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七月的江苏骄阳似火,烈日炎炎,但仍比不过台湾中小学教师们探访江苏历史文化的热情。7月9日至14日,由江苏省台联与台湾同学会、台盟南京市委联合举办的“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开营。来自台湾的60余名中小学教师围绕江苏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考察,并与江苏教育界人士就两岸基础教育情况进行了座谈和交流。短短一周的研习营,让台湾教师们“充电”满满,收获丰足。

“活动举三家之力,办得给力!”

今年是“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在江苏举办的第五个年头。为了提升活动品质,丰富活动内容,此次研习营汇集了省台联与台湾同学会、台盟南京市委三方的力量。“请问这三家单位的职责分工有什么不同?”面对台湾教师们提出的疑问,省台联会长、台盟南京市委主委邹振球向大家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他对大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台机构分工、群团组织职能的详细介绍,顿时化解了教师们心中的疑惑。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10日上午的开营式上,台湾同学会副会长、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韩嘉玲代表主办方致开营词,她介绍了研习营的主要情况,并祝愿各位台湾老师在研习营学有所成。台湾中华团结自强协会理事长翟宗泉在致辞中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民素质在于发展教育事业,而教育的重任在于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希望老师们在传授“仁义礼智信”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继续做出贡献。台湾夏潮联合会评议长、台湾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许育嘉说,目前有不少台湾高校教师到大陆任教,希望此次研习营能加强台湾中小学教师对大陆基础教育情况的了解。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马连美在讲话中对台湾中小学教师利用暑假到江苏学习交流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江苏人文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她说,此次研习营活动丰富、内容多样,必将对各位老师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和推进苏台两地教育交流发挥积极作用,希望各位老师把此次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与台湾学生们进行分享和交流,并欢迎大家今后带学生到江苏学习交流。

“两天五场讲座,听得过瘾!”

研习营的头两天,主办方为营员们安排了五场高质量的专题讲座,邀请了两岸关系研究领域和江苏教育学术界的大咖进行授课。首场讲座《江苏历史人文的特征与演进》的授课者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专家贺云翱。他从文献与考古遗存入手,系统梳理了江苏由古及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分析了发展趋势和传承创新,既以时间为轴,又在地理空间上互相映照。平时在讲台上侃侃授课的台湾教师们在听课时都变成了好学生,他们或用手机拍照,或抄写笔记,或点头思考,三个小时的讲座结束时大家仍意犹未尽。当了解到贺教授的讲座内容大多出自他刚出版的《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一书时,台湾教师们都变成了“粉丝”,表达了购书愿望,还恳请贺教授在扉页签名。

为了帮助营员更好地了解今年2月发布的“惠台31条”,研习营还邀请到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仇开明作了题为《“31条”便利台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的讲座。仇开明从大陆惠台政策的背景与转型、“31条”涉台政策领域的重大突破、各地落实“31条”的后续情况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并针对大家尤为关心的台湾教师在大陆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他还特别留出交流时间为营员们答疑解惑。“请问何时能开放台湾中小学教师赴大陆任教?”“能否考虑在大陆增建台商子女学校?”讲座现场仿佛变成了新闻发布会,仇开明对台湾教师们的问题有问必答,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祖国大陆与台胞共享发展机遇的善意与自信,也看到了台胞在大陆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不少教师都表达了未来到大陆执教的愿望。

此外,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台盟南京市委原主委胡有清的《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观念及实践》,南京大学教授杨丹伟的《大陆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等精彩讲座,也让台湾教师们大饱耳福,使大家对江苏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探寻南京苏州,看得尽兴!”

此次研习营对已88岁高龄的台湾领队、台湾中华团结自强协会理事长翟宗泉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70年前,他曾在南京度过了一年半的高中时光。如今故地重游,南京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慨不已。当得知长期关闭的孙中山先生祭堂和墓室在今年6月重新开放时,他坚持与同行的教师们一起冒着酷暑登顶中山陵,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来自高雄市立楠梓中学的王槐子老师潸然泪下,她感言南京大屠杀这场人类浩劫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以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消除仇恨和战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新北市立文山中学历史教师连子萱则表达了带学生来参观的愿望,“台湾历史课本中对南京大屠杀只做了简要介绍,只有学生们走进南京,才能真实触摸到那段惨痛的历史!”营员们还参观了“天下第一瓮城”中华门城堡,城堡严整的布局、独特的构造、能藏纳数千士兵的藏兵洞,让台湾教师们啧啧称奇。在中国近代史博物馆,营员们先后参观了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旧址,实地重温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沧桑历史和时代变迁。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13日,营员们前往有2500年历史、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参访。在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的浓郁江南水乡特色,引得营员们纷纷留影。在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营员们不禁被这座集现代化馆舍、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于一体的建筑所吸引。而在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美誉的虎丘,营员们饶有兴趣地了解了剑池、千人石、“世界第二斜塔”云岩寺塔的历史故事,大家笑言:“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们此行无憾了!”

除了探寻江苏的历史文化,为了让台湾教师们切身感受大陆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研习营还安排大家前往南京建设发展最快、产业竞争力最强的江宁开发区,参观了江宁智能电网博览馆和中德合作项目埃斯顿机器人智能工厂。在智能工厂,台湾教师们看见黄色六轴机器人正在生产自己的“兄弟姐妹”,蔚为壮观的成品机器人“大军”在接受出厂前的检测。大家不禁赞叹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桃园市中坜区山东小学校长魏吉宏深有感触地说:“我常跟学生们说,你们未来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不是身边的同学,而是在大陆的同龄人,今后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大陆去看看!”

“两岸同行对话,聊得投机!”

江苏的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是台湾教师们非常关心的内容,因此,研习营特地安排营员们前往南京科利华中学以及与台湾东吴大学同宗同源的苏州大学进行参访交流。

在科利华中学,台湾教师们在高建君校长和各科老师们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新落成的各个功能教室,了解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家校沟通、安全管理等智慧校园建设情况。在学校的书法绘画作品展示栏前,台湾教师们对大陆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精粹的传承赞不绝口。随后,大家听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雪梅作的《大陆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讲座,朱雪梅为营员们梳理了近四十年大陆基础教育的大事件,介绍了大陆教育分级管理机制、课程设置、立体化教研组织,以及当前大陆教育部门为实现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接下来的提问和交流环节互动热烈,两岸教师们分别就学生行为管理、评价制度改革、两岸教学实践等问题,充分地交流见解、分享观点、融合思想,共同探索推进两岸教育新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短短六天的研习营,为台湾教师们带来了关于江苏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满满收获。结业式上,每一位营员都畅谈了参加此次研习营的体会和感想,并对进一步提高研习营的办营质量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下次到江苏我想去课堂里听课,与大陆的学生们聊一聊。”台北市溪口小学校长刘碧贤校长提到;“我会把这次的经历原原本本告诉学生们,让他们了解真实的大陆。”新北市立文山中学教师萧仰嵩表示;“这次研习营加深了我对‘两岸一家亲’的理解,两岸之间应该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新北市溪口小学教师兼资讯组长赵均地感言。此外,南京市民热情领路、机动车礼让行人、水果店老板把台胞当亲人等等小细节也让台湾老师们感触颇深。台北市溪口小学教学组长林素晚老师最后即兴赋诗一首——“一心共圆华夏梦,两岸携手创荣景,三一惠台积极行,事事共好享太平”,一语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研习营虽然结束了,但台湾教师们走近和了解江苏的序幕才刚刚开启…… (文/图:省台联周振晴 )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探寻江苏历史文化 推进两岸教育交流——“2018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侧记

来源 /

江苏与台湾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