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環境如此惡劣,沙漠中生物是如何適應的?

心我在人就在


沙漠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這裡植被稀疏,晝夜溫差全年平均可達40℃左右,巨大的溫差和乾燥的環境,使得這裡幾乎少有生物能夠生存。那麼,在沙漠地區生存的生物有哪些呢?它們是如何生存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沙漠中常見的生物

雖然沙漠的環境很惡劣,但是在這裡也是有著強大生存能力的生物存在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沙漠中常見的生物有哪些?生物泛指一切有生命的物體,它的涵蓋面非常的廣,在這裡我們就單純的看一下,沙漠生物中的動植物。

01 動物

沙漠中最常見的動物有以下幾種:蜥蜴、沙鼠、沙漠狐、蛇類、駱駝等等。其中,除了駱駝外,每一類動物的亞種都有很多,比如沙鼠就有15個屬110種不同種類的沙鼠。

02 植物

在大自然中,只要有動物的地方,肯定就有植物,這是基於食物鏈的完整性。所以,在有動物生存的沙漠中,依然有植物生存。在沙漠中常見的植物主要以灌木和仙人掌為主,有以下幾種:金琥(俗稱仙人球)、仙人掌、沙拐棗、梭梭等等。

在以上常見的沙漠植物中,除了仙人掌科的植物外,其他的植物大都是以細長葉子為主。

以上的生物為什麼能在沙漠中生存?

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適用於現在所有的生物,生物的發展遵循著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所有,即使再嚴苛的環境,也總是有生物能夠適應。那麼,沙漠中的生物是如何生存的呢?

01 我們先來看一下動物

我們從沙漠常見動物中找出兩種來簡單的說一下。

▶ 沙鼠

沙鼠是世界分佈最廣的沙漠動物之一,它們在非洲、亞洲、歐洲的沙漠中均有分佈。從生物學分類上看,沙鼠屬於齧齒目倉鼠科動物,它們的平均體長在13公分左右,它的後肢比前肢長2倍左右,所以,它們非常擅長跳躍。

沙鼠通常棲息在灌木附近的沙土之中,與其他的老鼠一樣,它們擅長挖洞。這種習性是它們能夠在沙漠地區生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沙鼠屬於晝伏夜出的動物,白天它們會躲在陰涼的洞穴深處,以躲避烈日的暴曬。

沙鼠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的主要食物以昆蟲和植物的莖葉、種子為主,這也是它們為什麼選在在灌木叢附近定居的原因。許多昆蟲能夠生存就是依託於這些沙漠植物,所以,沙漠植物除了能直接給沙鼠提供食物外,還能間接的給沙鼠提供昆蟲。

由於沙漠少雨少水,所以,沙鼠的水來源大都來自於植物本身。

晝伏夜出的習性,加上對食物不挑剔,讓沙鼠在沙漠中很好的生存了下來。

▶ 沙漠狐

沙漠狐也是沙漠中常見的一種動物,從外觀上看,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一對“招風耳”。成年的沙漠狐體長平均在50公分左右,它的耳朵長度就長達15公分,所以,它的一對耳朵顯得不太協調。

與沙鼠的分佈不同,沙漠狐僅在非洲和亞洲的沙漠中有分佈。雖然沙漠狐的體型不大,但是它可是食肉目下的犬科動物成員。那麼,沙漠狐是如何在沙漠中生存下來的呢?

首先是它的大耳朵,沙漠狐的大耳朵除了讓它有了敏銳的聽覺外,還有助於它身體的散熱。而且沙漠狐與沙鼠一樣,都是晝伏夜出的動物,白天它同樣像沙鼠一樣躲在陰涼的洞穴中,晚上再出來覓食。

其次是食物。沙漠狐也是一種雜食性動物,與沙鼠不同的是,它主要以肉食為主。通常,沙漠狐的主要食物以沙鼠、蛇類、蜥蜴以及昆蟲為主。而且沙漠狐只要遇到獵物,即使吃不了,也會捕殺,這源於它儲藏食物的習性。通常沙漠狐會將吃不了的食物在沙漠中挖一個深坑埋起來,等到餓了,它就會順著氣味再次找到埋食物的地點。

