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江蘇歷史文化 推進兩岸教育交流——「2018台灣教師歷史文化研習營」側記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七月的江蘇驕陽似火,烈日炎炎,但仍比不過臺灣中小學教師們探訪江蘇歷史文化的熱情。7月9日至14日,由江蘇省臺聯與臺灣同學會、臺盟南京市委聯合舉辦的“2018臺灣教師歷史文化研習營”在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開營。來自臺灣的60餘名中小學教師圍繞江蘇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考察,並與江蘇教育界人士就兩岸基礎教育情況進行了座談和交流。短短一週的研習營,讓臺灣教師們“充電”滿滿,收穫豐足。

“活動舉三家之力,辦得給力!”

今年是“臺灣教師歷史文化研習營”在江蘇舉辦的第五個年頭。為了提升活動品質,豐富活動內容,此次研習營彙集了省臺聯與臺灣同學會、臺盟南京市委三方的力量。“請問這三家單位的職責分工有什麼不同?”面對臺灣教師們提出的疑問,省臺聯會長、臺盟南京市委主委鄒振球向大家作了耐心細緻的解答,他對大陸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對臺機構分工、群團組織職能的詳細介紹,頓時化解了教師們心中的疑惑。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10日上午的開營式上,臺灣同學會副會長、北京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韓嘉玲代表主辦方致開營詞,她介紹了研習營的主要情況,並祝願各位臺灣老師在研習營學有所成。臺灣中華團結自強協會理事長翟宗泉在致辭中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於提升國民素質,提升國民素質在於發展教育事業,而教育的重任在於老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他希望老師們在傳授“仁義禮智信”和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繼續做出貢獻。臺灣夏潮聯合會評議長、臺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許育嘉說,目前有不少臺灣高校教師到大陸任教,希望此次研習營能加強臺灣中小學教師對大陸基礎教育情況的瞭解。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馬連美在講話中對臺灣中小學教師利用暑假到江蘇學習交流表示歡迎,並簡要介紹了江蘇人文歷史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她說,此次研習營活動豐富、內容多樣,必將對各位老師進一步深入瞭解中華歷史文化和推進蘇臺兩地教育交流發揮積極作用,希望各位老師把此次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與臺灣學生們進行分享和交流,並歡迎大家今後帶學生到江蘇學習交流。

“兩天五場講座,聽得過癮!”

研習營的頭兩天,主辦方為營員們安排了五場高質量的專題講座,邀請了兩岸關係研究領域和江蘇教育學術界的大咖進行授課。首場講座《江蘇歷史人文的特徵與演進》的授課者是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專家賀雲翱。他從文獻與考古遺存入手,系統梳理了江蘇由古及今的歷史和文化脈絡,分析了發展趨勢和傳承創新,既以時間為軸,又在地理空間上互相映照。平時在講臺上侃侃授課的臺灣教師們在聽課時都變成了好學生,他們或用手機拍照,或抄寫筆記,或點頭思考,三個小時的講座結束時大家仍意猶未盡。當了解到賀教授的講座內容大多出自他剛出版的《文化江蘇:歷史與趨勢》一書時,臺灣教師們都變成了“粉絲”,表達了購書願望,還懇請賀教授在扉頁簽名。

為了幫助營員更好地瞭解今年2月發佈的“惠臺31條”,研習營還邀請到國臺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仇開明作了題為《“31條”便利臺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講座。仇開明從大陸惠臺政策的背景與轉型、“31條”涉臺政策領域的重大突破、各地落實“31條”的後續情況等方面做了詳細介紹,並針對大家尤為關心的臺灣教師在大陸就業現狀進行了分析。他還特別留出交流時間為營員們答疑解惑。“請問何時能開放臺灣中小學教師赴大陸任教?”“能否考慮在大陸增建臺商子女學校?”講座現場彷彿變成了新聞發佈會,仇開明對臺灣教師們的問題有問必答,讓大家充分感受到了祖國大陸與臺胞共享發展機遇的善意與自信,也看到了臺胞在大陸事業發展的廣闊前景,不少教師都表達了未來到大陸執教的願望。

此外,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臺盟南京市委原主委胡有清的《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觀念及實踐》,南京大學教授楊丹偉的《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概況》等精彩講座,也讓臺灣教師們大飽耳福,使大家對江蘇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概況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探尋南京蘇州,看得盡興!”

