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特色美食——家鄉的味道!

這幾天小編收到粉絲的留言,一直和小編要冀州燜餅的做法。說實話,不是小編吹,小編作為冀州人,對於冀州燜餅的瞭解那是相當豐富,那滋味真的是別的地方做不出來的。美味!這就是家鄉的味道。

衡水特色美食——家鄉的味道!

那麼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冀州燜餅的歷史:冀州燜餅,是冀州市非常出名的小吃,在冀州擁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鮮為人知的故事,至今流傳於世。《冀縣誌》載:每年二月二,冀州人有吃燜餅的習俗,象徵著“烙幹大田不生蟲”。短短十幾個字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反映了冀州人在農耕社會時期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企盼。 據考證,燜餅在明朝時源於冀州。到清末,在京津等地經商的冀州人形成了“銀行幫”、“五金幫”、“雜貨幫”等幾大商業群體。在這種背景下,一些由冀州人在京津等地開辦的“冀州館”都有“冀州燜餅”這種地方特色主食,以招攬家鄉客人。這樣,“冀州燜餅”漸漸地有了名氣。 後來,冀州傅官村人劉立平秉承冀州燜餅的傳統工藝,把這一傳統食品提升到一個新檔次。他做的燜餅色澤黃亮、勁道鬆軟、不粘不連、滋味醇厚、香氣撲鼻,並且還有素燜餅、肉燜餅、黃菜(即雞蛋)燜餅、鴛鴦燜餅(一盤兩樣)等多個品種。解放後,劉立平的傳人楊站長在碼頭李供銷社飯店做廚師,1966年還為視察地震災區的周總理做過燜餅。楊站長的徒弟馬丙樹長期主灶冀州湖賓樓飯莊,用冀州燜餅先後招待過來自俄羅斯、美國、日本、以色列等21個國家的客商,被河北省勞動廳授予“業務技術能手”稱號。

衡水特色美食——家鄉的味道!

那麼做法呢?有什麼特殊之處呢?製做傳統的冀州燜餅需有一個特製的鐵鍋,厚5到8cm,頭盔狀,重20餘斤。這種鐵鍋傳熱穩定而均勻,湯易吃進去而不粘鍋,而一般的炒勺則達不到這種功效。所用餅條也需特殊烙制,俗稱“包袱餅”,不超過3層,要擀薄烙熟,手工切條,精細均勻。製作工藝講究“老湯香油,先炒後燜,蓋鍋回味,翻勺出鍋”。老湯是指在後鍋灶上用排骨和雞骨混合熬製的高湯。 湯和餅條的比例也有嚴格要求。一般是一斤餅,3兩湯。火候也挺關鍵,要大火炒,文火燜。時間過長,則餅條發乾;過短,則顯得粘軟,均影響口味。按照傳統工藝製作的冀州燜餅色澤黃亮,筋道鬆軟,不粘不連,滋味香醇。燜餅的種類很多,有素燜、肉燜(肥肉為大炒燜、瘦肉為小炒燜)、黃菜燜餅(即雞蛋燜餅)、鴛鴦燜餅(一盤中有兩個花樣)等幾種。

衡水特色美食——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就在這兒簡單而有心思的一頓飯上,為了製作這頓,我們精心烹飪,做出屬於家鄉人自己的美食。你是不是也有念念不忘的美食呢?

衡水特色美食——家鄉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