最後是水。萬物生長離不開水分,但是沙漠很少會有水。這並沒有難倒沙漠狐,沙漠狐主要的水就是來源於其食物中的水分,比如沙鼠、蜥蜴等動物體內的血液。

吃肉喝血能解決食物和水的問題,晝伏夜出以及散熱能力極強的耳朵解決了沙漠高溫的問題,所以,沙漠狐能夠在沙漠中很好的生存。

02 沙漠中的植物


沙漠中很少有水,為什麼會有植物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沙漠只是不存水,並不是不會下雨,而是它的蒸發量大於降水量而已。而像梭梭、仙人掌這些植物的根系非常的發達,可以深入地下,而沙漠雖然表面上看是黃沙漫漫,實際上黃沙下與我們正常的土地底下是沒有區別的。所以,植物能從地下獲得水分。

其次是溫度的適應,沙漠白天溫度非常的高,而沙漠植物的葉片非常的細小,這也就減少了水分的流失,而且到了晚上溫度降低後,它們可以再次汲取地下的水分來補充需求。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而且像梭梭這樣的沙漠植物,在每年的4-5月份是有“夏眠”的習性的,夏眠時,這些植物會停止生長,以減少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進而躲避沙漠最炎熱的夏季。

根系發達能夠汲取地下的水分,葉片較小不容易造成水分的流失,極熱狀態下,用夏眠來對抗極端的環境,因此,有了這些特性的植物很好的適應了沙漠的生活。

<strong>

(沙拐棗)

總結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些沙漠生物之所以能夠在沙漠生存,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們適應了沙漠的環境,為了適應環境,它們慢慢的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用來對抗沙漠的“武器”。

就像我們經常說的那樣“想改變世界,先從改變自己開始”,這些生物就在這樣做著。


獵奇動物社


你能想象生活在酷熱的沙漠中是什麼滋味嗎?如果你曾經花時間區酷睿沙漠中度過一段時間,由於其乾旱的氣候條件,你會感覺這裡無法維持任何生命。那麼,某些植物和動物如何在這樣的天氣中生存呢?是的,除了駱駝和仙人掌之外,沙漠裡還有生物!事實上,還有近十億人口生活在沙漠中!

  • 圖注: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船"

既然沙漠環境如此惡劣,那麼沙漠中生物是如何適應該環境的呢?讓我們深入探討植物、動物和人類是如何適應該環境的。

沙漠植物是如何適應沙漠環境?

仙人掌並不是唯一能在沙漠中生存的植物物種。其他的例子有豆科灌木樹、聖人灌木、短草和雜草灌木。沙漠植物的一個有趣方面是它們的壽命,因為許多沙漠植物每年或只存活一個季節。

然而,如果出現嚴重的乾旱,它們的種子可以長期處於休眠狀態,在沙漠中很常見。一旦下雨,即使很少,種子立即發芽,並開始生長。在一年中很短的時間內,植物設法生長,開花,結出種子並枯萎。這種生長特點如此迅速,如果雨水充足,就能在一夜之間迅速把沙漠變成"花的仙境"!

我們知道植物通過它們的根吸收水分。沙漠植物具有高度適應的“水龍頭”根,這些根能深入到地下6-10米英尺吸收水(地下水儲備)。沙漠中下雨時,由於土壤多孔,大部分雨水會滲透下去,而土壤沒有太多蓄水的機會。這些長“水龍頭”根到達地下水保護區,並從那裡吸收水。豆科灌木樹的樹根可以達到地下30米以上!

根能扎入地底如此之深,令人驚訝,不僅深度如此,其根覆蓋面積也非常廣闊。它們的目標是吸收儘可能多的水,所以沙漠植物也有一個水平根系統!這意味著它們的根遠遠超出植物的樹冠,因此它們可以吸收任何落在其周圍的水分。

正如我們所知,光合作用發生在葉子中,而稱為氣孔的葉子開口提供氣體交換;然而,這也會導致植物中的水分以水蒸氣形式的損失。因此,沙漠植物有細小和蠟狀的葉子。蠟防止水逸出,葉的光澤則反射陽光。仙人掌有尖刺,而不是葉子,它們在莖中儲存“食物”。

  • 圖注:生長在沙漠中的植物

就像駱駝一樣,植物有能力儲存水,這種植物被稱為多汁植物。它們把水儲存在葉子、莖、根或水果中。巨型仙人掌,一種著名的仙人掌,可以儲存數百升的水,以度過乾旱時期!