此次研習營對已88歲高齡的臺灣領隊、臺灣中華團結自強協會理事長翟宗泉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70年前,他曾在南京度過了一年半的高中時光。如今故地重遊,南京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感慨不已。當得知長期關閉的孫中山先生祭堂和墓室在今年6月重新開放時,他堅持與同行的教師們一起冒著酷暑登頂中山陵,表達了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在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來自高雄市立楠梓中學的王槐子老師潸然淚下,她感言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浩劫應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記憶,以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消除仇恨和戰爭,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而新北市立文山中學歷史教師連子萱則表達了帶學生來參觀的願望,“臺灣歷史課本中對南京大屠殺只做了簡要介紹,只有學生們走進南京,才能真實觸摸到那段慘痛的歷史!”營員們還參觀了“天下第一甕城”中華門城堡,城堡嚴整的佈局、獨特的構造、能藏納數千士兵的藏兵洞,讓臺灣教師們嘖嘖稱奇。在中國近代史博物館,營員們先後參觀了兩江總督署、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舊址,實地重溫了三個不同時期的滄桑歷史和時代變遷。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13日,營員們前往有2500年曆史、吳文化的發祥地蘇州參訪。在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的濃郁江南水鄉特色,引得營員們紛紛留影。在世界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營員們不禁被這座集現代化館舍、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於一體的建築所吸引。而在享有“吳中第一名勝”美譽的虎丘,營員們饒有興趣地瞭解了劍池、千人石、“世界第二斜塔”雲巖寺塔的歷史故事,大家笑言:“蘇東坡說,‘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我們此行無憾了!”

除了探尋江蘇的歷史文化,為了讓臺灣教師們切身感受大陸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研習營還安排大家前往南京建設發展最快、產業競爭力最強的江寧開發區,參觀了江寧智能電網博覽館和中德合作項目埃斯頓機器人智能工廠。在智能工廠,臺灣教師們看見黃色六軸機器人正在生產自己的“兄弟姐妹”,蔚為壯觀的成品機器人“大軍”在接受出廠前的檢測。大家不禁讚歎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桃園市中壢區山東小學校長魏吉宏深有感觸地說:“我常跟學生們說,你們未來的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不是身邊的同學,而是在大陸的同齡人,今後你們有機會,一定要到大陸去看看!”

“兩岸同行對話,聊得投機!”

江蘇的教育事業發展現狀是臺灣教師們非常關心的內容,因此,研習營特地安排營員們前往南京科利華中學以及與臺灣東吳大學同宗同源的蘇州大學進行參訪交流。

在科利華中學,臺灣教師們在高建君校長和各科老師們的帶領下,參觀了學校新落成的各個功能教室,瞭解了課堂教學、學生學習、家校溝通、安全管理等智慧校園建設情況。在學校的書法繪畫作品展示欄前,臺灣教師們對大陸中學生對中華文化精粹的傳承讚不絕口。隨後,大家聽取了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朱雪梅作的《大陸基礎教育現狀與發展》講座,朱雪梅為營員們梳理了近四十年大陸基礎教育的大事件,介紹了大陸教育分級管理機制、課程設置、立體化教研組織,以及當前大陸教育部門為實現教育均衡與優質教育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接下來的提問和交流環節互動熱烈,兩岸教師們分別就學生行為管理、評價制度改革、兩岸教學實踐等問題,充分地交流見解、分享觀點、融合思想,共同探索推進兩岸教育新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短短六天的研習營,為臺灣教師們帶來了關於江蘇歷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滿滿收穫。結業式上,每一位營員都暢談了參加此次研習營的體會和感想,並對進一步提高研習營的辦營質量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下次到江蘇我想去課堂裡聽課,與大陸的學生們聊一聊。”臺北市溪口小學校長劉碧賢校長提到;“我會把這次的經歷原原本本告訴學生們,讓他們瞭解真實的大陸。”新北市立文山中學教師蕭仰嵩表示;“這次研習營加深了我對‘兩岸一家親’的理解,兩岸之間應該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新北市溪口小學教師兼資訊組長趙均地感言。此外,南京市民熱情領路、機動車禮讓行人、水果店老闆把臺胞當親人等等小細節也讓臺灣老師們感觸頗深。臺北市溪口小學教學組長林素晚老師最後即興賦詩一首——“一心共圓華夏夢,兩岸攜手創榮景,三一惠臺積極行,事事共好享太平”,一語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研習營雖然結束了,但臺灣教師們走近和了解江蘇的序幕才剛剛開啟…… (文/圖:省臺聯周振晴 )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來源 /

江蘇與臺灣

長按掃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