甥舅打官司全因6頭牛,縣令巧斷案,舅舅償還30頭,竟也不覺得虧

如果你將家裡能下金蛋的母雞寄養在你朋友家,幾年後去討要,你朋友只將那隻老母雞還給你,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如果是我,我不僅要雞,還要金蛋,但是會給寄養費。

但要是朋友就是不還呢?金蛋做不了DNA檢驗,誰能證明這金蛋就是這隻雞下的?類似的事情在唐朝時發生過,不過被人完美的解決了。

甥舅打官司全因6頭牛,縣令巧斷案,舅舅償還30頭,竟也不覺得虧

衛州新鄉縣有個叫王敬的人戍邊5年回到家鄉。他一回來就去拜訪了自己的親舅舅李進。舅舅很熱情的招待了他。兩人在酒桌上你一言我一語,說的熱淚盈眶。王敬感慨這5年戍邊生活,九死一生。李進也說自己生活艱難,賦稅繁重。

王敬抬頭看看李進的院子,裡面雞鴨甚多,還有一處很大的牛舍,與他走前的窮樣完全不同。他頓了頓,開始了正題。他對舅舅說,當初將6頭牛寄養在舅舅這裡,現在回來了,生活無著,請舅舅將牛還給他。唐朝時,牛作為生產工具很值錢。

舅舅也很乾脆,說好。等兩人吃飽喝足之後,舅舅就領著王敬去牽牛。到了牛舍,舅舅牽出4頭老牛交給王敬,說道:“當年,你走前交給我6頭牛,但是病死、老死了2頭,現在將這4頭還給你,賬清了,牽走吧。”

王敬頓時傻了眼,指著牛舍的牛群說道:“舅舅,這不可能吧。當初說好是寄養的。即使死了2頭,也有新出生的呀。”

舅舅不高興了,回道:“這些牛是我自己的,又不是你的牛生的。你的牛都是病牛,生不了。再說了,誰能證明是你的牛生的。它們是能叫‘娘’還是‘爹’啊?”

王敬聽舅舅滿口歪理,立馬不幹了。兩人吵了起來。這是在舅舅家,舅媽、表兄弟也趕來參戰。王敬一人難以招架,放話要告官,氣哄哄的走了。

甥舅打官司全因6頭牛,縣令巧斷案,舅舅償還30頭,竟也不覺得虧

這件經濟糾紛就這樣擺在了縣令裴子云面前。

裴子云問王敬,為何將牛寄養在舅舅家?可有人作證?能否證明牛生了小牛,數量有多少?

王敬事先也做了調查,向裴子云陳述道:“我戍邊之前父母已亡,只有舅舅這個親人,想著親戚之間總不會害我的。我的牛寄養在舅舅那,雖沒有做書面憑證,但是鄉里鄉親都知道。舅舅也只認老牛不認小牛。我從鄰居那打聽過,舅舅家現在有小牛30多頭,他也從沒買過牛。”他又將舅舅那套讓牛叫“爹”叫“娘”的歪理說了一番。

裴子云沉思。雖然可由鄰人證明小牛是王敬的,但李進也可說鄰居串謀撒謊,讓他承認事實必要扯皮。而且裴子云並不打算用刑逼供,他想了想,心生一計。

甥舅打官司全因6頭牛,縣令巧斷案,舅舅償還30頭,竟也不覺得虧

裴子云派人將李進抓來審問,說道:“本縣發生一起偷牛案,數目巨大,後果嚴重。主犯已經被抓了,他現在招供,你是從犯,你家的牛都是偷來的。”李進大呼冤枉。

裴子云見他不服,命人將偷牛賊帶上來。衙役將一蒙面人押上堂來。蒙面人一上來就指著李進,說是自己的同夥。李進急得不得了,滿頭大汗。

裴子云乘機問道,“你的牛不是偷的,可有證明?”李進道:“我鄰居可以證明,這牛我養了5年了,是我外甥的牛生的。”然後他又數第一年生了幾頭,第二年生了幾頭,直至第五年,一共31頭牛。

這時,蒙面人摘下面罩,卻是王敬。至此,真相大白。

甥舅打官司全因6頭牛,縣令巧斷案,舅舅償還30頭,竟也不覺得虧

裴子云驚堂木一拍,宣佈判決結果:李進還26頭小牛給王敬,留5頭小牛作為5年寄養費。這樣,王敬加上4頭老牛,就得了30頭牛。李進得5頭。

他問兩人是否同意,兩人都覺得好。百姓們知曉後,也讚賞縣令斷案巧妙,分配分明。

這個故事來自唐代張鷟所著《朝野僉載》。

甥舅打官司全因6頭牛,縣令巧斷案,舅舅償還30頭,竟也不覺得虧

都說親兄弟明算賬,王敬走前沒和舅舅李進就財產分配問題達成協議,埋下了隱患,還好遇到了巧斷案的好縣令。

這樣的事現實生活中也很多,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先是抹不開面子,最後卻只能撕破臉對搏公堂。再者說,面對巨大的利益,我們也要守住本心,拿自己該得的那份才能心安理得。

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