沙漠中動物如何適應性環境?

除了駱駝,您還可以在沙漠中找到狐狸、蛇、蜥蜴、龜、兔子、老鼠和紅袋鼠。生活在沙漠中的昆蟲、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被稱為"幹生動物(xerocoles)"。幹生動物通常是夜間出來活動,這意味著它們在夜間特別活躍,並且在夜間狩獵。它們通常通過呆在沙漠的樹蔭下來躲避陽光。

  • 圖注:沙漠動物

一些動物通過挖洞,呆在洞內來躲避陽光,因為洞內相對涼爽。例如,撒哈拉沙漠的芬內克狐通過在它們活動區內挖一個大洞穴作為避難所。在沙漠中,在離地面0.3-0.6米的地方,土壤溫度會急劇下降。有些動物已經適應了沒有水生存,所以它們從食物中取來的水,包括昆蟲、球莖和種子,足以維持它們的生存。

  • 圖注:沙蜥

沙漠中各種各樣動物的身體來適應生存環境;例如,龜有一個厚厚的外殼,可以防止水損失,並作為保護免受掠食者的侵害。禿鷹用自己的雙腿排尿來給身體降溫,豺兔用長耳朵來釋放熱量,在沙上行走時,沙蜥通過快速抬起腿來以避免酷熱,由於它們的頻繁抬腿運動,它們贏得了"跳舞蜥蜴"的稱號。

  • 圖注:駱駝

現在,來看看"沙漠之船"——駱駝。駱駝並不能將水水儲存在駝峰裡,這與大眾的觀點相反,它們實際上儲存脂肪。在食物短缺期間,駱駝使用儲存的脂肪將其轉化為能量和水。駱駝有寬闊的腳掌,所以它們不會沉入鬆軟的沙中。駱駝身上還有睫毛和毛髮,緊閉鼻孔以防沙子進入。

人類如何適應沙漠?

中東和馬格里布的文明已經適應了沙漠的生活,並在那裡生存了幾個世紀。衣著、住所、食物尋找以及部落性質等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 圖注:沙漠中的衣服通常是白色的,以反射陽光。

服裝

沙漠居民的服裝通常是白色的,以反射陽光,人完全被服裝覆蓋,只露出他們的臉和手。這樣做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熱、沙和風傷害。

沙漠服裝寬鬆而功能很多。長袖長袍叫罩衫,無袖斗篷叫阿拉伯罩袍,套頭襯衫是djebba,用來遮住頭部的長方形布叫做方頭巾。

住房

在沙漠中找到天然避難所已經很困難了。人造避難所包括用厚厚的牆壁和小窗戶建造的懸崖式住宅,允許有限的陽光進入,同時防止沙塵。由於沙漠中的晝夜溫度差異很大,這種防護罩提供了良好的隔熱效果,並限制了牆壁內晝夜的溫度變化。

  • 圖注:沙漠住房通常以帳篷的形式出現,因為這裡的人們通常過著遊牧生活。

遊牧與自然

沙漠中食物和水的匱乏導致許多文明以遊牧民族為生。這意味著他們沒有永久定居點。他們用厚布製作帳篷,防止灰塵和沙塵,但這仍然讓涼爽的微風穿過布料。帳篷是便攜式的,可以用動物攜帶,如駱駝、驢和馬。這些遊牧民族以放牧綿羊和山羊等動物為生。

雖然沙漠中的生活無可否認地艱難,但它導致了植物和動物的華麗適應性,這再次告訴我們,生命的適應性是強大的,不管環境多麼惡劣,生命都會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生存的路!


科技領航人


貧瘠的沙漠也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生態系統,這裡乾旱、酷熱、沙子也缺少養分,很難想象生物們是怎樣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的。植物咱就不聊了,無非就是休眠等下雨,咱聊聊這裡的動物。



它們是抗高溫專家

在沙漠地區,白天地表溫度可以突破70攝氏度,空氣溫度也常達到50度左右。這樣的溫度顯然不適合一般動物生存,要知道構成動物身體的蛋白質在60度就開始固化(熟)了。

對付高溫,絕大多數沙漠動物只能躲。哺乳動物和多數沙漠昆蟲都演化出了夜間活動,白天藏身地下的習性。比如狐狸、鼴鼠和蜣螂、蠍子。爬行動物能短時間忍受高溫的炙烤,白天(多在早晨和傍晚)也可以活動,但它們必須在核心體溫升高到致命程度前鑽進沙子裡或躲入蔭涼處。響尾蛇和沙蜥是沙漠爬行動物的代表。



