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悠久的武術流派的基本功,他與社會上廣傳的不同

現在的很多武術基本功多是以靜樁為主,是以強化腿部力量而入門。而許多歷史悠久的武術門派,他們的傳承卻是有所不同的,多是以手部的運動,鍛鍊為主。

比如象武當太乙鐵松派的金鋒抖肘,武當太乙神劍門的病人扶牆,峨嵋臨濟宗的蛇形蛹動,這些都是以手部的鍛鍊為入手,一次習練成千上W次,以使氣機能貫穿手三陰三陽,培育壯大元氣,傳統上稱之為單練或單操。

傳承悠久的武術流派的基本功,他與社會上廣傳的不同

武當太乙鐵松派的金鋒抖肘的標準是每次3600個以上,然後再練習腿胯部的專修,再進而練習腰部,以使上下的力量能有效的結合起來,使周身氣機一統。直至達到一定水平了,才開始進行招式,動樁的鍛鍊。

上面所說的三個門派,他們的功夫不僅僅是單純的養生與武技為用,還能以之進入修真之門。那麼為什麼這些門派要以練手為第一功呢?

《陰符經》中有“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之語,可見手之重要!而太極拳理論中亦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言,這一段多是指由腳而起,上升而形於手,是升法,社會上多知此法,卻不知還有由手而遍於周身之練法。

傳承悠久的武術流派的基本功,他與社會上廣傳的不同

在實際的演練功夫過程中,手形的變化和動作,會影響到人身體的氣脈循環,所以太極拳的“形於手指”一說,除由腳而起,上升而形於手之外,亦有此一內涵真知,卻少為人知。只有升而沒有降,是會出偏差的,雖然實際的練習過程中,功夫會自我的運化,但是古人說先知後覺,不知道和知道,取得的功效是不同的。

當然很多練習太極拳的人,連氣機的感覺沒有,也自然談不上形於手指的修行了。

金鋒抖肘,病人扶牆,蛇形蛹動等功夫通過反覆的手部動作,除了疏通手部經絡之外,久習之,則亦能打通足三陰三陽,金鋒抖肘功譜裡有“天心地軸隱金風,道妙循環十二經。”“中起真脈達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頂。順通八極運四歧,內運三昧聚二瞳”之語,可見功夫之精純,而病人扶牆,蛇形蛹動之法也有同等微妙。

傳承悠久的武術流派的基本功,他與社會上廣傳的不同

社會上為什麼多以靜樁入門,而少有以動功單練入手呢?是因為動功單練對於悟性要求比較高,而且要多讀書,要不很難做到文武合宗,陰陽合一。武功多以舒展筋骨為要,雖然說三豐祖師言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這也是太極拳之殊勝所在,但是以團斂元氣而論,繪畫寫字,讀書養性,文化的學習在這一方面是更為突出的。

還有另一原因是過去社會上練武的,由於時代的緣故,很多人沒有機會學習文化,如果以動功入門,神不能很好的收斂,這時,以靜樁入門上,則可以相對舒緩氣血,沉澱身心元氣。久而久之,到了現代,動功入門之法在很多流派裡多已經失傳,少為人知。

當然,以靜樁入門,其實更辛苦,因為一站就一兩個小時不動,肌肉的痠麻脹痛,心中的雜念寂寞,其中的艱辛,站過樁的朋友當深有體會,這些都是極大的難關。而以動功入門,卻可以有效的減少這些痛苦,較快的取得成效。在太乙鐵松派的小煉形功夫中,如果達到了第四層次循經導脈時, 就可以做到行功時間延長,自我卻沒有感覺到時間長的效果。

傳承悠久的武術流派的基本功,他與社會上廣傳的不同

而且在這些流派中, 他們在入門的動功中,針對不同的部位會有不同的專修功夫,可以讓學人針對自己的不足地方,進行專門的鍛鍊,從而使功夫得到更快的成長。

以動功入手,由手而入門,這就是傳承悠久的武術流派的基本功,與社會上廣泛流傳的不同之處!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點贊,收藏,轉發!

武當太乙鐵松派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19代傳人 凌霄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