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聯手金山雲打團戰 布局「雲+邊緣」新賽道

18日下午,小米聯合金山雲在北京召開智能加速網絡發佈會,基於邊緣計算的新一代智能網絡正式問世。小米人工智能與雲平臺副總裁崔寶秋、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唐沐、金山雲CEO王育林、小米MIUI商業產品部總經理顧大偉在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共同探討萬物互聯的AI時代,如何利用技術賦能網絡、解決高延遲、網絡堵塞、信息安全等問題。

雲計算是未來企業業務運行的支撐物,也是整個互聯網時代的核心之一,但對於大眾用戶來說,雲計算還是一個距離較遠的概念。近幾年,隨著智能終端的多樣化以及各種智能硬件的層出不窮,網絡計算更向終端靠近,邊緣計算也因此繁榮。

對於小米來說,廣闊的終端連接是其最大的優勢之一,但除了這些智能設備,已經上市的小米需要描繪出更壯大、更長遠的企業宏圖,互聯網及物聯網業務則承載了小米再攀高峰的重任。

除了要在硬件與服務能力上繼續提升外,小米也需構築強大的底層結構,完善自身生態。金山雲作為國內雲計算市場前三的頭部玩家,同樣具有雷系基因,與小米的聯合勢必事半功倍。

小米聯手金山雲打團戰 佈局“雲+邊緣”新賽道

圖為金山雲CEO王育林

金山雲CEO王育林在發佈會上表示,作為雷系旗下兩大企業,邊緣計算智能網絡的推出無論對金山雲還是小米來說,都具備里程碑意義,這是兩者生態合作的代表。

小米有著億級的終端連接量。據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唐沐介紹,作為小米戰略級產品的小米路由器系列產品推出不到5年時間,日活用戶已超過1100萬人次,日連接設備超過1.3億臺,日處理請求超過24億次,小米路由器已成為一款連接過億用戶的設備。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路由器不少地區已成為主流。在人口大省河南省,小米路由器的市場佔有量已達到26%。

不過,雖然網絡不斷提速,但受限於傳統網絡分佈和傳輸技術問題,終端用戶仍然會遭遇高延遲、網絡堵塞、信息劫持等問題,極大地影響用戶體驗。小米認為,通過發揮雲計算CDN資源優勢,可以極大提升用戶網絡訪問體驗。

於是就有了“1KM邊緣計算”解決方案。通過結合小米路由器連接上億臺設備帶來的優勢,融合金山雲智能調度、雙邊加速、內容安全技術,利用邊緣計算技術,可以解決從CDN節點到WiFi終端之間最後一公里的網絡速度和安全等問題,並加強弱網環境下的傳輸速率,推動智能網絡時代的到來。

王育林表示,計算邊緣化、網絡實時感知適配、網絡加速專有化是智能網絡時代的重要特徵,“1KM邊緣計算”相比於傳統CDN網絡,能夠將全網整體速度提升30%。同時,基於用戶識別請求,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DNS解析,替換錯誤DNS的服務器,保障網絡安全。

小米聯手金山雲打團戰 佈局“雲+邊緣”新賽道

此次發佈會上,小米也發佈了全新的米路通平臺。針對大型內容供應商,米路通平臺能夠幫助其更精準診斷包括連通性在內的多種問題,讓內容供應商能夠迅速找到網絡問題,提升自身網絡服務質量。

相比於傳統APM平臺,米路通平臺擁有真正覆蓋全國的毛細網絡,擁有多運營商、多線路、多終端覆蓋,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應應用在真實終端用戶手中的服務質量。

這可能不止是一次簡單的內部合作,而是在從ToC走向ToB的路上,雷系內部正在致力於內部生態的打通,實現資源整合。

金山雲CEO王育林在發佈會上表示,很多人曾向他打聽金山雲跟小米合作的可能,今天推出的邊緣計算智能網絡就是雷系旗下金山雲與小米生態合作的代表,具有里程碑意義。

據小米人工智能和雲平臺副總裁崔寶秋透露,近年來,小米沿著“CBA”(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主線一路走下來,通過改善機房部署來提升用戶訪問質量,通過網絡監測數據構建DNS數據庫來防止DNS劫持……小米的互聯網業務獲得了全面受益。

小米聯手金山雲打團戰 佈局“雲+邊緣”新賽道

(小米數據生態概覽)

隨著小米招股說明書的發佈,大家對其未來模式已清晰和明朗。即除了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人工智能音箱與智能路由器等核心產品外,小米更長遠的故事,寄託在了物聯網及互聯網業務上。但事實上, 既然要專注在硬件和互聯網業務能力的建設,那尋求底層或者軟件方面強勢的合作伙伴,構架強大的生態體系,必將成為小米的發展發揮至關重要作用。

對金山雲來說,作為國內公有云前三,除了已經服務90%的頭部視頻和遊戲等互聯網企業客戶外,它同時也在深耕將企業級服務能力延伸至更多垂直行業,最近一年來,金山雲以“雲+人工智能”為特色,在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能製造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在人工智能、IoT、生態鏈、邊緣計算、雲計算等方面,無論是小米和金山雲,兩者都具備非常好的基礎和空間,能實現優勢互補。前者可提升智能硬件服務能力,而後者則可藉助底層資源和技術觸達更多客戶,實現雲計算對於行業的整體提升。

——————————

王小琉(個人微信wangxiaoliu203406),微信公號“王小琉”。科技專欄作者,前中央媒體人。

智能硬件體驗者;IT&科技領域觀察者、記錄者、評論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