圖:沙蜥

最牛的抗高溫能手是鳥類。大多數鳥類並不擅長挖洞,夜間眼神兒還不好,所以只能暴露在炙熱的陽光下活動。幸好鳥類的正常體溫就有40度,即使核心體溫升高到45度也不會危及生命。另外不知你注意過沒有,在那些酷熱的、完全沒有廕庇的沙漠腹地,鳥類的羽毛都是淺色的。這有些不利於偽裝,但淺色“不易吸熱”的特性卻能讓它們避免被烤熟。


圖:地鴉

它們如何應對缺水的呢

沙漠哺乳動物中的地理學霸。沙漠裡竟然有大象和長頸鹿等大型哺乳動物(駱駝咱都熟悉,就先不說了),它們的生存可比草原上的同類艱辛多了。它們靠吃長滿硬刺的沙漠灌木和木炭一樣乾燥的乾草果腹,這都可以忍,缺水才是最致命的。長頸鹿可以耐缺水,靠從植物中榨取的一點點水分就能存活,但大象不行。還好大象們智力超群,有出色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它們記得沙漠中每一處水塘、每一個泉眼,還能從乾燥的河床中挖出泉眼來,這些都是長輩們傳授給它們的救命知識。沙漠中的大象泉眼也是其他沙漠動物的生命之泉,以至於很多沙漠動物會尾隨象群行動,就為了能蹭一口水喝。
圖:沙漠大象


沙漠昆蟲中的氣象學霸。昆蟲有不透水的外骨骼,本身就很耐旱,一些昆蟲還演化出了“向空氣要水”的技能,比如納米布沙漠中的金龜子。每天清晨,潮溼的霧氣都會短暫光顧納米布沙漠。金龜子會在每天的這個時候爬上沙丘頂端,然後後腿伸直,“屁股”朝天,開始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它們的身體溫度略低於空氣溫度,這使路過的霧氣在它們腹背部的甲殼上凝結成了水珠。這些水珠不斷增大、融合,沿著背部的縱向溝槽流向頭部,最後流入甲蟲口中。一些小型爬行動物也會用類似的方式取水,不過它們顯然更願意捕食飽含水分的金龜子。
圖:納米布沙漠甲蟲


在取水

爬行動物與鳥類——沙漠中的節水專家。上面說完“開源”的,現在說說“節流”的。爬行動物皮膚堅韌,佈滿鱗片,具有很高的防水性能。而且爬行動物的代謝率非常低,加上它們普遍以多汁的昆蟲或體液豐富的小型哺乳動物為食,所以基本上不用擔心缺水的問題。
圖:吃點心的變色龍

一些鳥類可就不行了,鴕鳥大家太熟悉了,說一下澳洲文鳥吧。這種麻雀大小的鳥類分佈在澳大利亞內陸極度乾旱的沙漠中,以乾燥的草籽為食。它們幾乎終生沒有機會喝水,僅靠草籽中微量的水分和消化過程中食物分解產生的水分就能存活。澳洲文鳥的肺部和氣囊內部幾乎沒有黏液層,這意味著它們極少通過呼吸散失身體的水分。最厲害的是排洩方面。文鳥的腎臟極為強大,它們能以極低的耗水量過濾出血液中的毒素,然後把比醬油還濃稠的尿液排入腸道(其它動物在這種情況下會把腎小管堵死的)。在腸道內,糞便與尿液中僅存的一點點水分也會被腸壁吸收殆盡,以至於它們排出的糞便竟然是乾粉狀的。


圖:七彩文鳥(澳洲文鳥找不到圖,跟這個外形一樣,白色)

寫在最後

極端環境無法阻止生命的腳步,各種生物通過演化表現出的適應性常常令人驚歎不已。從高溫高壓劇毒的海底熱泉到空氣稀薄的同溫層,從乾旱炙熱的沙漠腹地到冰冷黑暗的極地冰海,生命無所不在。只要給生命充足的演化時間,它們總能在各種絕境中找到出路。

如有謬誤,煩請指正。歡迎喜歡科學的朋友們關注:純野生科學家。專業化繁為簡,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學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