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江人民的搬遷記憶

绥江人民的搬迁记忆

向家壩水電站。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瑛):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這裡是萬里長江第一港——水富港所在地,也是雲南服務和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要橋樑和窗口,更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26日,記者走進昭通,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搬遷。

因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在金沙江下游開發的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3座水電站的建設,需要對昭通市昭陽、魯甸、巧家、永善、綏江、水富6個縣區近16萬人進行移民搬遷。據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介紹,為確保電站如期下閘蓄水發電,雲南昭通舉全市之力推進移民各項工作,按時完成了向家壩、溪洛渡水電站(以下簡稱“兩站”)11.18萬移民的搬遷安置,確保了“兩站”分別於2012年10月和2013年5月如期下閘蓄水發電,為國家實施“西電東送”能源戰略作出了積極貢獻。

綏江搬遷中國水電移民史上的“三大奇蹟”

绥江人民的搬迁记忆

綏江縣新縣城。

在移民搬遷工作中,綏江,是一個鮮活的案例。

綏江縣地處溪洛渡、向家壩兩大巨型水電站之間。因向家壩水電站建設,整座縣城和3個集鎮需要整體搬遷。

為了支持向家壩水電站蓄水發電,綏江人民用1年多時間完成了整個縣城的搬遷重建,2個月實現了6萬移民的平穩搬遷,1個月完成百年老縣城的拆除,被稱為中國水電移民史上的“三大奇蹟”。

提起這段歷史,綏江縣委宣傳部小張仍然感慨萬千,她說當時為了保證向家壩電站能夠如期下閘蓄水,大家在搬遷條件不完全具備、補償標準未全部出臺的情況下搬離了庫區。在安置初期經常遇到停水、停電、電視網絡不通、小高層電梯未投入運行、道路通行不暢等問題。除了這些現實生活條件的不完善,人們情感上的坎更不容易過,故土難離,很多人都是含淚離開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老房子,有個老大娘天天守在江邊,看著江水的水位一天天增長,慢慢淹沒自己曾經的家。

為保證移民工作的順利推進,作為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他們不單單是移民,同時也承擔著做老百姓工作的任務,當時,他們挨家挨戶努力遊說勸說老百姓,同時也在勸說著自己。

為了保證房屋的分配公平合理,所有移民的房屋選擇都採用搖號的方式,為了使結果公開透明,他們每天都對搖號過程進行全程直播,兩個月的時間,他們做了上千場直播。

如今,五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如今新的縣城環境很好,各方面的條件也比老房子好很多,但是那些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目前,白鶴灘水電站移民工作全面也已經拉開序幕,將於2020年全面完成移民遷建工程建設和4.49萬人的移民搬遷安置,2021年4月前完成庫底清理和移民安置驗收,奮力推動電站於2021年5月蓄水、7月發電。

易地扶貧搬遷幫助老百姓切斷貧困根源

绥江人民的搬迁记忆

老百姓搬進新房。

除此之外,昭通市還對居住條件惡劣、貧困落後的山區居民實行易地搬遷,下決心把貧困群眾搬出導致貧困的大山,同時,通過“進城、入鎮、進廠、上樓”的城鎮化安置模式,實現切斷貧困根源、開始奔向小康的新生活。

新灘鎮鰱魚村的夏月秀一家就通過易地搬遷住上了120平米的新房,她家以前住的是石頭房子,房屋有裂縫一直透風,而且交通非常不方便,現在條件好多了。

據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介紹,十三五期間,昭通全市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為8.16萬戶34.58萬人,其中,已實施2.81萬戶11.58萬人,其餘的53477戶229970人將於2019年前全部完成搬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