堪比當年無線藝人培訓班。為香港樂壇輸送了大量的新鮮血液。這個選秀也相當長壽,延續了二十多年。屬於陳奕迅的年份是1995年。李克勤、李玟是他的師兄師姐,Hocc、劉浩龍是他的師妹師弟。

在同期的參與者裡,還有個大家熟悉的名字——楊千嬅。陳奕迅拿了冠軍,楊千嬅則是季軍。那個時候的陳奕迅,面對金光燦燦的前輩,望著逐漸衰敗的香港娛樂圈,肯定想不到,他會是這個比賽裡出現的最紅的歌手,也可能是最後一個。

陳奕迅:天才與瘋癲的有機合成體

1996年,推出首張個人同名大碟《陳奕迅》,在唱片《與我常在》和《我的快樂時代》推出後,漸漸受到大眾認識。2003年成為第二個拿到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演唱人”的香港歌手。2007年,憑藉一曲《富士山下》,拿下全球華人至尊金曲獎、全國最佳中文歌曲等多項獎。2009年6月,以《不想放手》獲得金曲獎“最佳國語專輯”獎。2013年4月,擔任湖南衛視《中國最強音》的音樂導師。2015年6月27日,獲得第26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同年發行粵語專輯《準備中》。

陳奕迅這一路沉寂過,他不會普通話,就苦練普通話,練到從第一張國語專輯起就基本沒有什麼口音,再到如今流暢說國語,可以稱得上是香港藝人裡普通話最好之一;他的唱片公司太商業化,讓他不能做自己想做的音樂,所以即便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雪藏他,錄好專輯不讓出,演唱會不讓開,斷絕他一切唱歌的念頭,脅迫他續簽,他也能隱忍煎熬,熬過漫長的500天,重新再來,為的就是要唱自己想唱的歌,做自己想做的音樂。

一首歌一個故事

陳奕迅:天才與瘋癲的有機合成體

很多人最開始接觸陳奕迅,是《K歌之王》,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對當時樂壇的濫情之風做了總結;歌曲不無蒼涼地道出十年來的“K歌盛世”,以及歌者及創作人在市場與音樂間搖擺的無奈。細細品味歌詞,你可能會發現這樣的故事:“大概是卑微到塵埃裡,你內心翻江倒海的感情,想唱給她聽,在她看來卻是一文不值。對她來說,你只是個K歌之王,僅此而已。”不管人們如何解讀這首歌,陳奕迅依舊是陳奕迅,儘管音樂舞臺不斷地更換,他還是深愛著他的音樂。

《K歌之王》這首歌的流行,讓更多的人認識他,喜歡他,令陳奕迅走到了事業的輝煌時期,並在2000年度“叱吒樂壇流行榜”的頒獎典禮上獲得“至尊歌曲大獎”和“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兩項殊榮,奠定陳奕迅在香港實力派歌手的地位,之後在他身上就多了一個別稱——“K歌之王”。

陳奕迅:天才與瘋癲的有機合成體

《十年》在《黑·白·灰》專輯中的發行本來是一個湊數之作,結果2003年發行後意外打榜一炮而紅,效果遠超原定為主打歌的《兄妹》,後來又趕上2004年的畢業季,被各大學生黨傳頌,原本在內地籍籍無名的Eason一下子就火了。《十年》作為一首經典的情歌,它既是各大選秀場上選手們普遍選擇的參賽曲目,也是中年人和年輕人情感世界的一種共鳴,它代表著心緒的零亂和無止境的苦澀。

有人說,人這輩子,最害怕突然把某一首歌聽懂了。十年前十年後我們都在聽《十年》,如今終於把“情人最後難免淪為朋友”聽懂了。《十年》和陳奕迅就像是雙生兒,只要是陳奕迅的演唱會基本都會演繹《十年》,只要《十年》的旋律緩緩奏起,聽眾們心底的感情防線便會在頃刻間瓦解,無數的情感故事開始隨著音樂輕輕流淌,也讓聽眾無所遁形。

