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常常聽到辨仿的理由是“工太弱”,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至於何為“工太弱”?那是莫之所以的,你慢慢去估摸個幾年十幾年吧。所以常常會聽到一種觀點: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國有東西南北、技有高下相差,難道不同時期、不同工匠制玉所留下的工痕都一樣?乍聽起來似乎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抽換了概念了,如果用這樣的思路去理解古玉的工上特點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那難道古人就能夠達到全部做工剛硬、而現代人就全部做的工太弱嗎?還果真如此,相對而言現代都是“弱工”,或者說即使精心的“高”仿都存在著“弱”點,這個“弱點”即是仿品的致命傷所在。

決定工痕的因素是物不是人、是時代的變遷、是工具的變革。古工剛勁、今工軟弱之差別全在於工具。也許,這樣就好理解比較而言為何古工皆剛、今工多弱了。

關於此點,古人早就看透,因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擁有再高超技藝的工人,都受制於工具的侷限:上古磨磋時代的古玉必須“古拙”,因為今人有了高級電動工具分分鐘能夠搞定的工作,不會再徒手去磨磋石頭;古砣機時代的古玉必須“古樸”,因為今時代的煩躁不會真的仿古人靜“心”經年完成一件玉雕。

古人制玉靠人力砣機(圖1),砣固定、解玉砂流動、工匠手持工件,無論多麼複雜的玉雕,都是一砣一砣(一刀一刀)完成。每一砣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入刀、走刀、起刀;每一個工痕的特點都是:剛勁有力、硬朗。這是砣具的特點使然,如果不剛勁有力,則無法入刀無法走刀,作工中心在“砣具”上。所以,古砣的到痕都是剛勁的、兩端尖淺、中間寬深的“柳葉形”(有的稱為“橄欖形”),絕不會拖泥帶水、也無法拖泥帶水(圖2)。長陰線以無數短陰線連接而成,稱為“接刀”,如果接續到位的寬陰線會給人以“刀刀見鋒”的視覺效果(圖3)。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1-1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1-2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2-1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2-2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3-1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3-2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3-3

現代制玉用電動工具(圖4),一支電筆在手,縱橫捭闔筆走龍蛇,下筆、起筆全在各人意志,幾乎無短點(短刀)無需接續皆可直接拉長線;作工中心在手控上,難以覺察的手工抖動會留下難以避免的“軟”點(細微彎曲、不上線)(圖5)。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4-1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4-2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5-1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5-2

古今工具之差別決定了古砣工痕只能剛勁硬朗(無法軟)、現代工痕只能軟綿無力(無法硬)。講到這裡肯定要被拍磚了:古玉上也有軟工啊,新仿上常見硬朗啊?非也,鑑賞古玉不可走馬觀花,定要明察秋毫。

確實古工也有精粗之差、今仿也有高低之別。

製作精緻的古玉可以刀刀硬朗、線線剛勁,但如果制工稍差的古玉則會顯示線上“軟弱”,這是由於“接刀”功夫的差別造成的。好的古工接刀不留痕跡,視覺效果上可以“刀刀硬朗、線線剛勁”而稍差的古工接刀不到位,視覺效果上會感覺線軟——“跑線”了(圖6)。但是,古玉可以跑線卻無法“跑刀”,再糙的古玉製作,其“刀”痕一定是剛勁的。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6

而今的高仿,電腦打稿手工修磨,往往也能仿的微妙微翹,視覺效果上幾乎也能線上“剛勁”,但常常故意仿古之“接刀”,接刀之間見“跑刀”(圖7),反而弄巧成拙。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7-1

古玉學步(85):痕跡軟弱與剛勁 皆因工具古與新

圖7-2

常常有人擔心:這樣把古玉的特點細察毫釐地展示,不是讓仿品更加仿到位嗎?古玉的歷史滄桑感是仿不到的,因為“逝者如斯夫”時間是無法複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