陳奕迅:天才與瘋癲的有機合成體

2005年,陳奕迅發行的《浮誇》,得到了大眾廣泛的推崇,並獲得2005年度CASH金帆音樂獎最佳旋律及最佳歌詞獎。《浮誇》是香港作曲人江志仁在倫敦聽到好友哥哥張國榮的死訊之後寫下來的,表達他失去好友的悲痛,因此這首歌的曲聽起來也有點壓抑和詭秘。後來Eason出碟選中此曲,曾打算自己填詞以表達對哥哥的思念。但最後他還是沒法寫出令自己滿意的歌詞,便將這個任務交給了黃偉文。而黃偉文則把詞裡的故事從悼念哥哥,變成了一個不得志的小人物的嘶喊。此曲一出,無數人猜測他究竟想寫誰。事實上,《浮誇》這首歌更多的是一種諷刺,是諷刺這個壓制人的社會。

你可以在整首歌裡聽到那種無奈。小人物如我,是特別無奈和可悲的。我做的一切,不僅不會被人稱讚,還會被人嘲笑。那個縱聲吶喊的人,是你是他也是我,我們都在自己的生活小圈裡放逐和掙扎,我們有小幸福也有小悲傷。

陳奕迅:天才與瘋癲的有機合成體

2007年,陳奕迅憑藉一曲《富士山下》,一舉拿下全球華人至尊金曲獎、全球最佳中文歌曲等諸多獎項。Eason被媒體讚譽為“香港歌神”,不知多少人正是因為這首歌,走進了粵語歌的綺麗世界。《富士山下》的歌詞極具故事感與畫面感,林夕用簡單優美的字句,留住了人在微妙的動作、表情和細節間所感受到的那種悸動的情感,靜靜聆聽歌曲,一字一句彷彿全是屬於自己的回憶。

陳奕迅:天才與瘋癲的有機合成體

而前段時間陳奕迅獻唱電影《後來的我們》,在主題曲《我們》的MV裡,陳奕迅不再是演唱者和旁觀者,他化身為電影故事的講述者與參與者,完全以電影表演的方式來演繹這首歌所傳遞的遺憾與感傷,這首歌也成為很多聽眾的單曲循壞之選。

他衝撞青春 攙扶歲月

陳奕迅:天才與瘋癲的有機合成體

黃偉文說,陳奕迅是香港歌壇從未讓我失望的人,為他寫詞編曲是幸福的,因為他與鄧麗君一樣,有本事把一首原本 60 分的歌,唱到90分。

樂評人大地認為,陳奕迅這一路走來,經歷了一個由商業到不商業、由不自我到自我的過程,他因為流行曲而被更多的人所認知,在成名後他又用音樂逐漸改變人們對流行曲的理解。

很多人聽陳奕迅已經十幾年了,他出道也已經22年。在這22年裡,他成為了香港目前最有人氣的男歌手,叱吒風雲獎拿到手軟,從醫生,到吹神,再到歌神。從單身泡麵頭,到中年父親。這個男人,身份已經換了好幾個,有些東西卻一直沒變。

時光再回到1995年的香港,歌壇激戰正酣,張學友,譚詠麟,許志安等的歌席捲了香港,選秀出身的陳奕迅,並沒有被看好。當時林夕受託幫陳奕迅寫詞,但對於陳奕迅,林夕並沒有看好這個選秀新人,所以只隨便寫了《愛情,幼稚》給陳奕迅。而上天似乎不會放過這個優秀的人,不會讓他淹沒在沙石裡。在後來的採訪中,林夕回憶說,這首歌是他“最不滿意的詞作”,但當去錄音棚聽陳奕迅錄《愛情,幼稚》,立刻發現他低估了這個新人。為了消除第一次成見帶來的歉意,林夕隨後將幾首包含著親身體驗和內心領悟的作品交給了陳奕迅,而這些歌也為一代歌神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熟悉陳奕迅的人都知道,舞臺上的他唱酸甜苦辣,用溫暖的嗓音懷抱每一個聽歌的人,他也總能讓我們聽到他的音樂態度與大膽嘗試;而舞臺下的他思維跳躍,用搞怪的性格感染著身邊的人。嗓音和性格上的反差看似不協調,但也成了他獨特的魅力。

都說天才與瘋癲是一線之隔,而Eason卻是天才與瘋癲的合成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